
小重山•游徂徕山
阳春白雪
天教峥嵘意气遒。隔云朝岱岳,肯低头?影随汶水反潮流。平沙远,日淡海风秋。
双杰墓为俦。竹溪人已杳,枉凝眸。暮烟袅袅几红楼。月初上,峰挂小银钩。
注:双杰:和圣柳下惠,钜平侯羊祜二人墓相邻在徂徕山之阳。竹溪在徂徕山阴,唐李白与孔巢父等六人曾在此隐居,世称竹溪六逸。
阳春白雪先生的小重山,写的有古意,但不是摩古,而是透过历史,写出了自己的感受。
天教峥嵘意气遒。小重山词牌的特点就是首句必须写出大环境,烘托出要写的氛围。天教两字用的极其妙。隔云朝岱岳,肯低头?小重山的第二句往往描写一个相对小的,具体的物象,但阳春白雪先生写了物象,更写出了意象,这很出新意。影随汶水反潮流。这句写出了汶水西流的特点,反潮流是新现代词,放在这里不违和,反而出了新意,写出了汶水桀骜不驯的性格。
平沙远,日淡海风秋。看起来古意十足 ,但海风秋,远远超越了古人对汶河,对徂徕山环境的描写,值得大家学习。
双杰墓为俦。竹溪人已杳,枉凝眸。怀古的情怀满满,但很超然。
暮烟袅袅几红楼。大有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感觉。
月初上,峰挂小银钩。峰挂,用词极其准确。
附:作者自解
各位写的小重山不错,只是摹古气重了些,不太像现代人口气。不才也写过一首,写的不算好,请王凯等词友批评指正。
答王凯
小重山这个调子我也只此一阕,写的不好,承蒙你等谬赞,谢谢。
上片写徂徕山之外在形态气势,它峥嵘耸立于汶水之畔,与泰山遥相对峙,有与泰山争雄之势,故用反问句(省略了岂字)肯低头?汶水西流,突破我国江河东流之常态,故曰反潮流。山投影于水,并不能动,此乃山借水势,变静态为动态。以上峥嵘,肯低头,意气遒,反潮流等词语皆人之情态行为,用之于山乃移情法,将山拟人化,死物活写,情在景中,所蕴含的是人(抒情主人公)的精神气质,一个昂扬奋发,不随波逐流的伟岸男子的形像跃然纸上。上面已把徂徕山形貌神态写足,但形态要有环境来衬托,不然就显得虚脱,要把菜盛在盘子里。季节和时间对于写景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上片结句平沙远,日淡海风秋。就起了这个作用。汶河乃季节河,夏季水盛,浩浩汤汤,晚秋水势大减,两岸沙堤深展运去,这是平视,是横线。晚秋傍晚的阳光淡红如盘,金风荡荡,物华萧索。所谓海风,乃风的别称,古人常用,不一定指海上吹过来的風,但泰安东距海并不太远,故此处称海風也不为虚妄。看徂徕山之高须仰视,这是竖线,与平沙远,平视构成横竖立体交叉,这就有了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了。
写一个景点,如果仅仅写景,就显的单薄,要写入与之相关联的人和事,这样既丰富了内容,诗味也厚重多了。故夲词在下片用上了与徂徕山相关的和圣柳下惠,晋时軍事家,政治家羊祜以及李白等曾经的竹溪六逸。这些人和事为徂徕山增色不少,便之从一个不起眼的山成为文化名山。
煞尾两句,月初上,峰挂小银钩。与上片之景像有明显的反差,变雄渾之美为朦胧之美了。写大景不应停留在一个时间点上,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境界有所变化。
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