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遗产最珍贵
一一 回忆我的父亲刘逢晨
作者:刘朝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近日来,天气阴雨连绵,我们扫墓回来后,夜夜难眠。老父亲的形象,总在我合眼之时,浮现在我的眼前。魂牵梦索,一幕一幕深深地把我带入回忆中。他勇敢、坚强、执着、忠诚,慈祥和蔼、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禁不住我们对他的无限怀念。
革命战争的岁月里
我的父亲刘逢晨,河北省磁县人,1922年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因为是家里最小一个,所以家里有心培养个读书人,他被送出读书。1938年,那年日寇的铁蹄已践踏了我整个东北、华北。我父亲当年才16岁。在全国人民呼吁抗战的声浪中,他亦然投笔从戎,跟随共产党,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去。他参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第129师陈赓为旅长的386旅里,从此后转战南北。参加了香城固、神头岭等伏击战和反扫荡,百团大战血战日寇。日本投降之后,他又参加了解放战争。保卫延安,参加“上党战役”,抢渡黄河,挺进豫西,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跟随大军南下,围歼粤桂边白崇禧集团,行程数万里,参加了解放广西、解放云南。立下了赫赫战功。最让我难忘的就是他讲述1946年参加的临浮战役。 在1946年末,陈赓司令员,率太岳军区部队克洪洞,围赵城,对同蒲路中段展开了强大的攻势之时 , 国民党胡宗南部,急忙增调部队,所谓的“天下第一师”到晋南, 并亲自到郓城指挥。决定以他的整编“第一师”、阎锡山的第34军、第66、72、39、69师等约十万余人,对解放军陈赓部围剿,企图打通同蒲线。胡宗南的“天下第一师”,原是蒋介石的起家部队,全部美式装备,近两万人。最早的师长就是胡宗南,后来才换为黄正诚中将。他们仗着自己的装备精良,从来不把解放军放在眼里,连自己的其他部队也不屑一顾。在胡宗南的直接指挥下,步步向解放区逼来,想一口吃掉解放军的陈赓部,当时的形势非常紧迫。
我的父亲当时就在陈赓部队的机要电台任电台台长,就在搜索敌人频繁的电报中,成功的破译了敌人的密码电报,敌人的每一步行动和部署,都在我军的掌控之中,这是敌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根据敌我双方的态势,陈赓司令员果断做出决定,我们就先打这个“天下第一师”。我军所属部队出动之后,陈司令员一直在司令部了解整个战场的情况,根据敌人的动向随时指挥和调动着部队,经过了敌我双方激烈的战斗,最终,我解放军消灭了这个国民党的“天下第一师”,取得了战役的最后胜利。敌中将师长黄正诚也成了我军的俘虏。

在此次战役中,我的父亲也因此而荣立“特等功”。
全国解放后,1953年末,我的父亲因革命需要,离开了自己的老部队西南军区第十三军,去了河北张家口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工程学院(“西电”的前身)指挥系学习。学习毕业后,就留在了学院任系主任。

受命组建“桂电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简称:西军电)集体转业。脱下军装,改为地方院校(全国重点大学)。称为: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简称:“西电”。也就是现在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我父亲当年任“西电”的教务部部长、党委书记。
1980年八月份,父亲受国务院第四机械工业部指派到广西桂林组建“桂林电子工业学院”(一个全日制的本科大学),并任命他为“桂林电子工业学院院长”。当年就是在原来桂林无线电学校的校址上,组建成立一所大学(桂林电子工业学院)。组建大学的人员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部分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加上一部分原中专(无线电学校)的人员共同组成。父亲迎难受命,踌躇满志、满怀信心的想为国家建好一所大学。

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本着西电教职员工自愿来桂林参加建校的原则,进行宣传和动员。“西电”是全国的重点大学,地处西安市区,生活物资各个方面都优于桂林市。桂林市当年是三类城市,南北一条路,东西一座桥,文革过后,百废待兴。想动员教师员工离开西安市,自愿来桂林市建大学,我父亲可费了不少功夫。他多次往返桂林、西安,做筹建桂电的前期准备工作和人员到桂后的安排。桂林的地图和原无线电学校校址图,不知道印了多少份。谈话不分早晚的做教师员工的宣传动员工作,介绍和说明桂电初建的设想和困难及美好的前景……。有些教师职工的思想反反复复,我父亲都耐心的做一些介绍和说明,用热情感染着大家。父亲的老战友曲克泮(西电副院长时任后勤部部长)在给父亲的送别宴上曾关心的对父亲说:“兄可知赴桂之难?”父亲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最后,充满信心地带领着117名来桂林参加建校的人员,踏上了新的征程。“西电”在援建“桂电”方面也可称的是竭尽全力。就像当年“西电”吕白院长对父亲所说的:“‘西电’援建‘桂电’真可谓是‘伤筋动骨’的援建!尤其是‘二系’”。
当年改革开放刚开始,国家也不富裕,国务院四机部只拨给了40万元费用和20万美金专款(建计算机系)建桂电学院,在国务院第四机械工业部的支持下,部属企业把富余的设备也调给桂电。之后,桂电得到两台发电机,(一台120千瓦,一台84千瓦),其他只能自己去想办法。当年在漓江机械厂和桂林医学专科学校、柑橘研究所的支持下,西安来桂林的教职员工的吃、住虽说艰苦,也暂时得到了安置(部分教职工借住在医专、柑橘研究所宿舍)。兄弟院校也给了不少支援;清华大学、西安电子工业学院图书馆也赠送了一批图书,扩大新建学校的图书馆。学校框架因为有老“西电”和原中专的底子,很快,也就建立起了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系统,成立了各处,各系,各科、室,配好了班子,明确了分工,确定了负责人,制定了规章制度。但还有很多的方面(后勤保障)要依靠漓江机械厂提供合用。因为是要新建大学,学校各个方面的创业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大家深知创业之难,“西电”来的教职员工们加班加点,出谋划策,废寝忘食,苦累毫无怨言,很快就初步完成了招生前的一切准备工作,也让我的父亲很受感动!

1980年9月15日,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成立大会在桂林无线电学校校址上胜利召开,国务院第四机械工业部林青领导亲自到会祝贺!就这样在177亩地的地方上,(原来的桂林无线电学校校址),迎来了第一批大学本科的学生300名(81届学生)。
1983年的春天,是我父亲最为高兴的一年,国务院四机部领导来桂林视察桂林电子工业学院,视察之后,魏副部长深有感言的说,“177亩地建大学,不行!不能把大学办成中专,必须扩建。”“枯禾遇甘泉”这正是我父亲的希望。想法得到了四机部领导的支持,别提有多高兴。根据部领导的指示,立即着手扩建学校的事宜。随即,四机部的基建司也将学校的扩建款400万元下拨到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要尽快的选择新的校址。父亲为了尽快落实四机部领导有关扩建学校的指示,废寝忘食,抓紧时间带领人员,搞调研、找地方、看地形。 当年学校的东面发现有一块地方,有一个小型砖瓦厂(二砖厂)在那里,地势高低不平,周围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但面积不小,大约有400多亩。为了能选择在这块地方上建起新校区,他亲自找到桂林市领导谈了想法,桂林市领导也非常支持。经过多次的交涉,谈判,上报四机部同意。就这样,学校买下了原来“二砖厂”及周边的这块400多亩土地,也就是现在大家能看到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金鸡岭校区(东校区)。

至此后,“桂电”新建了教学和办公楼,独立的教职工家属住宅区,(羊角山小区),解决了教学、办公,教职工家属住宅的问题。又创办了独立完整的后勤保障系统,水,电,通讯,用车,教职工的柴,米,油,盐,煤,及医疗等方面的保障。解除了教职员工的后顾之忧,摆脱了方方面面的困难,完完全全的成为了一所独立自主的大学了。
新校区的落定是“桂电”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桂电”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和建设的新时期。为今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一个共产党员的胸襟
我的父亲在1938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一名老党员了。他从始至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事业,看着比生命都重要,信念从不动摇。他时常教育我们子女说:跟着党走就没有错的!要很好地学习和理解党的方针政策。
保持艰苦朴素,戒骄戒躁,是我父亲的一贯作风。保持生活上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从来不向组织上伸手要待遇,不搞特殊。组织上分给他的东区小楼房,他坚决不要。发给他的奖金,他从来不拿,留作公家的办公费用。他退休后,学校领导为了照顾他,让他外出时可以打电话直接要车,他拒绝说:“不用!有公交车也很方便”。他从不居功自傲,遇事和蔼待人,平易近人。因此,在群众口中,经常可以听到:“刘院长真的是一点架子都没有”“刘院长真是可敬、可亲、可爱”。

△桂电学生毕业证
父亲对我们家庭成员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为人要正直,做人要光明磊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是我们的家风、家训。公家的东西就是国家的东西,要公私分明。老家里的人写信,托他给安排工作,他都婉言拒绝。用公家车外出办私事,更是不允许。用公家的信签和信封写信,也被他严厉的批评。我们子女也曾有过埋怨和不理解。

我的老父亲已然仙逝!也没有给我们子女留下什么金银遗产,只留下了珍贵的两枚共和国民族独立勋章、解放勋章和十九枚各个战役的立功奖章、纪念章。对我们子女来说,可这就是最珍贵的遗产,它记录了父亲战斗的一生!奋斗的一生!艰苦朴素的一生!无私奉献无比荣光的一生!我们一定会继承他的遗志,牢记他的教导,永远的怀念他!
诗曰:
戎马生涯前半生,
南征北战为革命,
千山万水求解放,
洒下足迹点点红。
艰难创业建学府,
为国育才立忠诚,
无私奉献党员志,
怀念慈爱花更红!
〇编辑:艾宗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