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无垠的星空中,或许月球是我们近邻的原故,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情感。记得儿时,奶奶在夏夜里一边摇着蒲扇,一边指着头顶的月亮给我讲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传说故事。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以月亮为题,或直抒胸臆、或慷慨激昂,留下了数不胜数的诗词歌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月色下一代代华夏儿女传诵着千古绝唱、诉说着盛世芳华、演绎着悲欢离合!
在这众多的诗词歌赋里我最欣赏的是李白的《苏台览古》,“只今维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江山依旧,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而今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这两句景色凄清,情憾古今,以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韵外之音,和读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让读者的体验生发出飞跃。永恒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宫中美人,作为一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语境,旨意遥深,感人肺腑。
雕塑作品《西江月》,用三维立体造型语言演绎了李白《苏台览古》的诗意。唐装仕女手抚琵琶,仰望星空,仿佛在浅呤低唱着“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又似深思冥想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作品上部采用了传统皮影技法,下半部长方形底座转换为浅浮雕创作手法,在背光下雕塑造型似一首月光普照下的朦胧诗、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限遐思。
站在曾经照耀过李白、苏东坡的月亮下,我抚摸着温润的汉白玉《西江月》,遐想千年以后人们是否依旧陶醉在迷人的西江月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