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村】呈坎散记
汪晓东
从古徽新城的黄山市徽州区岩寺向北行,沿原205国道奔向黄山、途径潜口佛子岭侧出,车行不出一刻钟,即到南宋大儒朱熹赞美的“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呈坎(罗颂、理学名家,罗愿、史学名家,分别为北宋吏部尚书罗汝楫四子、五子)。
呈坎,古名龙溪,改名呈坎,“呈”指上、指天,指整个宇宙;“坎”指下、指地、指水,指整个地球。罗氏祖先择居龙溪,改名呈坎,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它崛起于宋,鼎盛于明清,徽派古建筑星罗棋布,是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据安徽省建设厅老专家罗来平考证,当年朱熹在村头木牌坊上题字“朱村阙里”,并在呈坎讲学时有哲理诗《读书偶感》,流传至今,即便是村中妇孺,皆会娓娓道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景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月27日上午,孟夏的暖阳下,呈坎八卦村景区的方顺来老总走出古朴典雅的“善居堂”(公司办公楼),陪同笔者一行走访了呈坎古村。
呈坎作为“一村两国保”(1995年5月、2001年6月先后两次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计有49处单体文物建筑)的明代最为集中成片保护利用的古村落,这里明代的祠堂(罗东舒祠)、社屋(长春社)、民宅(燕翼堂)、“首善儒宗”官厅、五房厅(连体建筑)、环秀桥、隆兴桥、“老虎洞”楼房……颇是经典。
所有这些,明代经典的古建筑群,共同构成了呈坎村特有的文化肌理,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伴随历代村落的不断改造提升,现以“罗盘八卦阵”呈现在世人面前,“前面河、中间圳、后面沟”,既满足了村民日常生活和消防需要,更突出了“聚水似聚财,纳四水于村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同行的张跃祥,是当年呈坎最早的旅游公司老总,他受徽州区委区政府派遣于此,担任这里的旅游副乡长,是位眼下活跃的徽文化研究者。“呈坎三街九十九巷两水圳,这在徽州其他古村落是无法找到的,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对于这样一个厚重文化积淀的古村落,它的文物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历任文物管理者都感到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徽州区文物管理所的吴青所长颇有体会。据了解,这些年来,徽州区文物部门对上争取资金数千万元,改善了文物建筑的连接道路、排水沟渠和消防设施……长效而又专业化的消防队伍建设尚在努力之中。
说起呈坎的旅游开发利用,方顺来老总更是滔滔不绝,且不说其倾尽心智的杰作“永兴湖”:绿树红花映石径,小桥流水伴荷田,垂柳依依照画栋……昔日的游客因为喜欢这里,便在此定居下来,成为这里的民宿经营者、旅游开发者……他们深深地爱上这里的历史文化,爱上这里的生态环境,便在这里散枝开叶,升华人生格局:修行自己,造福他人。
永兴湖畔,20年前在呈坎镇任党委书记的胡松祥,也是我们这次走村的同行者,他亲手栽下的樟树、苦丁茶树,当下已是浓荫匝地,直耸云天……徜徉在呈坎的街巷里,但见一幢幢古建筑鳞次栉比,高高的马头墙下,路洁水净,时有少女浣衣、时有老妪洗涤,不时间我们来到了环秀桥边,耳闻到一个衣冠齐楚的游客正与一个鹤发童颜的老农对话:
“老人家,呈坎原来就是这样美?”
“原来还是比较脏乱的,现在好多了。”老农吸着烟卷回答说,而我心中就回忆起当年墙壁上村民的怨言:“国保国保,随时要倒。”可见这些年来,徽州区的文物工作者们真是够拼的了!
那么呈坎现在好在哪里呢?据了解,区文物部门重点抢修了文物建筑,并打造出“呈坎文物修缮的国家级样板”;旅游公司从环境治理入手,不断改善了呈坎旅游生态,不时邀来徽学专家学者、媒体影视人、非遗传承人在此开设论坛、在此拍摄影视剧、在此活态传承非遗技艺,呈坎的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攀升,也有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即便是去年疫情下,旅游公司仍向村民反哺了50万元”,陪同采访的呈坎人如是说。
我曾任职地方文化和文物管理局的主要责任人,对呈坎的“认知”与“作为”也是逐步深化的。我深情地望着眼前的呈坎,既欣喜又欣慰,似乎觉得文物保护应该追求“真”、旅游开发应该为“活”。“真”,讲究文物建筑的抢救性保护修缮、维护与未来的数字化监控、防火防虫防雷击,务必尊重历史本真,保存明代建筑特有的工艺特点,切切不可有丝毫的保护性损坏;所谓“活”,即旅游开发利用的过程,不必大拆大建,只需对游客兴奋的节点稍事打造(按历史讯息加以美化改造),切忌商业化,尤其是破墙开窗兜售农副产品、旅游工艺品……用方总的话说,“守住静美,留住乡愁”。
在呈坎古村穿行,仿佛时光在倒流,我记忆中的碎片,不时再现于眼前;
1994年10月31日,国家建设部老专家郑孝燮与时任区委主要领导在宝纶阁内合影;继后国家文物局老专家罗哲文又在考察了呈坎后题字“锦绣江南第一村”;还有美国友人安思远在他捐资抢修的长春社竣工典礼上的留影……所有这些,仿佛指向呈坎的历史文化厚重,无不昭示出呈坎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景远大且美好!
同行的还有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馆长范迎晨,她是位文艺人,对于呈坎附近的灵山景区旅游开发有着别样的情怀。她居然在呈坎永兴湖畔兴奋地哼着小曲:“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农田和庄园,这是我人文徽州,这是我田园徽州,这是我村落徽州……”伴随她浅浅的唱吟,我们作别呈坎,又上了灵山。
作者简介:
汪晓东,系徽州本土文化学者,喜诗歌散文,供职徽州区政府,任机关事务中心三级调研员,主司徽州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