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风送月过津城
赏读《七律·甲午仲秋述怀》
诗作者:淞雲 | 诗话作者:姝惠
诗诵读:清风 | 诗话诵读:小楼闲吟
秋风送月过津城,
桂魄慈云相逐行。
曾照苏仙赤壁远,
亦窥严子钓台轻。
东篱菊蕊霜容淡,
绿绮繁丝疏节清。
不是齐娥锦绣曲,
者番情胜那番情。
注:
1苏仙:东坡居士
2严子:严子陵,反穿羊裘而博得隐士名
3绿绮;古琴
4:齐娥:齐国歌妓琴女

仲秋的月最识人间烟火,她不再清冷,亦不再孤单。
秋风送月过津城,桂魄慈云相逐行。一轮明月正从天津城漫过,柔和的银辉轻拂着月下的淞雲。秋风是和善的,她护送着月;白云是慈祥的,她呵护着月。风动月行,云影相随,恰如时光的脚步在缓缓前行。诗中一个“送”字,一个“慈”字,让这个月夜充满了温情;诗中一个“过”字,一个“逐”字,让静夜的风景流动了起来,如诗人流动着的思绪。仰望诗中秋月,一种岁月的源远流长、一种时序的循环流转之感,悄然而生,我不哀叹韶华易逝、岁月易老,只是惊叹/古今多少事都因这月而息息相关、脉脉相融了。
曾照苏仙赤壁远,亦窥严子钓台轻。逆着时光追溯,那是千年前七月既望之日,也是一个明月夜,苏轼泛游赤壁,与友人月下欢唱对饮。曾几度怅惘,也曾几度感慨,而后知惟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此乃身心所寄之佳处。淞雲或许并无苏轼那般人生变故、诸多感怀,其尘世之心境大概亦是如此,终是不慕繁华,只愿静处安身。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自古以来,官宦之路险象丛生,布满荆棘,如若不能随愿,不如寄情山水之间,开启另一种人生。这何不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呢?如今,那渐行渐远的不只有时间,还有这种人生境界,大多世人已淡忘了个中滋味。

穿越一段古老的岁月,这轮明月也照在了桐庐富春江畔,波光粼粼的江面正映着一位垂钓的老者,他是东汉隐士严光。严光曾是光武帝游学旧友,他却能以道义先行,谢绝了刘秀的三次诚邀,不攀权附贵,清操自守,耕读垂钓,至止终老。范仲淹赞其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淞雲言其“钓台轻”,一方钓台何轻何重?只因其仰慕子陵之风骨,是为淡泊名利之赞语。古人这种断然决然的处世态度,自然也会给后人以启迪。
东篱菊蕊霜容淡,绿绮繁丝疏节清。词人李清照曾于黄昏之时东篱把酒,淡淡的清香拂来,更添其一份相思之愁,秋菊向脸人更瘦。淞雲月夜赏菊,无需借酒浇愁,亦不必邀月对影起舞;月光如霜,篱下簇菊姿色朦胧,有暗香盈怀,如此良夜,又怎可辜负?琴诉一曲阳春白雪,菊懂那山高水长;琴音孤高而清远,菊香清凉而淡雅;琴抒意,菊寄情,无问人间冷暖。
不是齐娥锦绣曲,者番情胜那番情。遥想古代琴女的优美乐曲,且伴着红裳翠裙,轻歌曼舞,煞是怡情;诗人琴韵虽不胜比,既无知音唱和,亦无华裳相随,但其拥有一份宁静的心境、一种自由自在的情怀,足以胜过一场欢歌宴饮。

淞雲的情志就在这诗句的起承转合之间逐渐舒展明朗。苏子、严光,霜菊、古琴,这人与物共同勾勒出一种清远的意境;“赤壁远”“ 钓台轻”,“ 霜容淡”“ 疏节清”,其含蓄而委婉的表达了诗意。至此,此诗境界之高远、诗人此生之况味已不言自明。
若是平常时日,诗人思古怀远,对菊抚琴,可谓情韵高雅。然而,在仲秋之月的笼罩之中,其自然又有着一种不一样的情愫,这秋风慈云/终究难掩其不同寻常的情思。
遥望中秋月,李白曾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苏轼也说“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如他们一样豪放、豁达之人,却难遣心中的那份孤独,难释心中的那份悲苦,诗人淞雲怎能如此忘情,仲秋夜独自清欢?无人会其凭阑意,此情谁寄,世事苍茫,只向桂魄言语;高处是否寒凉,不问苍生,只问素心人。
每个人人生境遇各有不同,如果此生注定独自行走,更应该优雅而诗意,方不负流年。淞雲心中有清风、白云、秋菊、琴音,怎不安然?尘世沧桑,无论如何变更,是在意料之中抑或在意料之外,不变的是自己内心的坚守,无关他人论短长。此心所向,此生何求,唯有自知矣。若说千里共婵娟是古人无奈的期盼,那么独守秋月流云却是淞雲今天的选择。

天地之大,择一隅安顿好自己,心中有所寄寓,你便了悟了这月光下的悠然自得、气定神闲。心怀此念,今生与来世又有何惧。
淞雲仲秋抒怀,是否也感动了正在读诗的你呢?仲秋夜可以没有欢宴,但心中不能没有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