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恩】乡下庙宇漫笔作者简介:孙宏恩,女,60后,临猗孙吉人,从教30多年,好读书,业余以码字为乐,不想成名,纯属爱好。

近日阅读明代王守仁的《象祠记》,颇有感触。这篇古代散文收录在《古文观止》中,由黔西苗人翻新象祠一事阐发观点:“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目的是劝勉世人修养德行。结构上也不同于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写景抒情,想象站在岳阳楼上放眼望去,浩浩汤汤的洞庭湖美景尽收眼底,想到境遇不同的人观景时的不同感受,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也不像自号醉翁的欧阳修写《 醉翁亭记》的情形,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陶醉于与民同乐的兴奋之中,借山水之乐排遣心中的郁闷。《象祠记》重在说理,但一点也不枯燥,在轻松的对话中,深刻透彻地揭示了人性的向善。为象立祠,其实是人们爱屋及乌的产物,心中爱戴的还是大舜。文中援引《尚书》《孟子》里所说,大舜以孝使家庭和睦,他们的父亲瞽叟都化为慈父了,小象能不被感化而向善吗?这让我想起了我们村的那座特殊的将军庙。
其实,到我能记事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村子里所有的庙宇都已经荡然无存了。
听说一条大巷从北往南庙宇林立,有天神庙、财神庙、孝子庙、牛王庙,还有村中央的吉祥寺,这些建筑都和人比邻而居,与普通人家的生活息息相通,或给最基层的管理者一个议事的场所,或给闲散人提供聊天的地方,或给失意人以精神的抚慰,或给无家可归者以栖身之所,庙虽不大,作用可不小。
远离村子还有四座大庙,村南一座阏伯庙,那里供着火神,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村北有座八蜡庙,是风调雨顺的象征;东南方是文昌阁,那里传达的是封建统治者倡导的礼乐教化;东门外有座将军庙,幼年时,常听人说起将军庙的事。将军庙远离人群,庙门朝东,背对着村庄,孤零零的,仿佛《聊斋》里狐精出没的地方。平时少有人涉足,只有在大夏天里突然降下一场暴雨,避雨的庄稼人会把个将军庙挤得水泄不通,两扇厚重的木门也被排挤得咯吱作响。看看雨马上还停不下来,静下来的人开始环顾庙内:神像虽年久失修,但依旧高大威武,衣服的纹路清晰,腰间佩有宝剑,五官端方,双目炯炯有神,嘴唇微微张开,似乎有话要说。四周的墙壁斑斑驳驳,那未脱尽的油彩彰显着往昔的荣耀与如今的萧索。
被尊为“将军”的神,其实是一个人!这个人是春秋时期的“跖”,跟象一样,跖也有个好哥哥——柳下惠,他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坐怀不乱”的故事说的就是他。柳下惠是这样描述弟弟跖的:心思如喷涌的泉水一样源源不绝,意气如风一样难以琢磨,强悍足以抗拒敌人,辩才足以掩饰错误。顺他的心意他就高兴,逆他的心意他就愤怒,轻易地拿言语去侮辱人。
如此张扬的个性,跖招致非议,统治者说他是大盗,横行天下,侵暴诸侯,万民苦之,盗,成了他的标签。
而道家的重要人物庄子,就是鲁迅先生赞美“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那个庄子先生,他的笔下盗跖大骂至圣孔子,似是强词夺理,还声如乳虎,气势横冲,连南宋的陆秀夫都说“不可壅遏”,司马迁认为,这是庄子为“明老子之术”,看来,庄子先生还是挺欣赏盗跖的。
关汉卿的《窦娥冤》里有“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糊突了盗跖、颜渊……”,糊突,混淆的意思。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素以德行著称。混淆盗跖颜渊,就是说关汉卿那个时候,就有人认为盗跖是颜渊一样的大贤。
在民间,跖被尊为将军,并立庙祭祀也就可以理解了。
相传,柳下惠的后代移居河东,分布在古蒲州,今永济一带,柳氏家族在繁荣的大唐也曾辉煌荣耀,柳宗元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同在河东大地的孙吉村,有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有明一代,历来村里没有一户柳姓之人,这里的将军庙排除了柳姓后人建造的可能。历代官府也绝对不会为跖这么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建祠立庙。那,这个不知修于何年,毁于何代的将军庙,究竟是什么人因何而建的?这就耐人寻味了。
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以底层百姓的视角,把漫长的封建社会分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当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所谓的“治世”,于百姓而言,只不过是做那非人的奴隶,明面上的盘剥,背地里的压榨,以至于敲骨吸髓。“想一想,黄金万两”,那可都是民脂民膏啊!
忍气吞声,继而牢骚满腹,之后,觉醒的人们就想到了跖,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修一座祠庙,香火燃动着怒火,怨声联结成吼声,最终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洪流,社会变革的巨轮开始滚滚向前。
将军庙注定是民间的,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也在民间。
责任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