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春,我的一位生活在国外的朋友遭遇了无妄之灾,就像好莱坞电影里所描绘的,几个异族人闯入他家,他的妻子和孩子死于非命。他那天刚好在另一个城市出差而幸免于难。我的朋友是一位温和而善良的人,他并无仇人,却偏偏遭遇了如此残酷的个人灾难。
我听到这个消息试图安慰他,我发现任何语言在如此惨烈的事件面前都是轻佻的。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悲伤和仇恨。他那两个可爱的孩子和他的妻子瞬间从他的生命里消失了,一个原本热闹和美的家庭就此毁掉了。他一定感到这世界顷刻间变得空空荡荡。我朋友的经历带给我强烈的无常感和无力感。我非常担忧他。
图 by 圆滚滚
老天把他打入了地狱,以后他将如何面对如此残酷的创痛?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如何面对自我?又将如何解决以及安置这些问题?《镜中》的灵感就来自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当然现在读者诸君读到的小说和我朋友的故事已没有任何关系,小说里人物的身份、职业以及所构建的社会关系亦和我的朋友完全不同,它变成了另一个故事,变成了一个关于慈悲、爱以及宽恕的故事,一个关于如何在破碎的生活中安顿我们心灵的故事。2017 年以来,我一直在构筑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在慢慢成形,当然它并不那么清晰,即便在我动笔开始写作时,也还是混沌的。这部小说需要众多知识,我开始做大量的功课,也跑了许多小说写到的地方。真正开始写作是2020 年下半年,《镜中》这个题目一开始就高悬于文档上方,下面尚是一片空白,就像镜子本身。
图 by 圆滚滚
它会照亮未来漫长的写作旅程吗?开始我不确定这个名字是否好,我只知道这个名字和我所写的内容是高度契合的。有几位朋友知道我在写长篇,问我名字,他们竟然都觉得不错。有一位朋友问我为何起这样一个看上去如此哲学的名字,我开玩笑说,任何艺术都是人间的镜像啊,小说当然也是。小说就是通过虚构一个自洽的世界照见你我,照见人世。《镜中》这个题目伴随了我整个写作过程,一直没有变过,这在我的写作生涯中非常少见。小说作为人类经验的容器,它表面上模拟的是人类生活,但这一古老的文体有着自己的智慧。中国作家在人间烟火的描摹上好极了,关于活色生香鸡飞狗跳的生活书写,中国作家恐怕是世界文学中最为出色的群体。
依我个人的浅见,我们写下我们的经验,同时还需要对经验进行辨析和思考。我在《中国经验及其精神性》一文中谈到过这个问题:作为今天的中国作家,面对丰润而芜杂的经验世界,他有责任去找寻属于中国人的内心语言,有责任去探寻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身为今天的中国人,我们生命的支柱究竟是什么,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究竟有着怎样的密码,我们如何有效地、有信服力地打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找到中国人的“灵魂”。当我这么说时,只是在说我想努力这么做,并不是说我做到了。这部小说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全球多个城市,但我觉得主要还是发生在杭州,至少故事的根脉在杭州。这是我第一次写杭州,我觉得杭州值得书写,当我想象这座城市时,她带给我源源不断的灵感。在小说里我写下了诸多杭州的风物,我愿意把这部小说当作我写给杭州的一首赞美诗。
二〇二二年三月十日

《镜中》第一时间现身长沙“镜中书店”
这就是还未上市就一直备受关注的长篇治愈小说《镜中》。这部作品自5月12日预售开启后,仅一周时间首印版本即供不应求,已经紧急启动第二刷!而且,全网上市仅一天,就在当当等网店飙升至前10热销图书行列!
镜中
张枣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镜中》是当代中坚实力派作家艾伟的最新长篇力作,早在《当代》文学拉力赛中就经过读者投票荣获了2022年第二站“《当代》最佳”称号,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迟子建、格非、李洱、徐则臣等名家的一致诚挚推荐。
相比发表于文学杂志的版本,此次推出的单行本是艾伟进一步修订后的定稿,正文后增加长达14页近一万字的附录以及作者创作谈等独家内容,且随书附赠精美问题卡片。
《镜中》,有天有地,有你有我。
这本人间镜像,究竟照见了人世间的什么?一起来先睹为快吧!
卡夫卡文学奖得主、捷克国民级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描写了一个知识分子男性迷茫而挣扎的感情生活,托马斯游离于真爱特蕾莎与萨宾娜等众多情妇之间,经历层层波折,终于在田园牧歌般的生活中获得了内心安宁。
艾伟的最新长篇情感力作《镜中》,同样描写了都市男女间的情感纠葛,讲述了四位主人公经历创伤后各自踏上赎罪之路,最终在“慈悲、爱以及宽恕”的终点重逢的故事。
庄润生是享誉国际的著名建筑设计师,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表象背后,真实的生活早已岌岌可危。意外的车祸夺走了一双天使般的儿女,妻子易蓉也在愧疚中自我了断。
误以为自己出轨被发现是悲剧根源的润生选择了自我放逐,而他的年轻情人子珊也因为情伤远赴美国留学。
写作《镜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020年秋天,我开始写这部长篇,《镜中》这个题目就一直挂在电脑的上方,下面尚是一片空白,就像镜子本身,我盼望它能照亮我未来漫长的写作之路。
到了2021年年底,我终于写完了初稿。窗外四季更叠,景物变幻,小说的人物一直伴随着我,他们在成长,我有时候觉得我对他们的了解超过我自己。我的主人公经历了破碎的人生,当孩子们离他而去时,我感到心疼,当他最终知道真相,在仰光的大金塔下跪时,我几乎要流下泪来。
这表面上是一个关于纠缠不清的情感的故事,但我觉得它更是一个人如何在破碎生活中前行,以及与世界、与自我和解的故事,于是这部小说最终变成一个关于慈悲、爱、宽恕的故事。
——艾伟
直到小说第四部,全书最大悬念被揭开,所有人再次被放置在命运的天平上,而唯有相信一种比个体情爱更为广博的大爱和对于有情众生的大悲悯,才能带来彻底的解脱和终极的救赎。
小说穿越中国、缅甸、美国、日本四个国度,缓缓编织出一张疑窦重重的迷网,困缚于其中的四人皆怀着隐秘的罪孽,各自踏上殊途同归的救赎之旅。
被誉为“人性勘探者”的艾伟一向以对于人性幽暗的挖掘之深刻和描摹之细腻著称,罪与罚等看似二元对立、实则一体两面的主题是他二十多年来文学创作的核心。
而使他区别于其他一些具有强烈现实批判精神和反思意识写作者的特质在于,艾伟的作品始终具有极突出的“建构性”的一面,即他在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在历经现实摧残、见识世界暗面之后,依然持有选择善与爱的勇气。
《镜中》对于读者情感世界的冲击力,一方面源于书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小说独到的构思布局。作者将建筑学的方法论与小说创作的技艺巧妙相融,以文字构筑起一座镜像迷宫。
艾伟以深厚的建筑美学功底,借助卓绝的建筑构思传达对于人生的体悟思考;小说的四个部分结构精巧,互相呼应,在叙事上具有建筑学意义上的对称之美。
著名作家、《暗算》《风声》《人生海海》的作者麦家读完《镜中》,感慨说:“读《镜中》,犹如走在光影变幻的建筑中,悬念丛生,欲罢不能。”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故事的多处细节和主要人物的经历都仿佛镜中反影,著名作家、第九届茅奖得主格非也提醒我们,“艾伟在文本中设置了多重镜像,当下与历史,自我与他人,光与暗,生与死,灵与肉,相互映照,亦真亦幻。”
芸芸众生都曾在黑暗中艰难挣扎,找寻光亮,于是这个发生在本书的故事,成了我们所有人的故事,正如第七届茅奖得主迟子建所说,《镜中》“有天有地,有你有我”。也正如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所说:“《镜中》是艾伟向我们出示的一部关于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处境的长篇力作。翻开这本书,你就是镜中人。”
《镜中》是艾伟创作的第七部长篇小说,在既往的作品中,“情感”“两性”元素始终是不容忽视的鲜明主题,作者常常借助探讨男女关系,抒发对于更为厚重、更为宏大命题的思考。
作为艾伟创作成熟时期的转型力作,《镜中》比之过往作品的自我突破之处,也正是对于“情爱”这一写作题材的运用上。
《当代》杂志主编、著名评论家徐晨亮还指出,《镜中》与作者过去作品不同的一点是:“革命、历史、暴力、欲望等叙事元素和价值坐标明显被淡化”,相比《风和日丽》《爱人同志》这样具有明显时代烙印的作品,《镜中》的故事更为切近二十一世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也更能收获当下读者的共鸣。
作者艾伟认为,身为一名中国作家,他“有责任去探寻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身为今天的中国人,我们生命的支柱究竟是什么,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究竟有着怎样的密码”。而《镜中》,就是作者对于上述问题思考的最新呈现。
也正因如此,《镜中》一经问世,就已经收获了业内和读者的一波热切关注,还未全面上市,就登上了豆瓣新书速递,入围5月华文好书评选,收入各大媒体预热书单。
翻开这本书,你就是镜中人。
今年夏天,这本《镜中》,你不来读一读吗?

5.28《镜中》首发直播现场
5月28日晚艾伟老师做客抖音直播间,与抖音知名情感达人 Caroline涵涵姐、浙江电视台主持人小强,就《镜中》展开分享和对谈,直播间人数累计7.4万人次观看!
《镜中》全网上市一周,已经名列网店新书热销榜前茅,与著名作家贾平凹、梁晓声最火热的新书并驾齐驱,在预售开启一周即实现二印之后,目前第三印也在加紧筹备中!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社交媒体上的种草笔记也不断涌现。
《镜中》到底为什么受到如此多关注,这本书又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一起来听听看艾伟老师自己是怎么回答的吧!

部分媒体截图

艾伟,著有长篇小说《风和日丽》《爱人同志》《爱人有罪》《越野赛跑》《盛夏》《南方》,小说集《乡村电影》《水上的声音》《小姐们》《战俘》《整个宇宙在和我说话》等,另有《艾伟作品集》五卷。多部作品译成英、意、德、日、俄等文字出版。现为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