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怀留念武陵梦
赏读《五律·丁酉岁暮客居宜春明月山桃花源》
诗作者:淞雲 | 诗话作者:姝惠
诵读:雁飞
斜月寒初紧,
孤怀自有情。
霜风乱竹影,
别馆远浮名。
留念武陵梦,
息机欲海平。
学禅初坐稳,
窗外正鸡鸣。

江西宜春景色怡人,那里的山寺湖泊,茂林修竹,或意象优美,或理趣丰富,令人神往。提及明月山的桃花源,即使闭了眼,亦仿佛看得见漫坡的桃花红,如彩霞,如轻纱,轻扯于天际,即使不去想,亦抑制不住内心的欢悦,似清风,似鸟鸣,拂过心弦。而在这岁暮已寒的季节,那些瘦骨嶙峋的枝丫已被修剪,满园只剩下过冬的枯干。诗人客居于此,夜晚,相伴他的只有月光、寒霜,游子淡淡的客愁,在悄然间已融进了他的诗行。
“斜月寒初紧,孤怀自有情”。月已西斜,夜亦深,寒气开始逼近,诗人形单影只,各种情愫涌上心头。不如做一个无眠之人,或深拥一份相思,或浅释一段感悟,在清冷的日子里,以安抚孤独的情怀。唐人张继一夜失眠,留下千古名作《枫桥夜泊》;今夜,淞雲难以安眠,他剖视心迹与心灵对话,与世人对语。“斜月”衬“孤怀”,一种寂寞幽深的意境逐渐清晰。其实,不必为其感伤,诗人行文如行路,总会在某个转角处一个闪身,然后风生水起,留给你无尽的沉思。

明月山的竹海青翠欲滴,尤其那竹林月影相约,自有几分浪漫,而此刻,月下风竹孤影自赏,别有一番情致。“霜风乱竹影,别馆远浮名”,在泠泠的月色中,寒风吹彻,竹影摇曳;远望客舍清疏浅淡,那轮孤月正斜挂于檐角,在这恬淡宁静里,诗人自是远离了喧嚣浮名。文人笔下“清风竹影”的意境,曾带给人不同的想象,“竹影拂阶尘不起, 清风穿池水无声”,这诗句以竹影斑驳的虚幻之象,无法拂拭尘泥而引起哲思,唐太宗则以“珠光摇素月,竹影乱清风”的诗句,抒写百姓休养生息、国泰民安的美好景象。淞雲则于风霜竹影中自得一份超然脱俗的心境。
晋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让后人向往,他们远山涉水,寻觅其踪迹,只为感受那份与世隔绝的悠远。渔人的奇遇和不复归路,又让人疑虑重重,茫然无从。唐人裴迪曾劝勉友人:“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既然归隐,就要甘受寂寞,做个真正的隐者。而纷纷红尘中,何处有桃源,何谓真隐士?淞雲说:“留念武陵梦,息机欲海平。”诗人身处幽境,内心深藏桃花源,一切私欲妄念自会放下。此可谓欲修行先修心,与其向外求,不如走向自己的灵魂深处。

斜月孤明,风霜吹拂,竹影摇曳,别馆静穆,这些意象似诗人勾勒出的一组水墨画,素净,淡雅,极富诗情画意,又透出浓浓的禅意。我默念诗行,如身临其境,一种静谧之感聚拢而来,欲将我消溶于这如水的月光里,除却空灵,便再无可念之事,这大概就是佛家所说的“无尘之境”了。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只有如诗人一般内心清净,一尘不染,才能在这寒夜清幽的景象里,放下一份愁绪,化解万般情愫。
远浮名,欲海平,是诗人之心境,亦是世人修身之境界。不为虚名奔波劳碌,方得一份自由安逸;不为虚名奴役牵绊,方得一份豁达欢欣。一个人欲念太多,其生活便无法安稳,亦无法保持本真性情,如果为满足欲望而失去自我,所求所得便违背了自己的初衷。物质与精神,皆要有知足之意,方可一门心思在一件事上,然后享受着精通事理、悟得智慧的愉悦。诗人能够远抛名利,平息欲念,才会在这寂然宁静的意境中,沉醉于自己的世界里,竟不知时光飞逝。

“学禅初坐稳,窗外正鸡鸣”。诗人似乎方才进入禅境,窗外便传来了凌晨鸡鸣声。诗中之“坐”,不仅指身体的坐姿,主要意为内心不动,悟到了本性洁净。佛家有言: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妄念起来了,要有觉悟之心,尽快放下它,则谓禅;内心安静,不为外物所动,见到了清净自性,则谓定。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一样,正念与妄念并生,杂陈其中,修佛之人,有德之君,能辨识正与妄,并克制妄念滋生,以得内心清净。作为普通人,宜自当“吾日三省吾身”,及时反省自己,时有所悟,让正念充盈心间。
如果你错过了那片桃源,则不必再去想象那繁花盛开的景象;如果有幸在梦中与其相遇,则将其留于心间,留一份安宁祥和给自己。也许就是在一种逝去里,你将窥见更深邃的自己,在寒风中,在月光下,在竹影前,在别馆里,找寻到一份本真,忘却浮名,妄念不生,让心绪归于平静,身心陶然,这亦是最美的风景。
不避世外,不隐山林,只要“留念武陵梦”,亦可修得无念无欲。


诗作者:淞雲

诗话作者:姝惠

主播:雁飞

感谢雅赏惠听 敬请关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