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帆影遥遥下汉洲
赏读《七律·丁酉三月上旬游重庆》
诗作者:淞雲 | 诗话:姝惠
诵读:清风
帆影遥遥下汉洲,
渝都百里枕双流。
莺啼蜀语如怀旧,
人作殊言似怕羞。
夜市车徐出树杪,
古城崖暖照银钩。
三巴未老余春晚,
栈草吟风也识愁。

心总是向往着远方,似乎那里氤氲着诗意,藏着梦想。我们都希望寻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让心灵自由无羁,给精神一个寄居的空间。重庆是山城,是江城,是雾都,是桥都,也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交织。那里是否就是你我的远方?且伴着浩瀚的江水、璀璨的灯火,在淞雲的一首诗里去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帆影遥遥下汉洲,渝都百里枕双流。一片帆影远远而来,一座岛屿在长江与嘉陵江的环抱中等待着千里迢迢而来的诗人。辽阔长天一水色,苍茫浩淼,山如眉黛,舟似一叶,远与近,大与小,在对比之中更显江天的广阔辽远。诗人起笔犹如电影里的长镜头,又如全景式拍摄,我看见了诗人,看见了山城,看见了一叶孤舟在渐渐靠近这座城,就这么宕开一笔,一种横向的空间感,一种浩大的气势感便彰显出来。诗中一个“枕”字,采用拟人的修辞,生动诠释了山水相依的关系,是江水让这里灵秀起来,是江水让这里有了雾有了桥,有了这别致的风景。
莺啼蜀语如怀旧,人作殊言似怕羞。黄莺啼鸣如言蜀语,渝人言说又颇似害羞的模样。“蜀语”“怀旧”也许会让我们联想到重庆与四川人文血脉渊源相连,再远一点想到 “湖广填四川”那历经一百多年的历史事件,不管缘何而迁徙,都会有一种背景离乡的伤痛,唯有代代相传的乡音穿越时空抵达故里。“殊言”“怕羞” 似乎让我们听到喃喃低语的方言,感受着居民温柔的性情,体会着他们慢悠悠的生活情态。诗人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选取典型的细节,读来生动有趣,人物话语的委婉、性情的温和,历史的变迁,皆蕴含于这蜀语殊言之中。

如果说第一联是诗人横向描摹,而这一联则是纵向将画面摊开,将时光推向历史的深处。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那巍峨的高山,低回的河谷,那婉转的蜀语殊言,多样的民俗美食,见证着这座城几多挫败,几多重建,承载着它三千年的文明发展史。
这里水外是水,山外是山,在雾里徘徊,在桥上穿行,陶醉于真实与虚幻之中,静静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感悟历史的厚重,想象一段传奇,别的还渴望什么呢?大可不必急急忙忙的过活。
山城夜景也是著名的景观,无论是在南山上、解放碑广场,或者是在缆车里、游艇上,都能欣赏到斑斓的景色,夜市车徐出树杪,古城崖暖照银钩。夜晚的城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山路的高低起伏,弯弯转转,让人错觉那汽车如在树梢上行驶。古城依山而建,以具有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为主体,随坡就势,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立体式空中步行街,说是山崖,其实是一处现代化的闹市区。诗中的“暖”字,让人顿觉那里灯光闪烁,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那“暖”的不仅是山崖古城,亦是涌动在诗人心头的融融暖意,因为春天,更因为这里的民俗风情。地上的灯光与高空的明月遥相呼应,不知那弯弯的月儿是否也感到了这里的热情洋溢。诗人的视线由地面的灯转到天上的月,一束清辉犹如一道光柱把空间拉开,使这山城的风景有了高远之感。

淞雲描摹的是一座城,更是一幅有声立体画,他纵横开合,上下勾连,以大气磅礴的江水作背景,以深厚的民俗文化作底色,以灯月相映做点缀,既有古城夜景的宏大气魄,又有莺啼人言的细节捕捉,我们在读诗,也是在赏画,更是在这画里游走。
相遇的欢愉难饰将别的轻愁,三巴未老余春晚,栈草吟风也识愁。不知诗人可否也有“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念想?只能叹惜一段美好时光的短暂,空抛一缕淡淡的愁绪。宋人陆游有诗“十年人向三巴老,一夜阳从九地来”,是他冬至里的感怀,淞雲反其意而用之,还没有赏够这里的风景,而剩下的春光已不多了,诗人似乎在感叹季节,亦似在感叹自己,这微妙的心理变化,也被那风中的小草儿觉察到了,物我相融,心心相通,更添一份留恋与怅惘。诗人言愁而非愁,一种对重庆的赞美眷恋之情已油然而生。

如果说我曾去过重庆,是因为这首诗我才读懂了她;如果说我没有去过重庆,而她在诗中的万种风情宛如眼前一般的清晰。曾经从那里,从烟雨蒙蒙的江上,从云雾弥漫的山里,走出多少追寻梦想的人,然后消失在烟雾中,不知那共剪西窗、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温暖了多少人的难眠之夜。今天的重庆,旅游资源丰富,有着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她正以瑰丽的姿容诱惑着海内外旅人,文人闲士走进深山,飘荡于江上,领略着现代都市的风采,感受着远古的神韵。
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已饱览了世界的风景,还需要去寻找远方吗?迷恋于这座山城了。

本期作者、主播:

诗作者:淞雲

诗话作者:姝惠

主播:清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