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诗与诗朗诵
陈昌华
诗歌,只有插上朗诵的翅膀,才能穿越时空,飞得更高更远。写诗这么多年,无论是有心栽花,还是无意插柳,我都与诗歌朗诵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1年的冬天,我不到20岁,从下乡的河南灵宝,招工到了新建的渑池钢厂,在矿山基建连当了一名小工。连队联欢,我写了一首“轰隆一声炮响”赞美矿山的诗歌,又找了一个会拉小提琴的工友,在《骑兵进行曲》的伴奏声中登台朗诵,小出了一把风头。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早已调回了洛阳,因一直喜欢舞文弄墨,在一个地方小厂以工代干搞宣传、放电影。记不清是哪一年,也记不清是怎么投的稿,我的一首“探亲假”被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那是我的诗第一次在电台播出,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1984年我调入了洛阳市委宣传部文教科。洛阳市师范学校的赵瑞老师找我写一首诗,想参加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庆祝新中国建国35周年诗歌朗诵大赛。那一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式,举国庆祝,万众欢腾,我情不自禁就写下了长诗《献给十月的第一个晨曦》,出乎意料的是赵瑞老师的朗诵和我的诗歌分别获得了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朗诵和创作一等奖,而且是各自类别唯一的一等奖。河南著名诗人王怀让那次也参赛获二等奖,倒不是我的诗写得好,应该是省电台为了提携后辈、鼓励新人吧。

(献给十月的第一个晨曦/节选/赵瑞朗诵
当朝霞染红
十月的第一张日历,
那纵情的欢呼在告诉我
母亲又添了一岁年纪;
当晨风吹动鲜艳的五星红旗,
那呼啦啦的声音又牵动我
思绪万千、万千思绪…..,
……三十五年了,
一万多次潮涨潮退,
那震撼世界的五十四响礼炮,
仍那样庄严地
轰鸣在我的记忆;
……三十五年了,
一万多个日升月落,
那徐徐升起的第一面国旗,
仍那样鲜红地
照亮了每一个晨曦。
我仿佛看到一一
共和国的缔造者
从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城楼走下
兴致勃勃、笑声朗朗,
观赏着五彩缤纷的礼花,
赞叹着三十五年的业绩;
我仿佛看到一一
政治局的委员们
从灯火彻夜的中南海走出,
指点江山、运筹帷幄,
探索着民族的中兴之路,
规划着改革的全面战役。)
好事成双,之后赵瑞老师到珠海参加全国普通话朗诵竞赛,又让我写了一首《珠海,你好!》参赛,她再次获奖,我的诗也被珠海特区报采用发表。
1993年9月,在邓小平第二次南巡掀起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我像许多东南飞的孔雀一样,南下深圳,加盟到了曾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的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中国宝安集团。二十多年来,我创办了《宝安风》企业內刊,拍过电影《砚床》,合著过在光明日报连载了二十个整版的长篇报告文学《东方辉煌》,主编过大型专著《中国企业报刊大全》,一直忙忙碌碌打工,却唯独与诗歌失联,中断了写作。只有一次在宝安集团成立二十五周年的晚会上,我写过一首诗,被集团两个下属企业贝特瑞公司和唐人文化联袂演出,领诵、群诵、配乐、表演,又热闹了一回。

2015年9月,我退休被宝安集团返聘了几年后,终于全身而退,才又开始重操旧业,写起诗来。这几年也许是得益于过往的积淀,也许是觉得老之已至,确实写了不少,接连出版了《印象与烙印》(两卷本),《旗帜咏叹调》几本诗集。其中一首《我在老城走街串巷》,由洛阳的赵建勋和范庆兰这对朗诵老搭档在洛阳电视台举办的河洛文化节开幕式晚会上推出后,颇受关注,得到不少观众好评。
(我在老城走街串巷/赵建勋 范青兰朗诵
有一点伤感
有一点惆怅
有一些步履蹒跚
有一些东张西望
中年离家老来回
我在老城走街串巷
没有了磨剪子的吆喝
听不见舀浆了的叫嚷
远去了冰糖葫芦的叫卖
消失了崩爆米花的巨响
只剩下那条青石板路
永远走不完岁月的沧桑
那条丢过的手绢呢
丢掉了两小的无猜
那个滚过的铁环呢
滚走了童年的欢畅
那个捉过的迷藏呢
藏起了寻找的纯真
那个打过的洋片呢
翻过了失去的时光
再喝一碗豆腐汤吧
有一些苦辣酸甜
再吃一碗浆面条吧
还那么回味悠长
再啃一只榆树园烧鸡
还是那么有滋有味
再吃一回洛阳水席
还是那么多花样名堂
丽景门城楼依然巍峨
十字街照旧人来人往
青年宮早已返老还童
北大街还是熙熙攘攘
真不同不愧真不同
分店开遍全城內外
十三朝就是十三朝
千年帝都源远流长
老城已经脱胎换骨
新区早就后来居上
没有功成名就
没有衣锦还乡
一个走出洛阳的游子
总会有点儿女情长
每当回到这块
养育我的土地
难免忍不住低吟浅唱
别见笑人老了就爱怀旧
那是树叶对树根的情意
那是溪流对江河的渴望
2017年7月8日)
( 为了一个孩子的新生/谢东升朗诵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系列之三

战斗正在残酷地进行,
一个红军的孩子却要降生。
那个在生死关头挣扎的母亲,
正在发出痛苦的呻吟。
孩子啊,可怜的孩子,
你怎么选择这时候出生?
战友啊,亲爱的战友,
请原谅一个苦命的母亲。

可以听见阵地上杀声震天,
白匪军已经越来越近。
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
军团长董振堂发出死命令:
“你们要打出一个生孩子的时间,
让这个孩子平安出生。”
一排排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
阻挡着敌人的一次次冲锋。

他们坚守着最后的屏障,
他们在保卫临产的母亲。
时时刻刻都有战友牺牲,
分分秒秒都被鲜血染红。
付出了巨大伤亡的代价,
终于换来了孩子的降临。
血战归来的战士怒目圆睁,
瞪着那个悲喜交加的母亲。

“你们瞪什么瞪!我们
不就是为了孩子流血拼命?”
董振堂一边喝斥着战士,
一边扭过脸泣不成声。
这是人世间最悲壮的一幕,
这是长征中最英勇的献身。
几百红军战士用自己的死,
换来了一个孩子的新生。

当年红军鲜血浇灌的土地,
早已百花盛开,万紫千红。
那个孩子已经老了,
这个故事却在一代代传诵。

2017年10月26日)
这几年,我的不少诗歌被一些朗诵界的专业人士进行了二度创作的朗诵,着实为我的诗增色许多。这些诗朗诵有中国金话筒得主湖北电视台的谢东升朗诵的《将军与小兵》《生命等高线》《为了一个孩子的新生》。前中央军委主席阅兵式现场解说的主持人、洛阳广播电台的播音指导李晓军朗诵的《在一起》《我们在长江黄河》,洛阳广播电台一级播音员孟凡湄朗诵的《北上无音讯》,夏青杯获奖者拂晓朗诵的《阿婆的遗产》,洛阳电视台的韩梓导演和夫人桑风卿朗诵的《神圣的母愛》,河洛风艺术团团长陈红涛朗诵的《别跟咱妈说》《袁庚》,和团员施美娟合诵的《永远的遙望》,洛阳知名朗诵演员徐建国朗诵的《梦中的电话》《普通一兵》,刘青晓朗诵的《军旗插上总统府》《鹊桥会》,常国超朗诵的《邙山》《小街》,以及著名教育公众平台灵秀师苑风的江岩朗诵的《中秋的问候》,贺东军朗诵的《小平小道》,王宏光朗诵的《母愛的挑选》,卢莉亚朗诵的《老校长》,常鹏涛朗诵的《山里的孩子》等。如此众多的这一大批朗诵者的辛勤付出和精彩演绎,给这些文本的诗歌插上了声音的翅膀,在读者听众的耳畔和时空迥响。

(我们在长江黄河/节选/李晓军朗诵
长江后浪推前浪
淘不尽波澜壮阔的岁月
黄河之水天上来
流不尽永不磨灭的记忆
古城没有忘记
洛漂队那群男子汉
我们没有忘记
老三届那帮好兄弟
何以解忧的杜康
解不了我们深深的思念
年年盛开的牡丹
等不来壮士赏花的归期
天天敲响的马寺钟声
响彻着魂归故里的呼唤
世代流传的天子驾六
驰骋着漂流英雄的传奇
2018年3月29日)
特别有些巧合和意外的是,在2017年10月27日由深圳市朗诵艺术家协会演出的《十月礼赞经典诗文朗诵会》上,我作为一名普通观众,突然听到深圳电视台主持人,第十三届全国齐越朗诵艺术节一等奖获得者邢天琦朗诵了我的作品《最后的吻别》。演出结束后,我问她们在哪儿看到了这首诗,总策划刘莉老师告诉我,艺术团是从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的《美丽中国一一朗诵诗文辑(第二辑)中挑选的。之前我并不知道这本书,后来我托拂晓帮我买了两本,才看到书里选用刊登了我三首诗。
(最后的吻别/邢天琦朗诵
就要流尽最后一滴血,
就要离开这个世界,
十八岁的年轻士兵啊,
你还有什么话需要告别?
战前的遗嘱早就写好,
出发的存照已放妥贴,
送行的白酒已经干完,
生命的火花即将熄灭。
只是还有一点遗憾,
青春的白纸还没有爱情书写,
“你能不能亲我一下?”
士兵的请求是那样羞涩。
同样年轻的护士姐姐,
含着热泪最后吻别,
那是世上最深情的亲吻,
那是人间最悲壮的永别。
年轻的士兵合上了双眼,
他含笑青春不再残缺。
即便是在另一个世界,
他也要感谢那个素不相识的姐姐。
这一吻是那么崇高神圣,
这一吻是那么真诚纯洁,
这一吻是那么撕心裂肺,
这一吻是那么壮怀激烈。
那一刻时间似乎静止,
那一刻山河也在呜咽,
只有相机捕捉的这个镜头,
才让这记忆永不磨灭。
如今,战场的硝烟已经散去,
生活也早恢复了原来的一切。
处处可见恋人亲密的拥抱,
天天都有伴侣幸福的蜜月。
海誓山盟的小伙伴们啊,
可别忘了那最可爱的人;
享受和平的老朋友们啊,
可别忘了那最后的吻别。
2016年3月21日)

在当今资讯、信息舖天盖地的年代,一首好的诗朗诵的传播推广,还必须借助网络的力量。写到这里,我就不得不感谢搜狐的网络大咖,动不动就是点击量几十万的君子伯牙的精心制作和倾力帮助了。君子伯牙原名李战军,当兵当过指导员,写书出版了六本书,编剧上过中央台,电脑玩得滴溜转。这几年他为我的这些诗朗诵费时费力、绞尽脑汁做了不少诗乐、诗画好声音的视频。其中徐建国朗诵的《梦中的电话》,李晓军朗诵的《在一起》,赵建勋、范庆兰朗诵的《我在老城走街串巷》等视频都达到了近三万的点击量,令我分外惊喜和深受感动。
这几年,在中国金话筒得主、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长谢东升的亲自朗诵和热心推荐下,多次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全国八大名嘴在第四节金牌主播颁奖典礼上联袂朗诵了我的诗作《我们的声音》深受欢迎。特别是陆军退役大校杨建松老师为我的《南湖的红船》等大量诗作朗诵、配乐、制作,并在都市头条网络平台不断推出,引起广泛影响和关注。
下面这首诗是我为2020年12月5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金牌主播颁奖典礼专门创作的诗歌《我们的声音》,表达了播音员及主持人和听众观众之间的一腔深情。由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院付程副院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肖玉、杨波,北京广播电视台田歌,南京广播电视台东方,陕西广播电视台谢斌,云南广播电视台崔爽,大连电视台李新等著名播音员进行了合诵。

我们的声音
——献给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八十年历程的播音员和主持人

亲爱的听众和观众
亲爱的朋友和知音
我们不认识你们
但作为一个播音和主持
一年365天
我们和你们心心相印

我们的声音
从1942年12月5日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传来
第一粒火种
点燃了抗日的烽火
第一支号角
席卷着黄河的涛声

我们的声音
从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的电波传来
开国领袖的湖南方言
唤醒了东方红的黎明

我们的声音
从1964年10月16日
罗布泊的上空传来
全世界都听到了
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的轰鸣

我们的声音
从1966年2月7日
兰考的黄土地传来
一个县委书记的榜样
感动了全体中国人

我们的声音
从1978年11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传来
春雷春风春雨
滋润了华夏的新生

我们的声音
从2012年11月8日
党的十八大会场传来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新时代开始了新长征

从朝夕相处的新闻联播
到日夜陪伴的中国之声
从年年岁岁的难忘今宵
到日日夜夜的观看聆听
我们时刻和你们在一起
你们永远和我们心连心

我们用播音和主持
为时代代言
为历史见证
我们用主持和播音
为民族呐喊
为祖国发声

八十年和人民息息相关
八十年和祖国一路同行
每一朵历史长河的浪花
每一个时代瞬间的永恒
都有我们直播的声音记录
都有我们主持的画面留影

八十年长江后浪推前浪
一代代播音员青出于蓝
八十年薪火相传接力棒
一批批主持人灿若群星
幕后,我们付出了千辛万苦
台前,我们联结着亿万听众和观众

我们!时代强音的传播者
我们!华夏儿女的代言人
我们!传播领域的弄潮儿
我们!新闻战线的排头兵
共和国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啊
给世界
给世界
给世界
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中国的声音
2020年11月21日)
与此同时,另一个中国金话筒得主谭可老师朗诵的《俺娘又把儿看望》,深圳商报读创平台赵玉主播推出的《排头兵自有排头兵的担当》等许多作品,深圳朗诵界梁越老师朗诵的《一壶老酒》,单重建老师朗诵的《春天的故事》,屠家俊老师朗诵的《王若飞》,谷雨老师朗诵的《戎冠秀》,红树林老师朗诵的《我在福田过大年》,黄金荣老师朗诵的《生生不息的中国年》,心语老师朗诵的《世界之窗》,飞天老师朗诵的《刘胡兰》王任老师朗诵的《这个季节最流行白色与红色》南京的彩衣老师朗诵的《上甘岭的苹果》,辽宁的韩英老师朗诵的《离离原上草》,凌云老师朗诵的《老来俏》,青岛的海韵老师朗诵的《阿里山的姑娘》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深受听众好评。还有洛阳老三届的同学荣跃增做的《自有后来人》等几个视频都十分专业,令人印象深刻。
(俺娘又把儿看望 谭可朗诵
——2021年4月4日清明,106岁高龄的老妈妈李东连,在麻栗坡烈士陵园,看望长眠于此的儿子李加友烈士。老人对着儿子墓碑上的照片深情吻别。
没有眼泪,老泪早已哭干
只有悲伤,留下日思夜想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
又是一路山高水长
四百公里的路途有些遥远
路再远也不能把俺娘阻挡
我106岁高龄的老母亲啊
你怎么还来把儿看望

你是害怕儿在这里冷清
总想看看孩儿的模样
你是担心儿老睡在地下
总想给儿帶一点光亮
我知道,儿是你亲生的骨肉
我明白,儿是你人生的念想
我清楚,是战友把你背到这里
我知道,你还想和儿叙叙家常

原谅儿子,没告诉你上了前线
为国捐躯,倒在了血与火的疆场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儿再不能回到你的身旁
清明的雨别再下了
不要打湿了我娘的衣裳
陵园的路快点干吧
不要打滑了俺娘的拐杖

生我养我爱我疼我的母亲啊
我白发苍苍的百岁老娘
一下推开了亲人们的搀扶
扑到墓碑前亲吻着儿子的遗像
娘,娘!儿子心疼啊
娘,娘!这墓碑太凉
娘,娘!这辈子儿不能尽孝
娘,娘!下辈子儿加倍补上

带我娘来扫墓的战友啊
请替我向俺娘磕个头吧
儿子今生是她的儿子
老娘来世还是我的亲娘
2021年4月10日)

(离离原上草(韩英朗诵)
——记一位山村小学永远的第十一位教师
这是个贫困得
不能再贫困的山村
留不住每一个
前来任教的园丁
一间破烂不堪的教室
一群望眼欲穿的学生
乡亲们到处磕头作揖
上面终于派来了一个“救兵”
一个临时顶替的代课教师
一个等待分配的师范女生
孩子们终于破涕为笑
大人们都是半疑半信

有的孩子叫她姐姐
她真的就是那么年轻
有的孩子叫她老师
叫出了她脸上两朵红云
有的孩子一声不吭
就只会傻笑着那么天真
她领孩子们朗读
孩子们的声音掀破了屋顶
她教孩子们唱歌
孩子们差点扯破了喉咙
她带孩子们跳舞
孩子们从来没那么开心

一眨眼过去了两个月
女教师接到了分配的调令
孩子们拉着她的衣角
全村人都来为她送行
这位山村小学的第十一任教师
一步一回头踏上了归程
当她走到半山腰的时候
身后突然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她的热泪涌出了眼眶
看到了一幕撕心裂肺的场景

几十个孩子齐唰唰跪下
几十个孩子咬破了嘴唇
她突然像中了电流一样
跑回孩子们的人群
“老师不走了,老师留下了”
和孩子们一起抱头痛哭,泣不成声
这一留就留了三十个春秋
这一教就教了一茬茬学生
漫山遍野的桃李,吐露着
她青春岁月的芳华
流出山外的涌泉,回报着
她滴水之恩的深情

当春风终于吹绿这片贫瘠的土地
一位支教女校友来到了这座山村
新建的校舍宽敞明亮
一个男教师伸出双手欢迎
她没有见到自己敬仰的前辈
一个消息令人震惊
那个学校的第十一位教师
已身患癌症永远离开了我们
男教师告诉支教的同行
学校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从那之后每个新教师入职
永远都是本校的第十一名园丁

她的骨灰就撒在新校舍的门口
每天早晚还在迎送着自己的学生
那首她亲自领读的千古名篇
还在被山风一代代传诵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021年7月23日)
每每打开微信,听着这些诗朗诵的美声,看着杨建松大校和君子伯牙两位网络大咖制作的画面,我就觉得有一种知遇之恩和深深的感动,也是一种激励我的动力。我的诗还会写下去,适合朗诵的还会请朗诵界的朋友朗诵。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就在这篇小文的末尾,向朗诵界的各位老师和新老朋友,向关注过这些诗和诗朗诵的读者朋友道一声:谢谢你们!
2022年4月6日
(作者:陈昌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宝安风》杂志社社长,深圳市企业报刊协会会长,现任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作品曾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飞天》《青春》《牡丹》《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人日报》等。出版诗集《印象与烙印》《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文集《企业常青藤》。主编《诗路花语——洛阳七十年诗歌选》《绽放的簕杜鹃——深圳新诗选》五集电视剧《贴廓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18集电视剧《白居易》制片,打进好莱坞的第一部中国电影《砚床》制片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