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历来倡扬恩怨分明。就连一向主张“仁”、“礼”,强调“忠恕”的孔圣人,在教我们“以德报德”的同时,也明确说要“以直报怨。”江湖上,快意恩仇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囯人心中,受人恩惠,自当涌泉相报;身被仇怨,也必以牙还牙。故文学作品中那些纵马仗剑、惩恶扬善的情节,总能赢得阵阵喝彩,让人顿觉酣畅淋漓。
生活多姿多彩,人群鱼龙混杂,有人处便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纷争;是非权利、金钱意气,都是引起争执的外在媒介。如果性情狭偏,一句话就可能孳生出仇恨的种子。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在司马光的丧礼上,生搬硬套圣人之语,说“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批评其子于父亲丧礼中不该还礼客人,被苏东坡嘲笑为“糟糠鄙俚”,说他是没有见过世面的村学究。程颐当场满面通红,自此心存芥蒂,结怨于胸,竟是终生化解不开。
当然也有人气量恢宏,胸襟阔大,把世俗风尘看透,一切是非都如云烟过眼,再多不如意都能从容淡定,不纠缠,不计较,看得开,放得下,因此过得快意随心。比如宋人苏东坡。

众所周知,东坡先生是个全才,为文则汪洋恣肆,为词则酣畅淋漓,为人则守正不阿,生性放任不羁,豪迈旷达又慈悲宽厚,天生快乐又悲天悯人,温柔敦厚又率然纯真,让人既亲切又敬佩,既心生仰慕又望尘莫及。在苏轼看来,这尘世间无一不是好人,所以交友原则有些模糊,甚至不辨清浊,连夫人王弗都说他看不清世事,看不透人心。他私下认定章惇是朋友,后来章惇为相,迫害贬逐元祐党人不遗余力,东坡也是被一贬再贬,直到天涯海角;到了这个时节,章惇都还怕他过得太好。后来造化弄人,章惇遭贬于雷州,此时此刻,曾拜章惇所赐,历经九死一生的东坡如果幸灾乐祸,落井下石,似为人之常情,但他却致信与两家都有点亲戚关系的黄实,让其转告章太夫人:雷州地方虽远,但并不那么可怕。我弟弟子由在那里一年,就过得平安稳当。送去安慰,让老夫人无须忧心。又拖着病体写信回复章惇的儿子章援:令尊年迈而贬斥于僻远,际遇心情我非常理解,以前的事就不要多说了,还是放眼长远吧。这就是东坡,投荒万里,历经劫难,还能推己及人,对迫害过自己的人,不计前嫌,一笔带过,还关心人家的遭遇,安慰对方的母亲。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多么开阔的胸襟,所以林语堂说他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再说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开创有宋一代文风,其地位与唐代文坛领袖韩愈相当。他奖掖后学,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一生宦海沉浮,曾三遭贬谪,故对人生命运变幻和官场的艰险、人心的险恶,有较深的体验。他淡泊名利,无欲则刚,道德文章,堪为人师。而他的人品更是磊落光明,灿若日月之光华。古人评价:“欧阳永叔如春服乍成,酾酒初熟,登山临水,竟日忘归。”
陈执中在仁宗朝曾两度为相,时人评价他性情质直严苛,说话不留情面,加上父亲又是名相陈恕,因此很清高孤傲,素来看不起欧阳修,欧阳公登门拜访,他也拒而不见,还以“无私”和“不党”相送。自此两人不相往来。后来陈执中罢相,出知毫州,此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为他写任命文书,陈揣度必不会有什么好话,结果欧阳公写道:“杜门却扫,善避权势以远嫌;处事执心,不为毁誉而变更。”夸赞陈做事公允,远离权势,不因外力而改变自己的内心。读到制文,陈说:即便是非常熟悉我的人,都不一定了解我这些,我后悔不能早结识此人啊。
按理说,曾如此被轻侮,专程拜访还吃闭门羹,人格尊严都受到了折辱,现在有这样的机会,一般人幸灾乐祸、落井下石也是难免的,但欧公不重意气,不计前嫌,襟怀坦荡,实事求是,一段评语成就了一番佳话。
蒋之奇为人玲珑通透,又是欧阳修的学生,自然很受恩师爱重,后来又因在关键时刻公开支持老师意见,取得进一步的好感和信任,被举荐为监察御史里行。但就是这个人,居然恩将仇报,在欧阳修第二次莫须有的丑闻事件中推波助澜,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他甚至不辨事实真伪,风闻弹劾恩师行为不检,请求朝廷将欧阳修处以极刑,暴尸示众。经调查证实,此事是空造诬陷,皇上也亲自为欧阳修正名,并处理了一些造谣生事的官员,但欧阳修却为此辞去了副宰相,到青州任知州。天下事无巧不成书,蒋之奇胞兄蒋之仪偏偏在青州治下临淄县任知县,因为得罪上司,正受查处。欧阳修到任,官员们趁机火上浇油,极力诋毁蒋之仪,促使对蒋严惩。欧公并不为群情所惑,而是秉公细心调查,发现蒋之仪并没有贪贿等情事,最终不但没有惩处他,反而竭力保全。

一个人的品格可以高尚到什么程度?欧阳修,苏轼就是榜样。平心而论,对轻侮伤害过自己的人,要做到完全没有恨意是不太可能的。但他们以绝对正直的人格品性,以德报怨,秉公办事,征服了对手,更征服了人性的自私,从而显得光芒万丈,照耀古今。王国维评价屈原、陶渊明、杜甫、苏东坡时说:“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宋仁宗赵祯说到自己的股肱大臣:“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意思是欧阳修这样的人,去哪里找啊!那是一种多么崇高的荣耀和褒奖。
当一个人有了光风霁月的心胸,有了宽宏海涵的度量,他真的可以像苏轼欧阳修那样,笑对恩仇,以德报怨。“不念旧恶,此清者之量。”此心光明,才能照亮自己,温暖别人。以温柔宽厚之心待人,一定可以播下善的种子,开出美好的人性之花。

肖长华,高级职称,高三语文把关老师,历任中学校长、大型国企管理人员。跑马拉松,骑万里路,晓世间事,读天下书,独爱李杜苏辛,尤喜古典诗词。曾有散文、评论及诗歌散见各类刊物。

图文来自:肖长华微信及网络
图文编辑:一片绿叶子义工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