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 的 母 亲
——写在母亲永别我30年之际
安徽 汪志平
慈母辞世肝肠断,一生劳作真心酸。
含辛茹苦操持家,成家立业天地宽。
慈母品行为示范,谆谆教诲记心上。
优良家风传后代,发扬光大更辉煌。
时光飞逝,弹指一挥间,母亲离开我已经整整30年了。多少次想提笔,写点有关母亲的文字,终因不愿触碰内心伤与痛,只能作罢;多少次在梦里,母亲亲切慈祥与我相处……随着父亲、母亲相继离开我不久,我便为其到歙县县城山城照相馆冲洗放大了彩色的珍贵照片,高高悬挂于客厅左上方墙壁,天天瞻仰缅怀,永记心头。往事历历在目,不堪回首,思绪万千,浮想联翩,满怀悲伤撰写此文,作为一位儿子对母亲辞世30周年的纪念。
一、难忘肝肠寸断的日子
(一)背母求医。那是30年前(公元1992年,农历壬申年)的正月十三,天气晴朗。那段时间,64岁的母亲一直身体不适,居家吃药。我起床在厨房烧好早餐后,拎着火熥来到楼下父母房间向母亲问安。她坚强地起床了。一家人围在厨房的八仙桌子上准备吃早饭。母亲说,没有胃口,过一会再吃。我急匆匆地吃好早饭,就背着母亲去富堨镇卫生院看病。当天,张院长正好值班。她亲自为我母亲诊断病情,开药方,配西药,并对我笑盈盈地说:你妈妈的病,是老毛病了,这些药吃了后,过个2—3天就会好的。你就请放心吧!
于是,我谢过院长,背着母亲回到家中。温暖的太阳照耀在整个小院里,我搬来了收折椅摆放在避风处,并铺上一条棉絮,搀扶母亲坐靠其中。也许是因心里不踏实,我又拿着取来的药片,快步回到医院,询问张院长:药片是否正确?张院长打开2只小药袋,验证了一下,肯定地说,对的。我马上再次回到家,倒了温开水给母亲服药。隔了一会儿,我端来早饭给母亲食用。她勉强喝了一二口稀饭,右手拿的筷子居然就掉在地上了。我问,还要吃吗?她面无表情,有气无力地摇摇头头。我只得收拾碗筷,并把收折椅调整恰当位置,让她躺下。心想:让母亲休息一下,到中午再煮碗面条给她吃。冬日暖阳下,父亲坐在走廊上抽着纸烟;贤惠的妻子织着手里的毛衣;懂事的幼女自由地玩耍。
(二)病情骤变。快中午了,塔山前村表姐家的2个外甥、外甥女到家来拜年。我立即走进厨房,热情地招待小客人。过了大约20多分钟,妹夫到我家来看望母亲,近前连喊“阿姨,阿姨”,发现没有反应。我父亲连忙说,别吵醒她,昨晚没有睡好,刚才还打呼噜呢,让她睡上一觉吧!妹夫走近母亲,仔细一看,发觉母亲额头有豆大的汗珠,脸色苍白……顿时失声大喊,妈有问题啦!我闻到此声,吓得放下手中菜和菜刀,飞快地从厨房冲到母亲身边查看,发现母亲的脸都变形了。在短短的20—30分钟里,母亲的病情骤变,我惊慌失措了。在父亲的提醒下,我找到了“速效救心丸”,倒了10来颗,在妹夫协助下含入母亲口中。
(三)慈母辞世。我赶紧奔跑出家门,想寻找熟人开轿车,将母亲送进县城医院去抢救!当我回到家中小院,只见父亲,大哥、二哥、嫂子们,妹夫、妹妹,妻子和幼女都围在母亲身边,张院长给母亲把脉、诊断,低声说,老人家过辈了。顿时,我放声痛哭,泪流满脸,悲痛欲绝,脑子一片空白。我带着万分悲伤,与二位哥哥一道为母亲办丧事,入棺、守灵、送葬……
(四)难解伤痛。母亲突然过早与世长辞,永远地离开了,我毫无心理准备,完全打乱了我的生活节奏。父母对子女来说恩重如山,情深似海。我出生后,从没有长时间与父母生活分开过。尤其是1985年秋,我调入家门口的富堨小学任教,一日三餐都在家陪伴左右,与父母朝夕相处。母亲离世后,父亲继续与我在一起生活。此时,我整个身心都是麻木的,仿佛内心都被掏空了,除了上班,回到家中再也看不到母亲身影,再也听不到母亲呼唤……一日三餐,我都得亲自下厨房烧制。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才回过神来,终于坚强起来。
二、母亲嫁到了大户人家
从我记事开始,母亲吃过晚饭后,就会在微弱的煤油灯光下,一面缝缝补补,一面讲一些她的童年轶事和嫁到汪家的心酸往事。
(一)母亲童年。母亲,姓胡,名银花,出生在富堨镇稠墅村浯溪。外公去世时,她才3岁,上面有3个年幼的哥哥,一家人生计全靠外婆操持。外婆名字叫许小爱,是唐模村许氏大家族中排行老二的女儿,是位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裹着一双“三寸金莲”的小脚。她善良、机智、干练,不仅为3个儿子娶妻成家,而且竭尽全力悉心照看几十个孙辈、曾孙辈,可谓儿孙满堂。此外,外婆还惠及村邻,义务为他人“接生”、看管孩子。
母亲的童年,是在胡氏家道中落时期度过的。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孩,她10来岁就要在寒冬腊月里,迎着刺骨的北风,在浓霜白皑皑的榨籽树下捡拾榨籽,拿回家中制作榨籽豆腐,出售,攒钱,贴补家用。有时,她的两只小手冻僵了,就把小手放在嘴前哈点热气取暖,继续捡拾榨籽。
(二)嫁入大户。据母亲回忆:她19岁时,经媒人介绍认识了富堨大本堂大户人家——我的父亲汪永久。此时,她很不情愿:一是父亲已29岁了,比她整整大10岁,年龄相差太大;二是父亲上门穿着一身黑色粗布衣,个子比较矮小;三是语言不相通,因我爷爷是徽商,父亲在浙江省金华兰溪出生的,抗战爆发后20多岁,才逃难回到徽州,故一口外地口音。后来经亲人劝说,只要鞋绊牢,不怕路途远;语言是可以慢慢学,改过来的。最终,母亲被明媒正娶嫁到了大户人家。
(三)艰难生养。父母结婚后,由于当时医疗技术落后,前后3胎婴儿出生相继夭折,这对于年轻的母亲是何等的伤心和沮丧,又让全家长辈揪心。到了1952年,第4胎男婴降临,为了安全保险起见,便将他(汪志康,我的大哥)过继给父亲挚友当养子,起乳名为“买仂”。1954年又育一女孩,乳名为“54妳”,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不幸在富堨村水圳溺水身亡。三年自然灾害期间,1959年老二哥汪志和出生,母亲缺少奶水,我外婆硬是用米汤水把他喂养大的;60年代前期,我和妹妹汪桂仙相继出生。妹妹断奶后,就一直到浯溪跟随外婆生活,直到6岁才回到富堨上学。
三、母亲倾力操持这个家
子女的陆续降临和健康成长,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不少的喜悦,同时也增添了经济开支的压力。父亲善良、勤劳、朴实、公正,自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初,都是富堨村老二队、赛丰生产队队长。同样,母亲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终年起早贪黑,想方设法增加家庭微薄收入,成了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
(一)开荒种地。我清楚地记得,从富堨村我家住房出村到老二队所属地盘,除集体所有的田地和社员自留地之外的闲置荒地,那怕只能种下一株南瓜的面积,她都会尽力开垦。从较宽敞道路边的荒堆,一直到荒山顶的旁边,都有母亲亲自开垦的面积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自留地,并满心欢喜地播种,给农作物除草、施肥,直到收获,以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难题。
(二)捡拾稻谷。盛夏“双抢”季节的中午,母亲在收工后,戴着一顶破旧的草帽,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用竹丫小帚,弯着腰,湿着背,手脚麻利地在打稻机或斗屋打过稻谷后的一个个区域,抖抖稻草、捡拾或扫扫少量洒落在田里的稻谷,并忍着饥饿回到村,在水圳里将含有泥土等杂质的稻谷洗净后,拿回家晾晒。吃过午餐,休息片刻,又去上工攒工分。傍晚,母亲又重复捡拾稻谷这件事。这是为什么?不仅因为在三年自然灾害中饿怕啦,还由于“娘家人”每逢初夏时节到鸡冠山拉石灰,秋收时节到富堨粮站交公粮的壮劳力,凡是经过富堨的都喜欢到“姑娘家”吃饭。
(三)多种经营。母亲除了在田地里干活攒工分外,养牛、养猪、养鸡、养鸭等饲养业,成为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一些大年份,我家养1头母猪、2头肉猪,母猪一般一年产2窝猪仔,每窝10来只左右;肉猪一年一茬,每年腊月一般卖掉一头肉猪,自家杀年猪腌肉,为来年四季提供营养。养鸡10余只,养鸭20余只,全家人除父亲雷打不动每天食用一个鸡蛋外,其余的绝大多数都是换取零钱补贴开支。同时,牛粪、猪粪都是最佳的有机肥。在母亲的指导下,我利用星期天或寒暑假,在地磅或田磅割老一点的青草,给牛、猪踏粪,卖给生产队攒工分。
(四)娶亲完壁。4个子女,在父母的养护下逐渐长大成人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成家立业,娶亲完璧,成了母亲心头的一件大事。在母亲的操办下,70年代初,大哥、大嫂20岁左右结婚了;80年代初,二哥、二嫂又结婚了。我考取徽州师范毕业后,就在大里小学当教师了。1986年母亲忙着张罗我的婚事,尽力筹办简陋的结婚家具和用品,直至结婚宴席,为我准备了一头猪、一作豆腐等。不久,妹妹出嫁,母亲终于完成了她的重大使命。
四、母亲给了儿女一个家
(一)成家立业。在父母持续操劳下,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先后都成家了,并各自分锅分灶经营小家庭生活。1986年底,父亲已近七旬,母亲也快要步入花甲。为加速成家立业的进程,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力争在短期内彻底改变居住环境,将三幢祖传破旧的砖木结构的老屋推倒重建,已成为耽误之急,成了父母及三兄弟的共识。经4方充分酝酿,盘活资源,终于达成《协议》,并以抓阄方式,将所有老屋分成4份,合并为3块大宅基地进行住房改造,除公共居住的1处老屋外,另外2处旧屋改造均限定在2年内完成,且搬出老屋居住。这种倒逼举措和压力,充分调动了各自积极性,加快了兴建楼房的步伐。如,我在原菜地内建成的二层水泥钢筋结构的楼房,及两间平房的厨房和餐厅,于1988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老二哥在前街原店面房地块建成了一层钢筋水泥结构房子,同样于1988年底投入使用。
随后在2~3年内,二哥添加了一层,建成楼房;大哥对原公共居住老屋进行折建,建成二层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至此,父母亲自见证了三兄弟旧屋改造任务全部实现。
(二)传承家风。值得欣慰的是,父母不仅含辛茹苦,将4个子女养大成人,各自创造了一片新天地,而且一代胜过一代,8个子孙相继成家,同样用辛勤的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这得益于父母以实际行动传承、践行和诠释着好家风。如,勤俭持家,吃苦耐劳;只可做过,不可错过;只可埋头拜土,不要仰面求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人要路路栽花,不要路路栽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等等。
滋润心灵不忘祖宗。小时候,我清楚地记得:对待每个“鬼节”,母亲不仅高度重视,而且非常敬畏和虔诚。每年清明节,母亲要带着子女,逐一领到祖坟,点香、祭拜、烧金元宝和火纸,用高高的竹子悬挂纸钱,告诉我们:这里是太祖宗,那里是爷爷奶奶等,并赞美其德行与荣光。每逢七月半、大年三十晚,母亲又在家堂前,搭出八仙桌,摆上4个菜肴,点上2盏煤油灯,再逐一点香、烧纸钱、祭拜,祈祷、祝福和护佑。如,元头主人、老三代、新三代、东山客祖宗、浯溪客祖宗、园里园外等。现在,我大彻大悟,母亲祭祖的行为,不是搞什么封建迷信活动,而是传承和铭记祖宗的功德,教育后人记取:你是从哪里来的,现在做什么,再留点什么,将来要到哪里去?
2017年冬至,在父亲阴寿100岁,母亲90岁之际,4位子女为父母修坟,用大理石制作墓碑,将其名字永远镌刻其中,以示后人缅怀。时至2022年正月十三,母亲离开我整整30年,但宛如犹存。母亲在我的心目中是一座高大的丰碑,她不仅给了我健康体魄,革命本钱,而且给予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力量,让我受益终身。敬爱的母亲,您安息吧,您永远活在子孙们的心中!
作者简介
汪志平,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黄山歙县人,退休正高级教师。从事农村基础教育事业33年,坚持以陶为师,有高尚职业道德和深厚教育教学素养,关心呵护每位学生,教学艺术精湛,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持承担10多项国家、省级科研课题顺利结题,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撰写数十篇学术论文获奖,且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凡事做到“尽心尽力,做到无悔”,先后被评为全国学陶师陶先进个人、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黄山市科学骨干教师、歙县“十佳校长”、安徽省第十批“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