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吟离绪乱瑶箏
赏读《七律·无题》
诗作者:淞雲 | 诗话作者:姝惠
诗诵读:清风 | 诗话诵读:楚楚
沽上慵居数十载,
骚怀习气未消平。
忘琴犹忆嵇中散,
失路还悲阮步兵。
飞镜流辉凉朔牗,
冷吟离绪乱瑶箏。
近陂衰柳前人种,
同是天涯老姓名。

每个人是不是与生俱来就有着某种前世未了的情怀,因了这情怀才生出众多不同的尘世感慨呢?是欢乐无为度一生,还是忧心戚戚过一世,冥冥之中似乎已经注定了一般,淞雲大概属于后者吧。
是什么触动了诗人的心绪,赋以无题以倾诉?是什么激荡着我的内心,轻撩着纷乱的丝丝缕缕,意欲理出诗中的意蕴?这大概也叫作一种情怀。在寒冬腊柳干枯的季节,在北风冷吹月泻清辉的夜晚,诗人闲庭信步或是池畔闲游,或许正是那棵老柳树唤起了诗人时间的记忆。追忆一段岁月,思绪绵延难平,且化作这动人的诗行,留给你我不尽的思索。

沽上慵居数十载,骚怀习气未消平。诗人移居繁华之都数十载,依然未改自己骚客情怀,隐于方室之内,遍览诗书,提笔著述;庭院里侍弄花草,几杯淡茶里闲度光阴;山水之间畅游,偶有历史兴亡之慨,草木枯荣之感,于自然风景中参悟流年。诗人性情虽不因世俗侵染,但终也难免在矛盾与困惑中纠缠,实难真的放下。慵居,习气,消平,这些词语,正话反说,是诗人自谦之辞,亦是自我调侃之意。其意欲何在呢?
忘琴犹忆嵇中散,失路还悲阮步兵。嵇中散即魏晋间的名士嵇康,因做过中散大夫,世人称其为嵇中散。其博学多才,志趣超凡,时为竹林七贤之精神领袖。其善古琴,史称琴师之长,琴乃高雅之音,琴音即为隐士之心声。又工于诗文,专心著述,亦崇尚老庄,向往出世的生活。阮步兵即嵇康同时代的阮籍,曾做过步兵校尉,世人即称其为阮步兵。为避乱世,免遭祸害,平生少言语,多行于山林野外或闭门谢客,以饮酒作诗为乐。其外坦荡而内淳至,有青白眼、蔑视礼法等故事流传至今。见字如面,品其诗识其人,我读淞雲诗已有数载,从中可知其治学严谨,诚挚率真,性情高洁甚至有些孤傲,在这句诗中,诗人巧妙用典,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心境,他的平生志趣大概已在其中了。

飞镜流辉凉朔牗,冷吟离绪乱瑶箏。一轮冬夜的圆月倾洒着清冷的光辉,映着窗棂,寂静与寒凉浸染着诗人的身心,其内心的离愁如瑶箏弹拨,时而低沉如诉,时而轻柔如丝,低回不止。与其说上句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还不如说这是心理刻画,诗人写景而意不在景,而是把抽象的内心活动形象具体的外化出来。时光渐走渐远,有一种情愫却越来越清晰,不免生出几分寒凉之感。下句巧妙设喻,把内心的感受比喻成瑶箏之鸣,就更生动可感。那离绪或是乡愁,是一种回不去的记忆,那离绪或是一种伤别,是对亲人与友人的思念,是又不是,那离绪也或是一种难以言说、不可名状的心绪,是诗人失落的心灵归属感或精神故园。诗人在追寻着自己的家园,身在此,心在彼。
这句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画面清新而纯净,可观,可闻,意味无穷,给人以灵动幽美的意境和无限的想象空间,更妙的是心境与物象十分贴切的融合在了一起。
近陂衰柳前人种,同是天涯老姓名,这是诗人由衷的一声感叹,更是对自己的慰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何论天涯与故乡。诗人虽是客居之人,但“老圃常贻酸米菜,田公频问里仁章”(淞雲诗句),邻人称其是诗郎,彼此相处融洽,甚是欢喜,正可谓心安之处即家乡!淞雲居于沽上,乃老门老户之人家了。诗之尾联,是诗思之源头,亦是对首联的回应,何谓慵居?骚人情怀又何必平息?在现实与理想的中间地带行走,始终拥有一位文人的高洁情怀,不迁就,不流俗,不悲观,留下唯美的诗情,温润余生,也带给世人一缕芬芳。

这几日的冬阳似乎温暖了许多,我从诗意紧裹着的迷雾中走出来,有关诗人的种种思绪,犹如云雾在心头缠绕,清晰而又模糊。天空是明亮的,蓝的没有一丝云彩。是否继续举笔?我问自己,只有明天知道。
作于庚子年腊月初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