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仰生,笔名仰生,昵称:俯仰生涯。安徽省作协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工人、中学和大学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已有35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与出版。其中,中篇小说《亡魂》和长篇小说《爱的家教》颇受好评;曾获“小天使"铜像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长篇国学之文学札记】
文山艺海撷拾
(系列三)
话说《黄帝内经》
成书的时代
人类中的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不是医生。这次新冠病毒泛滥,竟涌现了那么多的志願者帮助核酸检测,有时一个小区,三四个点,有三十多人穿上了白大褂和防护服。
有人说,必要时,全民皆医都有可能。
这又使我想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稍加培训,就涌现上万乃至上百万战地医护救治者,其中的不少学生乃至老百姓,后来都成了军医,他们中有的人转业到地方,几乎成了名医。
这叫什么现象?我说这就是"黄帝内经"的革命化现象。
上古时代的人,沒有不知道黄帝内经的,有文字可查是到了秦汉成书,以前都是口授流传,一类单方,几种医法,一套又一套,几乎家喻户晓。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冠以黄帝,可见老百姓的珍视和亲近。
它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前后,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成书时代,古人主要有三种观点:上古时期、先秦时期和西汉时期。
我以为,当在先秦战国时期较科学。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学人有宋代的司马光、朱熹,明代的桑悦、方以智、方孝孺,清代的魏荔彤等。
他们将《黄帝内经-素问》与同样是战国时代的《周礼》相比较,认为有较多相同之处,足以证明两书是同一时代、同一思想体系的作品。
再者,《史记-扁鹊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与《黄帝内经-素问》的内容相类似,但却朴素且原始得多,而《史记-仓公列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却比"素问”有所进步,由此推论《黄帝内经》应当是扁鹊时代以后、仓公时代之前的作品,起码是盛行这一时期,也就是战国时代的作品。
还有,以其文体为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先秦之文,多作韵语,而《素问》中韵语的文字特别多。
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彔》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说明。此书在中国古代学术界有相当高的地位,故有一定的权威性。
同时,有诸多出土文物可以佐证。
与1973年长沙马王堆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1972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压药简牍、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候墓出土的"六王斌盘八和"太乙九宫占盘"相比较,可知《灵枢》中有些篇章当成书于春秋战国,比西汉更早。
何况,《黄帝内经》中引用的一些文献,如《上下经》、《睽度》等都是战国甚至更早的著作。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用了"黔首“一词,这可是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相傅之官”和"州都之官"则是曹魏时期出现的官名。
《黄帝内经》的殊多内容被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时所引用,因此一定在张伸景之先。
《黄帝内经》中的有些篇目,比如七二篇《刺法论》和第七十三篇《本病论》,可证实为唐宋间伪作。
其实,只要有用于医及民,伪造亦无妨,清楚表明就好。《黄帝内经》成书非一时,更非一人,但主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少数篇章或于两汉,甚至于唐宋。
倘若当代有更多添加篇什,应为大幸。比如用中药防治这次将近三年之久的新冠病毒之疫,若有中药方及防治法载入《黄帝内经》的后补,应是医界盛事。
它是怎样的一部书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
它以生命为中心,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问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包含着哲学、政治、天文等等多个方面学科的丰富知识,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治病为生命,休养生息为生命,扩博知识还是为了宏扬生命的价值,所以说,生命问题是这部巨著的核心。
其实,生命还不仅仅是生存、活着,而是人或人们在社会中的价值观体现和存在价值。
从这点而论,《黄帝内经》,它不只是一部医书,它是包括"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所有的医的书。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
《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大部分。
《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养生防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基础理论;《灵枢》偏重于人休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
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学、人文、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然而,它显然还是以医学内容为主,其它学科的内容也是为其医学服务的,也就是说为人类生命服务的。
这部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说"、"运气说"等等学说。
《黄帝内经》从整体观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它是当时医学成就的总结,也是中医的理论源泉,是医学从哲学及其它学科中开始分离而独立存在的标志。
文献价值和历史评价
《黄帝内经》流传和成书是对中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是仅存的战国以前医学的集大成之作,甚至是中医产生的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这多年来,我问过为我诊断过的十几位中医,没有不知道这部伟著的,虽然他们说起来有点脸红,但大多都能侃侃而谈,自圆其说。
我查了一下,《黄帝内经》所引用的古文献大约有50余种,其中既有书名而内容又基本保留的有29种,以"经言"、"经论”、"论言"等方式引用古文献,虽未具名清晰,却也难得了。大多后人虽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但毕竟对了解先秦时期中医发展的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遗憾的是,在唐宋的一段时期,《黄帝内经》的有些版本几乎失传。
北宋时,高丽国进献《黄帝内经-灵枢》,要求以此交换中国历代史等书。苏轼五次奏本反对。
当时的皇帝青睐这一版本,仍坚持以《册府元龟》等书换回了《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在古代就在亚洲地区广为流传,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均作为主要的医学经典著作,有多种传本、刋本并大量引彔。
美英等西方国家多有译本于世。美国的维茨于1949年以将《黄帝内经》(实是《素问》的34篇)译成英文出版而获博士学位。
2011午5月,《黄帝内经》入选《世界记忆名彔》。

几句实在话
有的人一说起经典大作,就乃完美无瑕,不可以说一点不吉利的话。
这是形而上学而不是辩证的态度。
三千年,甚至更远古,那时的巨著一定也是因时代发展、时代文明而必须更新的。
《内经》是医家的集体智慧,但不代表中医最高理论水平。
《内经》成书于秦汉前后,是集当时众多医学家、哲学家的集体智慧而成,在当时无疑是先进的,在历史上也是有重要价值的。
它融合了那个时代其它学科的成就,如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恬淡虚无的道家养生观等,就是现在看,也是很科学的见解,但决不是无可挑剔的。
所以说,把《内经》当成圣经,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
过份的尊古贱今,就笑话了……
2022.04.25 于芜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