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得诗书老姓名
——赏读《五绝·早春夜吟》
诗作者:淞雲 诗话:姝惠
冷月愁霜鬓,
诗书老姓名。
余寒侵永夜,
觅句等敲冰。

读诗解文,总是习惯性的去查找作者的概况。淞雲的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对他最好的注解,让我们在诗句品读中走近诗人。
“冷月愁霜鬓”,起句一“愁”字陡然袭来,使我们的内心为之一颤,月辉如霜,愁染双鬓,引人深思。诗中的冷月,既表明了早春时节的天气特征,又营造出冷清寂静的氛围,而这冷月也并非特指哪一晚独有的景象,它描写的许是诗人夜晚吟诗常有的情形。如果从以景衬情的手法看,那么又暗示出这将是诗人孤独的行走。
“诗书老姓名”,“诗书”乃指儒家经典诗经与尚书,千百年来代表着正统的儒家文化。“老姓名”中的“老”字,不仅代表诗人的年龄,而且也蕴含着我们对诗人的认识,其诗作文风已成熟、老辣,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并且“老姓名”与首联中的“愁霜鬓”承接自然,既是年龄的照应,也是功到自然成的必然结果。

“余寒侵永夜”,在这一转笔中,诗人寓情于景,不言人,已把人的感受融于其中,在这乍暖还寒的春夜,是谁在漫漫长夜里体验着季节的寒凉。此句以景语铺排,含蓄而又清新的描写了诗人在余寒侵袭的早春夜读的情形,勾勒出一幅清冷的早春夜吟图,给我们留下无限的遐想。
“觅句等敲冰”, 此句化用了“饮冰”之典故。“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庄子此句原意乃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如何解除“内热”?唯有“饮冰”方可。在这里,生动的再现了诗人苦读诗书时内心的煎熬,这个过程,就像一点点敲碎了冰块儿自饮一样,其冷暖亦只有诗人自知矣。尾联与首联巧妙相合,诗人何以愁染双鬓,已不言自明。

这首诗一改诗人以往的淡雅闲逸之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曾经感慨过上天对淞雲的眷顾,赐其以天赋,赏其以才华。读过这首诗之后,我才意识到诗人对儒家文化的执念和专注,内心油然而生对诗人的敬仰之情。
创作格律诗于今人来说已是极少数人的事情了,大多人作诗缘于兴致所致,随性而为。淞雲诗则诗宗三唐,追求文人诗之风雅,重视选择意象、创设意境,书写现实生活,表达士人之雅兴,表现真正的文人诗之气象。
我读淞雲诗有一百多首,其畅游山水的理趣,漫步田园的雅兴,皆在其诗中表露出来,那是恬淡自适、超然脱俗的一种情怀,即便是哀怨愁绪也化作了“只把痴心嗟晚风”的释然,诗中展现出的种种风情,启发着世人向善、向美。

品读这首《五绝·早春夜吟》,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诗人研读诗书的痴狂,而且也因诗人引起我关于家风、家训的思考。
中国是最为看重门第出身的国家,回想历代国学大儒,他们大都出自名门望族。知识可以通过苦学而获得,而一个人的内在涵养与气度则需要长期地熏染,一个家族若能延续百年兴盛,子孙后代人才辈出,卓尔不群,自然是传承下来了良好的家风。
老百姓夸赞一个大家庭时会说:这户人家很有声望。声望是世人对知书达理人家的尊敬和对文化的信仰,声望也是这种人家表现出来的气场。从这样的家庭走出来的人,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质,就是个人气场,他们总能于不经意间感召着他人,感召着一个时代,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格魅力。有句描写淞雲的话令我记忆深刻:其人豁达平和,如高空中的朗月般照人。此言说的就是这种气场、这种魅力吧。
西方有句谚语“三代养不出一个绅士”,培养一个绅士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必须明白这个道理。当我漫步于英国街头,不管相识与否,当目光相遇时,那自然流露出的微笑,让我感受到绅士就是历经二百余年沉淀的文明。

中国是文明古国,传播传统文化是一种责任。每个家庭应从自己这一代做起,引导后人诵读诗书,涵养心智,知理明理。成长一个人,改变一个家庭,成就一个民族,这是否也是诗人致力于经学研究、提倡诗学的愿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