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献给过六一的小朋友和老朋友(组诗)
作者 陈昌华
1,珍贵的诗稿
2,第一次戴上了红领巾
3,山里的孩子
4,三个孩子
5,过家家
6,拔萝卜
7,小人书
8,猫家三代过六一

珍贵的诗稿
——在校史陈列室,有一份鲜血染红的诗稿。
宽敞的校园好热闹,
尽情地欢笑随风飘,
眼前分明寻常事啊,
为什么?引得我心儿怦怦跳。
谁能想到解放前,
这里竟是一座监牢,
就在那条林荫道旁,
架设过铁丝网、机枪和碉堡。
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血雨腥风,乌云笼罩,
沉重的铁镣禁锢着岁月,
杀人的枪声震惊着荒郊。
就在那时,有位写诗的共产党员,
用竹签子作笔把战友号召,
巴掌大的纸上写几句,
黑牢里犹如吹响战斗号角。

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
他刚刚把一首诗写好,
还没来及让战友看一眼,
门口便传来刽子手的嚎叫。
他从容地整了整衣襟,
手里攥着那最后的诗稿,
他唱起了雄壮的国际歌,
吓得刽子手心惊肉跳。
这时,解放军的大炮响了,
胜利的光芒在他心中闪耀,
他眺望着东方地平线,
仿佛看到了新中国的拂晓。
敌人射出了罪恶的子弹,
烈士鲜血染红了脚下荒草,
他倒在红日即将升起的时刻,
生命化作了霞光万道。
我们的队伍冲过来了,
反动派的监牢终被推倒,
当掩埋遇难烈士的时候,
人们发现了他怀中的诗稿。
人们小心地捧起它,
似觉得烈士的心儿还在跳,
人们轻轻地念着它,
一腔热血在燃烧。
为了永远纪念光烈,
就在监狱的废墟上建起了学校,
从此每当新生进校,
第一天讲的就是这份诗稿。
这份珍贵的诗稿啊,
是教科书,是座右铭,是进军号,
它闪烁着不熄的光辉,
它永远把后人照耀。
我年轻的小伙伴们呵,
我们怎能不珍惜学习的分分秒秒,
假如有谁忘记了过去,
就请看看这份血染的诗稿。
历史的长河流过了漫长的岁月,
祖国早已是艳阳高照,
烈士的诗句化成朗朗书声,
满园桃李绽开烈士的微笑。
1979年6月1日

第一次戴上了红领巾
盼啊盼,盼来了
六一儿童节的庆典
等啊等,等来了
少先队入队的议程
我和一年级的小伙伴们
第一次戴上了红领巾

第一次把右手
高高举过头顶
敬上了对革命先辈的崇敬
第一次把红领巾
系上自己的脖颈
系上了对祖国的忠诚

第一次注视着
少先队的队徽
注视着那只火炬
和那颗五角星
还有那条红色绶带
凝结着传承的基因

第一次跟着老队员
宣读入队的誓词
我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
第一次学唱着队歌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辅导员告诉我
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
它的颜色是革命先烈
用鲜血染红
大人们对我说
当了少先队队员
更要好好学习热爱劳动

刚刚入队的我们
感到了一种
从未有过的光荣
小小年纪的我们
也感到了一种
肩负的神圣责任

阳光下,又一片
蓓蕾竞相绽放
操场上,我们的
队旗和国旗
一起飘扬在晴空
从戴上红领巾那一刻起
我们迈出了新的脚印
2022年5月19日

山里的孩子
采一把还沾着露水的野花
悄悄放在她宿舍的门口
写一张还有些歪扭的纸条
偷偷放在她办公的书桌
山里读书的男娃女娃
只会这样把心事诉说
打工的父母远在千里之外
相思的远水解不了近渴
野花和纸条像两条小溪
打湿了支教女教师的眼窝
“你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妈妈的感情都一样脆弱
她想起了自己年幼的孩子
和这些学生的年龄都差不多
但为了这些山里的孩子
她只能留下别无选择
自己的离别总是暂时的
这些孩子还要忍受长久的折磨
她渴望那一天早些到来
母与子能尽快团聚会合
山里的孩子也和
天下的孩子一样
都能朝朝暮暮在一起
永远永远再不要分隔
2017年10月19日

三个孩子
街头,一个卖艺的小男孩
用一根小指般的钢筋
拼命勒着自己的童年
勒得脸红脖子粗
勒得上气不接下气
勒住了许多行人的步子
旁边,一个小女孩
一边叫着“气功绝技”
一边敲着手里的盘子
施舍的钢蹦蹦进盘子
怜悯的毛票飘进盘子
一个和小气功师
年龄相仿的小男孩
从书包里摸出一块巧克力
笑嘻嘻地扔进了盘子
三个年龄相近的孩子
1988年7月3日

过家家
一对青梅竹马
从小一块长大
一起藏过猫猫
藏着藏着没影了
一块玩过家家
玩着玩着分手啦
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一转眼夕阳西下
曾经的祖国花朵
早没了昔日芳华
只有过家家的天真
还游戏着一茬一茬

好像一部长篇连续剧
主角永远都长不大
看戏的观众去了来了
演戏的演得欢天喜地
看戏的看得甜酸苦辣
过家家不是过日子
过日子不是过家家
人生就像一场游戏
玩过游戏才明白
真作假时假亦真
假作真时真亦假
2018年2月21日

拔萝卜
年年六一年年过
小朋友们欢天喜地
今又六一今又过
老家伙们百感交集
大树又添了一圈年轮
小草又吐了一抹新绿
那个拔萝卜的小男孩
早就年过花甲
那个来帮忙的小姑娘
也已年过古稀
那群喊加油的小伙伴
早天南海北各奔东西
那个拔出的大萝卜呢
还是那么好吃吗
那群表演的小朋友
已经走不回过去
只剩下一张珍贵的合影
只留下一段甜蜜的回忆
虽然这些年天各一方
尽管这些年断了联系
但一到每年六一节
总免不了抚今追昔
那棵总拔不完的大萝卜
那个永不过时的老游戏
小伙伴们你们好吗
老朋友们现在哪里
时光倒流不回童年
岁月难以留住花季
萝卜就这么一茬茬拔出
人生就这么一代代延续
2017年5月26日
小人书
在我家的大书柜里,
保存着一批小人书。
那是我童年难忘的记忆,
那是我小时最好的礼物。
有的内页已经破损,
有的封面发黄模糊。
轻轻拭去岁月的灰尘,
重温小时最大的满足。
为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喝彩,
为牛郎织女的鹊桥会庆祝,
为白蛇青蛇的遭遇掉泪,
为芝麻开门的财宝惊呼。
为半夜鸡叫的高玉宝叫好,
为草船借箭的诸葛亮叹服,
为卖火柴的小女孩伤心,
为挖山不止的老愚公祝福。
一转眼小屁孩当上了爷爷,
一转眼小树苗长成了大树。
如今小人书早不稀罕,
各种新式武器早武装到户。
只有我们这些老家伙,
还是那么爱屋及乌。
包括小人书在内的老东西,
都舍不得扔成了宝物。
观念尽管陈旧过时,
可过日子就得这么对付。
明白人得知足常乐,
不忘过去并不是糊涂。
小人书已成为历史,
小人书已变成文物。
真羡慕今天的孩子,
他们的童年可真幸福。
人人都会十八般兵器,
个个都玩地得心应手。
小人书已掀过崭新的一页,
数字化的世界早天翻地覆。
2016年11月1日
猫家三代过六一
伸出小手臂
面带微微笑
小朋友们庆六一
一起跳舞蹈
一块拉拉手
一块跺跺脚
互相点点头
互相弯弯腰
男孩领节红
女孩裙子飘
台上跳得好开心
台下看得好热闹
妈妈在鼓掌
爸爸在拍照
爷爷奶奶睁大了眼
哪只是猫猫
小猫嘭嚓嚓
大猫喵喵叫
两只老猫老泪流
怎能不服老
大猫早长大
小猫又长高
猫家三代过六一
天伦之乐乐陶陶
2017年6月2日
(作者:陈昌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宝安风》杂志社社长,深圳市企业报刊协会会长,现任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作品曾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飞天》《青春》《牡丹》《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人日报》等。出版诗集《印象与烙印》《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文集《企业常青藤》。主编《诗路花语——洛阳七十年诗歌选》《绽放的簕杜鹃——深圳新诗选》五集电视剧《贴廓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18集电视剧《白居易》制片,打进好莱坞的第一部中国电影《砚床》制片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