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新课标的“做”(实践、创新、教学)
1、“导”“思”“做”就像三根金线,将新课标的无数颗“珍珠”(大观念、大概念、大任务、大单元、情境性、真实性……)穿在一起,串成了三串风格迥异,却又相互配搭、相映成趣、自成一体的“套装”,熠熠生辉,价值连城。
2、“导”和“思”的目的是为了“做(运用、实践、创新、教学)”,没有“做”,“导”和“思”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3、新课标指出: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新课标特别强调“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的论断用到了极致,需要师生躬身践行,但是也别忘了“学中做”“学中用”“学中创”的策略,以及“学后做”“学后用”“学后创”,尤其是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掌握了某些知识之后的运用、实践、创新、教学。
4、听过看过,不算学过,思过讲过,才算学过,做过用过,才算真学过。
5、学习不会思和做,好比白云空中过;学习不会用和教,好比楼阁天上飘。
6、学用学用,要学要用,只学不用,会变笨虫。
7、运用运用,要运要用;只运不用,难以成功。
8、学创学创,要学要创,只学不创,没有希望。
9、书读万卷而不用,恰似知识搬运工。路行万里而不思,好比行走一僵尸。
10、知识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是知识的升华。学习是做人的基础,做人是学习的大厦。先做人,还是先做事(学问)?我再一次认为,做事(做学问)的过程就是做人的过程。连事情(学问)都做不好的人,也是做不好人的。若把做人与做事(做学问)分个谁先谁后,往往会造成认知的偏差、人生的错乱。
11、很多时候,能不能做成事情,往往不取决于“能不能做”,而是“敢干不敢做”。“能不能做”只是能力问题,“敢干不敢做”则是魄力问题。
12、看准了一件事情,就要全力以赴去做。没有方向,必然迷茫;东想西想,肯定碰墙,忘掉自我,才有快乐;斤斤计较,快乐跑掉。
13、事情,只要想做,什么时候都不是最晚的。看准了的事,就大胆去做,若迟疑一步,就会错过许多机会。
作者:孟国泰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