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学诗札记(581一590)
学诗札记(581)大多数人一致认同的看似公知法理性的艺术创作观点,其实很可疑。但凡真正有点出息的诗人,走的几乎全是险路。
学诗札记(582)俗和俗气完全是两码事。诗人不避俗,但决不可沾染上俗气。一旦俗气上了身,诗早就悄然溜滑掉了。
学诗札记(583)童年以为,假如诗中感应不出耐人寻味、张弛有度的情绪的骨血流,那是不能原谅的罪过,然而,最不可宽恕的是在诗中始终呼吸不到托物起兴、气象万千的灵魂镜像。

学诗札记(584)缺乏丰赡的艺术想象,丢失淳朴自然的童心野趣,没有神衹般的引领,你就是再怎么有才,再怎么折腾,对于诗而言,也只不过是凑凑热闹或自淫而已。
学诗札记(585)与诗友聊天童年常说,文艺创作不能囿于一隅,更不能孤芳自赏,应力求博学多师。唯其如此,方能达到营养均衡,游刃有余,否则,必会贻笑大方,害人更害己。这可不是故意吓唬你。
学诗札记(586)人有七情六欲。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为求身心灵获得慰安都需要抒情、泄欲、纾压、救赎,都是未署名的潜在诗人。

学诗札记(587)前段日子,农民诗人余秀华在微信群看了童年涂鸦的学诗札记后,直言不讳地批评我是个“匠人”,不是诗人。对于像余秀华这样“摇摇晃晃的”著名诗人们,童年还能说些什么呢?!童年相信并期待千千万万个余秀华们不畏艰险继续跋涉。好在毕竟还有时间,不用太着急,更不必太功利。
学诗札记(588)诗人何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诗人的终极价值集中表现为审视、发明、内省、灵悟、引领、揭橥、忍耐、升华、俯瞰、孤独、聆听、对话、赎罪、燃烧、预言、启示。
学诗札记(589)诗淡则贵,诗浓则俗。真正懂诗的人总是在遣词造句中尽量避开“浓”而故意求其“淡”。因为,唯淡才能写出本真、写出性灵、写出内敛、写出神韵。

学诗札记(590)诗是尘世的神,先验的雪,时代的灯,生活的镜,自然的道,社会的殇、经验的船,自己的梦、灵魂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