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记得那首脍炙人口的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吗?请听抗美援朝的亲历者、江苏省淮安市文联原副秘书长齐文英老师的歌声多么嘹亮……
战歌嘹亮
——文艺女兵齐文史
和她的抗美援朝故事(八)
(纪实文学)
武 勇
文艺寿宴
那是1994年的秋天,齐老六十华诞,淮阴(淮安)文艺界同仁自发筹划为她祝寿。诸位!齐文英老师的名字早就为同仁耳熟能详并享誉苏北乃至于江苏省内外的文艺界,但是她毕竟作为一个异乡人,一位已经退休5年的普通的文艺干部,一位老大妈,能有多少人来“凑热闹”?
谁曾想到:哎呀呀,那真的是一呼百应!她的一次普通的祝寿宴会,却筹办得很不普通,获得了极不普通的尊重,赢得了来宾满满的真情!
让我们首先还原一下当时到场祝寿的人气吧!
──出席总人数达到300人以上;
──出席宴会的官员上至两位地级市的副市长,一位地级市政协的副主席,还有几位是市里有头有脸的局级领导干部;
──还有一位大家都没有想到:大名顶顶的国家级京剧名角、时任淮阴京剧团团长,淮阴文联副主席的宋长荣;
──至于参会的嘉宾,更有市内外的文化艺术界的著名人物、书画大家、文化传媒的高层以及编辑记者、广播电视的著名播音主持人、县区各行各业的知名人物……
因为她不是当地人,来宾中没有几位她的亲戚,而因为她在淮阴这第二故乡几十年辛勤劳动打下的群众基础,反映出她为人处事的品格。从来宾的情绪则得出这样的结论,她是一位摞列不出个人惊人业绩的成功者,是一位官位不高却凝聚力强的领导者,她仅仅是一位契而不舍在当地文艺天地耕耘的退休老人。
且让我们还原当时的场景吧:
淮安主干道淮海路,在汽车总站斜对面的一家餐馆,门厅迎面张贴着来宾的席位,一一数来,居然有三十桌之多。寿星齐老站在二道门口与来宾打着招呼。
突然间,她与一个男宾相互抱拳又笑又喊:同贺!同贺!原来是大名顶顶的国家级京剧名角、时任市京剧团团长,市文联副主席宋长荣,正巧他也在对面一酒家同样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得知齐老师在这边和文艺界同仁欢聚,主动过来祝贺……
大厅迎面照壁上悬挂的横幅是:“祝贺齐文英女士六十华诞”,正中一个大“寿”字,两侧对联如下:
南极增辉歌巾帼\文杰文坛辛勤四十春\桂有丛香\筵开三祝西庚焕彩贺博艺\英才英名久著六秩秋\松多寿色\诗颂九如看来文联真是联合了文学艺术界各专业的人才,让人首先注目的是诗词书法开篇。对联高超地将寿星的名字、出生地、性别、年龄、从事文艺工作的时间以及今晚聚会的动意包含无遗。书法苍劲有力。

七点半,市广播电台播音员胡亚平俨然以主持人的姿态,宣布祝贺寿宴正式开始,这时来宾已近三百人!如此,一个民众组办的祝寿活动,规模之大似乎在当地真是空前绝后了。
按照程序,主持人宣读贺信、贺电,两位靓丽的姑娘,举示了一幅精裱的中堂,是淮阴师专老师、书法家姜华的墨宝,上书:“十六小丫从戎行\抗美援朝义填膺\救死扶伤为战友\劲歌健舞壮军魂\秀眼滴血不下阵\锦心如海藏忠诚\献身艺苑终无悔\淮上争颂齐先生\老梅树下遍桃李\众香国里独领春”。
这是齐老师的老战友李仲群等七位在南京的同志呈献的,它对主人公的生平作了精辟的介绍。
接着,时任淮阴市文联主席,全国著名诗人赵恺首先致祝词,他动情感人的发言里有这样的话:“……一个十六岁的青年,摘下五星红旗上的一颗星星,戴在自己的额头上方,并用它的光辉照耀自己一生的道路,……我认识齐大姐近三十年,她正直热心,果断悍炼,她的形象是一个军人,她的作为更是一个真正的军人……愿齐大姐,愿天下一切好人,长命百岁!”
“为好人一生平安,干杯!”厅堂中竟有人不顾主持人的程序,率先举杯,宾客也一轰而站,举杯响应,定睛一看,此人乃淮阴日报文学编辑,著名诗人言子清是也。”
主持人立即灵活地宣布:“寿筵开始,边吃、边喝,边说、边看,边演、边唱,欢迎上台发挥。”话音刚落,有人已经登上了台,主持人宣布:第一个节目:《献给齐老师的歌》。
“唱一支长歌献给您,写一首短诗送给您,歌声伴随你的舞姿旋转,诗情将你的一生辛劳录记。在这秋天的春天里,我们点起蜡烛,高歌举杯,祝您生日快乐,祝您生日快乐。……”
站在台边的寿星,热泪倾盆而下。想当年她为淮阴争得多出作品、多出人才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她可没有想到自己培养及扶持的文艺骨干们,今天竟写词作曲唱起她齐老师来了,这不正是老战友的诗句“老梅树下遍桃李,众香国里独领春”活生生的体现吗?

整个餐厅完全融入一片文艺的气氛,节目一个接一个,几乎没有人在意酒席在上什么菜肴。
寿星齐老在第二故乡的文艺土壤里倾力耕耘了三十年,亲自创办了第一个歌曲训练班,第一个舞蹈训练班,第一个手风琴训练班。自编教材,亲自执教,领衔举办各种学习班、训练班累计几十期。她将自己在中央音乐学院函授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十年部队专业文艺工作所积累的扎实功底,因人施教,悉心传授给文艺骨干。她将部队文工团为兵服务的传统作风继承发扬,跑遍工厂、农村、学校等基层,培养了大量文艺骨干。今天,这些多年的学生弟子、同行挚友们聚会一堂,再显以往燎原淮阴文艺星星之火的欢歌笑语,再让她这个默默吐丝的春蚕,看看她洁亮的丝编织出来的绚丽产品。她在淮阴大地上组织过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演出,就是没有想到今天有这样多的熟悉面孔来为自己载歌载舞。她严格甚至有些挑剔地当过这些人的艺术指导和舞台监督,今天,她觉得他们表演得从未有过的那样情真意切、完美无缺,她欣慰地破涕而笑了。
“齐老师!来一个!”“齐老师!来一个!”来宾们终于忍不住喊叫起来。当寿星一登上舞台,众人同声呐喊:“爱的奉献──!”这真是心的呼唤!
《爱的奉献》这首大家十分熟悉的歌曲,现在众星捧月一致要她来唱。适得其所啊!她之所以深受众人的尊敬,不仅仅是她的才艺出众,更由于她的德高望重!
音乐声起,齐老亮起了她那富有魅力的歌喉,字正腔圆,宛如百灵鸟一样婉转悠扬、清脆悦耳.好似山谷中黄鹂的鸣叫,婉转动听,让人沉醉其中。优美的旋律,倏然间深深抓住了在场参加寿宴者们的心……
如此别开生面的文艺寿宴,就这么被推向了高潮。
战歌嘹亮
且说到了后来,也就是老骥伏枥的齐老师退休后,依然应各方团体之邀参加各式各类的文艺活动而频频亮相南京的文艺舞台。
就在这个时候,公元2000年4月23日,54名志愿军老战士在南京国防园组织成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南京老战士艺术团”。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上将担任艺术团顾问,空军战斗英雄韩德彩中将担任名誉团长,隶属于中共南京党史学会。艺术团以传承弘扬志愿军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宗旨,以大力宣传志愿军英雄事迹为己任。
由于齐文英在抗美援朝的时候和回国后在各相关的岗位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现在来到南京,大家一致同意齐文英做艺术团的编导,后来干脆选举她做艺术团的副团长直至团长。
这个名副其实的老战士艺术团体,最年轻的团员当时也有65岁了,且大多数都没有参加过文艺工作。齐老师“审时度势”,编创了一个朝鲜舞蹈《春之舞》。不久后,这群身穿艳丽朝鲜衣裙的“老姑娘”,载歌载舞地在党的生日时闪亮登场了,竟一炮打红。

是年6月29日出版的《扬子晚报》上,还以《四朵美丽的“金达莱”》为题专门对她和她们的艺术团进行了报道,而中央电视台也在黄金时间的《新闻联播》中播出了记者对她们的采访镜头。不久,这个节目一举入选南京群众文化活动优秀节目,参加了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的群众文艺专场演出。尔后齐文英又匠心独运,为那些从未跳过舞的“古稀小伙子”兵编创了当代群舞《二十年后再相会》,亦颇受观众和专家的好评。
更有甚者,齐文英老师还配合有关专家运用现代合唱手法,把新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三大代表作之一的我国传统剧种昆曲搬上了现代舞台。此前,江苏省戏曲研究会的专家朱老师将老一代革命家黄克诚颂彭德怀的一首“江城子”词,别出心裁地谱成了昆歌“四部混声合唱”,尔后按图索骥地找到了彭老总昔日“麾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南京老战士艺术团出演。
事实上,这对多数没有音乐功底的老兵们来说,并非易事。已被推选为副团长的齐文英意识到,提高团员们的演唱能力是必须解决的首要课题。于是她深入浅出地向老伙计们讲解音乐常识,并亲自参加领唱。经过反复磨合,这支平均年龄近70岁的“老战士艺术团”终于成功了!

2002年的7月与台湾昆曲研究会同台演出,火爆石城;接着与沪宁等地戏曲学院昆曲班的大学生进行了联袂演出。齐文英她们的演出字正腔圆,极具感染力,竟惊动了昆曲老前辈俞振飞先生的长门弟子、现任上海昆剧院的院长蔡正仁先生。他盛赞齐文英她们的“四部混声合唱”手法“发展了昆曲”!为此,蔡院长当即邀请齐文英她们一行前往上海,参加是年8月15日为俞振飞先生诞辰100周年举行的纪念演出活动;随后又于是年10月第五届金陵合唱节中脱颖而出……
2003年12月,在北京政协礼堂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的晚会上,艺术团的一曲《江城子·怀念彭总》,唱出了志愿军老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对彭德怀司令员的深切怀念,引起了观众强烈共鸣。演出结束后,一些老首长、老领导握着团员们的手含着泪点头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2004年江苏省庆祝国庆55周年大会,中国文联主席、《志愿军战歌》曲作者周巍峙,亲临南京并指挥艺术团合唱《志愿军战歌》。
2011年,为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参加南京市企业退休人员唱红歌、感党恩、展才艺竞赛,演唱《我的祖国》,取得一等奖排头兵的优异成绩,实现了全团同志齐心协力向党九十周年大庆献礼的奋斗目标。仅2011年,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先后七次专题播放我艺术团的活动和情况介绍。建团十七年来,先后有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117位参加艺术团活动,为了传承抗美援朝精神后继有人,逐步吸收拥护艺术团宗旨有一定艺术水准较年轻的志愿军后代及退休职工,先后有400多人。

十多年过去了,老战士年迈体弱,来活动的渐少,团的旗帜还能不能打下去?志愿军艺术团的建团宗旨如何维护?由于伤病反复发作,在团18年齐文英共住院多达17次,及至2008年后一段时间里,齐文英几乎已经很难去参加活动了,但是老战士们依然恳请齐文英主持工作。

盛情之下,2011年2月,她坐着轮椅开始了工作。她面临的问题是,由这么多老同志组建起来的业余团队,十几年来取得卓越的成绩,还能够坚持多久?想到李华邦团长在世时曾一起议论过,编排一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优秀文艺节目的组歌,作为志愿军艺术团传承的范本,如果自己健康状能够坚持,就再奋斗两年,第一任团长李华邦,政委李为贤,副团长沈诚等还有不少老战友等,都先后走了,前赴后继嘛!没有什么了不起!豁出去了!
近些年来追忆抗美援朝战争的文集颇多,而用舞台文艺形式系统地编辑成为历史文档的则鲜有所闻;反映各个历史时期战争的影视成百上千,可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是中华儿女空前团结面对强敌震惊世界的壮举,290万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以伤亡几十万的代价,为我国半个多世纪进行和平建设创造了安定的发展环境,为中华民族走向历史复兴,中国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作出了史传千秋的贡献。而反映这重大题材的电影故事片在五、六十年代有过几部,而在当代铺天盖地的电视剧中,表现志愿军光辉事迹的却凤毛麟角;《长征组歌》搬上银幕,《铁军组歌》在京演出,都没有亲历者登台,现今这些志愿军幸存者,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在有生之年将亲身参加的这段伟大历史,编演一台像“东方红”那样的音乐舞蹈史诗,成为一个历史文献。也作为南京志愿军老战士艺术团的传世之宝。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启动了《志愿军组歌》的编创排练,向守志顾问亲笔书写《志愿军组歌》条幅。老志愿军文艺战士,著名词作家任红举,担当艺术顾问,及时创作了《祖国没有忘记你》的歌词,副团长李邦贤作曲,此歌在“2012年音乐中国杯全国总决赛”中获得金奖。组委会邀请原唱单位志愿军南京老战士艺术团赴京参加“群星颁奖会”展演。
是年12年底,任红举得知《组歌》首演成功,刚做完心脏手术,接着又创作了《战歌依然在梦中》歌词,作为《志愿军战歌》的兄弟篇,现为艺术团的团歌。
2012年12月6日《志愿军组歌》在南京大行宫会堂首次公演成功。2013年7月27日在丹东市参加纪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志愿军精神颂》(原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亲笔提词)主题活动晚会演出《志愿军组歌》。12月17日在石头城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演出《志愿军组歌》,联合组织进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志愿军精神颂”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实践课。14年9月艺术团奔赴战斗英雄杨根思家乡泰兴演出等等,《组歌》不停的锤炼充实提高一直是艺术团的主要工作。至今已经献演了八个专场,虽然这些业余的退休老人演艺水平不高,但各界观众共同的反应是震撼、感人、激动人心。现在上网搜索“志愿军南京老战士艺术团”、“志愿军组歌”、“志愿军精神颂文艺演出”等,可见许多影视报道。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艺术团用四个多月时间,突击编演了一台反映抗战时期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主战场的吼声》。志愿军老战士都是抗战时期的学生,熟悉当时的优秀歌曲,在节目选材和结构的组合方面,与9月3日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纪念晚会,大相径庭。2015年8月30日在南京工人文化宫首演成功。继而在南京理工大学,在淮安市黄河广场向苏北老区民众,以及在玄武区老年中心向抗战老兵演出等等,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得到有关领导部门的赞誉。总的评价是“主题鲜明、脉络清晰、催人泪下、发人深省、形式多样、群众欢迎”。
2016年4月艺术团将《志愿军组歌》舞台演出录制成为影视碟片,这群平均年龄84岁的耄耋老人,带领了一批热心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志愿者,在有生之年为宣传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留下一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一件空前绝后的纪念品。
艺术团活动经费自筹,演出是义演,没有收入,没有公费补贴,必须的公杂费用,服装、道具、音乐制作、演出开支等等,均由团员们交纳团费解决,就是从退休养老金里拿出来的,齐文英他们几位骨干甚至主动超额交纳团费以资助团体活动,抗美援朝分会的老战士也给与了积极的支持。艺术团的排练场地是南京市秦淮区文化馆提供,与其他业余文艺团队一样,每星期2.5小时,如果有突击任务加班还要另外租用场地,但是团员们去公园,在露天,尽量克服困难解决,齐文英以身作则,带头奉献,带领大家总是抱着弘扬志愿军精神从现实做起。

齐文英在南京志愿军老战士艺术团18年,这是二次从军的十八年,由于参加解放军开始,就在思想上深深地打下为人民服务的烙印,一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志愿军的精神艰苦奋斗,始终如一地宣传志愿军精神,始终把中央领导“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的指示落实在行动中,并且不断作出新成绩。
尾声
齐文英老师如同文艺天地的使者,从育幼院里走来,走向军营,走向朝鲜战场,又走向苏北大地,再走向省城南京!

虽已年近九旬,她仍然宝刀不老,仍然奔走于大江南北,活跃在新时代的文艺舞台,热心地为祖国的文艺事业,尤其是传承和弘扬志愿军保家卫国的革命精神,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奉献自己的一份余热,继续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英雄儿女战歌!
听,嘹亮的战歌又在耳边响起──
“跨过鸭绿江,卫国保家乡,
纵然过去一百年,
战歌也不会忘,
英雄儿女一代接一代,
志愿军精神如山高水长。
中国美丽人心美丽,
梦中有我一枚卫国金奖章。
走进中国梦,
一路野花香。
百战父辈曾走过,
脚印长又长。
没有昨天哪有今天,
前赴后继换来平安富强。
复兴路上我们准备好,
为了领土主权再打野心狼。”
……
壮哉!战歌依然在梦中!
壮哉!战歌嘹亮!
(全文完)
(原载《淮安文艺》2020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