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营“军户”知多少?
周流宗
在中国历史上,自东晋以后就有军户和民户之分。军户属于军籍,世代相袭,父死子替﹐兄亡弟代,不经朝廷恩准不能出籍。到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福建副总兵张梅(幼名张开,字宗占,谥号靖献)奉旨率降清官兵到永宁屯垦,为此,永宁在全县四乡、十二里之外专设一里——永安里。该里全部用于安置张梅所带兵士,当时分有张营、巩营、马营、刘营等驻地。
按大清法律规定:这些兵士一律著入军籍,不得擅改。凡属军户,由政府发给农具、种子、衣物等,令其垦荒自给。平时,军户只纳赋税,不服徭役。不过,国家一旦有战争需要,这些军户必须无条件服从调遣,出兵应战。当年的《花木兰从军》就是因为她家是军户,因其“弟年幼父年迈”,自己不得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据《洛宁县志》记载,当年张梅的官兵曾经调征台湾、云南、岳州、石阡、平远等地,于“康熙十六年(1677)南平吴逆(指吴三桂叛乱),二十三年(1684)调征罗刹(俄国);二十八年(1689)调戎古北口;三十五年从征噶尔丹。”因屡屡出征,劳绩卓著,部文优奖有云:“傥职官年老者,著官生顶替,世代相承,以备提调,钱粮惟纳正供,差徭概行蠲免。终清之世,军籍焉著。”这不仅明确了他们的军籍地位,而且规定了对他们的优惠政策。
后来到了乾隆时期,由于国家安定,没有战争,官府欲向他们派差派款,从而激起军户民愤。他们纷纷向上反映,官司一直打到河南府,最后经河南府尹林大老爷判定:“查该屯民向系免差,历年已久。似应照旧规,一概优免。”。官司打赢以后,永安里屯民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专门请张营张氏第四代传人张彦超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写了一个《大清河南府正堂林大老爷饬照旧例永免永安里差徭碑》,树在村中。
道光九年(1829年),张营人又把永安里士民的姓名补刻在这通碑上。从碑上所刻的姓名可知,当时永安里共有军户108户。其中有:
1、陈姓:14户
陈世奇(贡生) 陈九畴 陈九经 陈九州 陈中高
陈士忠 陈廷福 陈少府 陈太平 陈志信 陈西中
陈大□ 陈有常 陈简
2、王姓:12户
王之瀚 王三多 王廷槐 王典林王宴林 王百川 王元道 王西铭 王永权 王天士(举人)王天成 王 耀
3、张姓:12户
张宝山 张西皋 张灵华 张清涛 张凤云 张发嵩
张惠叙 张惠春 张惠笃 张振声 张绳武 张 源
4、李姓:11户
李世德 李德福 李兴泰(监生) 李德信
李名山(监生) 李书山(监生) 李青山(监生)
李昆山 李宝剑 李龙山 李元章
5、黄姓:11户
黄玉书 黄 海 黄守义 黄玉正 黄玉衡(监生)
黄玉麟 黄玉清 黄玉柱 黄自诚 黄奉先 黄荣先
6、曾姓:8户
曾应祥(监生) 曾霖雨(监生)曾硕新 (监生)
曾□宗 曾西暑 曾子亨 曾占鳌 曾挺合
7、詹姓:7户
詹文学 詹太和 詹太运 詹太平 詹先继 詹云吉 詹文声
8、何姓:7户
何鸣玉 何 傅 何年 何渊 何续宗 何永发 何云峰
9、林姓:6户
林一高 林剑利 林春碑(监生) 林云柱 林自安 林登科
10、卓姓:4户
卓追宗 卓孟彪(庠生) 卓仲彪 卓建儒
11、程姓:3户
程自来 程宪文 程聚来
12、其它姓氏;11户
吴继先(监生) 吴发兰 (监生)余德全 余成泰 蔡经九 蔡禄□ 周元道 游发贵 高起富 颜学颜
许廷彦
当时,负责办理屯事的人员有:张鸣皋(监生)吴 标(庠生)李冲霄(监生)黄 登(贡生)王业丹(庠生)
詹克立(监生)
由此可见,当年由张梅带到洛宁的官兵不会太少。不过,按当时的规定,军户不允许和当地人通婚,这就使得一般士兵不可能有婚配,更不可能有后人。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把台湾收复以后对东南沿海解除“海禁”,被迁到中原的军户凡是没有成家的大多都返回福建老家了,只有那些当年过来时带有家属的副将、参军等将领才留了下来。在这些人中人数最多的是陈、王、张、李、黄、曾、詹、何等八姓。至今,这些姓氏大多都还住在张营,除此之外还有李姓住在孙洞,卓姓住在陈宋上沟卓家湾、林姓、游姓住在马营、蔡姓住在方村等,唯有姓黄的不知迁至何处?还有些一些单门独户就更不知所终了。
总之,张营的军户在洛宁历史上是一个独特现象。近几年张营人已和福建祖籍取得联系,并对于这一段历史进行专题研究,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我们研究洛宁历史,也不应该无视这一现象。
作者简介:周流宗,男,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1月出生,河南省洛宁县赵村镇人。1980年毕业于洛阳师院中文系。历任洛宁县计生委秘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杨坡乡党委书记、县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现为河南省书协会员,洛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洛宁史话》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