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衣服说起
作者‖徐静(湖南.祁东)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在长辈的口中,不知重复了多少遍。
五六十年代,国家困难,生活物资非常缺,买布买粮,用油用煤,国家都用票证来控制的,那时很少有现成的衣服卖,家里儿女多的吃饭都成困难,那有余钱买衣服呢。一件衣服,大的穿了小的穿,要穿好几人,烂得不像样子了还不能丢,衣服好点点的地方,还要用来做小孩肚兜和尿片,差点的用做抺布鞋垫,实在不能用的,卖到废品店,换上几分钱,然后湊着买盐。
七八十年代,衣服的布料有了多样化,乔其纱布,的确凉布,尼龙布,丝光蓝布等等,不再除限用洗水布(用白布染成的布),格子花布,当然也有很少的尼子布,一般人穿不起,总之各色各样的布料花色多了很多,(布票和及它票证也变成了无用的废纸)从仿古唐朝的汉服,新潮流的款式,开始成批成批现成的衣服上市了,但是我还是喜欢穿工作服,运动服,坚持自己的爱好。

国富民强,生活越来越好,现在棉布、麻布、丝绸、毛料,皮草等混纺布,数不胜数,有许多人衣服买回来没几天,因款式和布料等原因,根本没穿就丢在垃圾桶,也不支援贫困地区的人。要知道还有许多边远地区的同胞,穿着衣不遮体,过着食不果腹的艰难日子。我希望条件好的我们,应该伸出援助的双手,帮帮他们,那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件衣服。
我们同一个祖先血脉相联,许多人缺乏这种互助互帮互爱的精神,他们情愿将衣服丢掉,也不捐给贫困地区的人,没有一点同情与怜悯心,有的人高高在上,还看不起贫困人,不在乎丢失自己的人格,良知与美德,忘记了我们同是华夏子孙。因为他们善良义举被金钱观所代替,心里根本没有为他人奉献的概念,何来“忧国忧民”的情怀?满脑子的金钱迷住了双眼,善良的心蒙上了灰尘。

我们生存都不易,谁都有困难,自己不富没钱帮助别人,将多余的衣服捐出,也是一种美德。我们追求金钱,但不做金钱奴隶,不被时代不良现象吞侵自己的善良,我们条件好了,应该要知道自己还缺什么,需要什么,追求什么,起码的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人做事之前,摸摸自己的胸口,看看善良还在没在,美德还丢失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