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散文中行走❓》
整理/ 陈慧飞
一、何谓散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
《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散文”这个名称在“五四”时期更为兴盛。
散文,是文学里的一株奇葩。
1. 它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和狭义的散文。
广义的散文:除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都叫散文。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
于是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2. 它还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既体裁和风格。
散文体裁目前有好几种。有:随笔小札、心情文字、旅行游记、叙事抒情等等。笔者的感触不同,每篇散文的定义就有所区别。
[文案1]
【席慕容《岁月》原文】 好多年没有见面的朋友,再见面时,觉得他们都有一点不同了。有人有了一双悲伤的眼睛,有人有了冷静的嘴角,有人是一脸的喜悦,有人却是一脸的风霜,好像十几年没能与我的朋友们共度的沧桑,都隐隐约约地写在他们的脸上了。
原来岁月并不是真的逝去,它只是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却转过来躲在我们的心里,然后再慢慢地来改变我们的容貌。
所以,年轻的你,无论将来会碰到什么挫折,请务必要保持一颗喜悦的心。这样,当十几年后,我们再相遇,我们才能很容易地从人群中把你辨认出来。
[按语] “心情文字” 寥寥几语,尽述心事。文字凝铸,虽不华丽,却有深意,结合题目去理解,并能领悟《岁月》中的心情含义。
(……原来岁月并不是真的逝去,它只是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却转过来躲在我们的心里,然后再慢慢地来改变我们的容貌。……)
散文的风格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悦的、悲伤的、积极的、落寞的,数不胜数。但有一个宗旨,既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最后结尾处,一定要有点睛之笔,突出主题,反应出这篇文章的思想。
[文案2]
【 《春》朱自清 】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按语】 《春》以其清新、喜悦的笔触,给读者描绘了一副活生生的春天场景。
作品起笔:“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
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
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后面,作者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他犹恐读者不易领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的摹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描写春风还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写得栩栩如生。
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朱自清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最后,用三个排列句结尾: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全文既文笔优美,文章流畅,更达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风格。
什么是散文?就是剖露在纸上跳跃的心灵文字!
二、散文的三大特点:
1. 题材广泛,取材自由。
它可以写真人真事,也可以虚构加工;可以选取工作和斗争生活的全过程,也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场面、一个片断、一个镜头来加以生发和开掘;可以从一粒沙中见世界,也可以在半瓣花上说人情;可以写宇宙之大,也可以写昆虫之微。
不论是新鲜的人、事、物、景;也不论是思想中的火花,或感情上的一次波澜,都可作为散文的题材。
散文的领域海阔天空,自由广泛;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2. 散文的行文自由,不受任何格式和框框的限制。
它不必像诗歌那样凝炼、押韵和遵守格律,也不必像小说那样细致地刻划完整的人物形象,更不必像戏剧那样写出矛盾冲突发展的全过程;它可以无拘无束地运用各种形式和表现方法。而在结构布局上,它还可以不拘一格,散得开,收得拢,分合自如。
只要有一条明晰的线索将所写的各部分内容贯穿,就能自成篇章。在表现方法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可有所侧重,也可综合运用。
3. 在语言上,散文注重文采。
散文不像小说那样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招引读者,也不像戏剧那样以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来赢得观众;它的艺术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语言的凝炼优美,质朴清新,或者绚丽斑斓、热情华丽。
即使是议论性的文字,也都十分讲究形象化,决不拉长面孔说教同,而是使无形的具体可感,无声的音绕于耳,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文案3]
【 《迟暮》张爱玲】
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了人间,桃花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这风力,俯下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轻云,结了队儿,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雪,飞入了处处帘栊。细草芊芊的绿茵上,沾濡了清明的酒气,遗下了游人的屐痕车迹。一切都兴奋到了极点,大概有些狂乱了吧?——在这缤纷繁华目不暇接的春天!
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干上;她的眼,才从青春之梦里醒过来的眼还带着些朦胧睡意,望着这发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这人生的谜。她是时代的落伍者了,在青年的温馨的世界中,她的无形中已被摈弃了,她再没有这种资格,这种心情,来追随那些站立时代前面的人们了!在甜梦初醒的时候,她所有的惟有空虚,怅惯;怅惘自己的黄金时代的遗失。
咳!苍苍者天,既已给与人们的生命,赋与人们创造社会的青红,怎么又吝啬地只给我们仅仅十余年最可贵的稍纵即逝的创造时代呢?这样看起来,反而是朝生暮死的蝴蝶为可羡了。它们在短短的一春里尽情的酣足的在花间飞舞,一旦春尽花残,便爽爽快快的殉着春光化去,好像它们一生只是为了酣舞与享乐而来的,倒要痛快些。像人类呢,青春如流水一般的长逝之后,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生活又将怎样度过?
她,不自觉地已经坠入了暮年人的园地里,当一种暗示发现时,使人如何的难堪!而且,电影似的人生,又怎样能挣扎?尤其是她,十年前痛恨老年人的她!她曾经在海外壮游,在崇山峻岭上长啸,在冻港内滑冰,在厂座里高谈。但现在呢?往事悠悠,当年的豪举都如烟云一般霏霏然的消散,寻不着一点的痕迹,她也以惟有付之一叹,青年的容颜,盛气,都渐渐的消磨去。她怕见旧时的挚友。她改变了容貌,气质,无非添加他们或她们的惊异和窃议罢了。为了躲避,才来到这幽僻的一隅,而花,鸟,风,日,还要逗引她愁烦。她开始诅咒这逼人太甚的春光了…… 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诵经声,“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她心里千回百转的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
【按语】
“迟暮”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古典的意象,它让读者想象到的不仅仅是从天幕边缘渐渐涌上来的黄昏。
有了这样一个题目,作者一起笔就写空间里的景致。写东风、酡艳的桃花、扭动腰肢的柳丝、如春神足下轻云般的柳絮、印着屐痕车迹的芊芊细草。用支不住、搔人头发、结了对儿、酒气……来为它们拟态,把一个放任、纵情、颠狂的春天写足了。于是有个“恼春”的人物忽悠地闪了一下,桃红“醉依在封姨的臂弯里”,一下子就不见了。封姨出现了。
“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杆上,”这就是封姨了。她“才从青春之梦醒过来”,茫然不解这眼前发生的一切。眼前的春天只是她过去的影子。作者从“她”带着朦胧睡意的眼中读出人物此时此刻乍惊乍惧的心态。“她”正在梦幻与真实的边缘徘徊着、犹疑着、挣扎着,不肯相信现实的真实;然而,无情地,青春的梦幻正在一点点地消褪,她已没有资格与春天共舞,所能拥有的只是落伍者的空虚、惆怅与悲哀。
“她,不自觉地已经坠入了暮年人的园地里。”一代才女佳人在容颜如花瓣凋零的瞬间发出“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的凄凉哀叹!也不由为自己担心起来。那种灰暗幽雅的基调引起我内心深处的共鸣,不经意地,自己也经历了青春消逝,往事如烟,渐渐步入迟暮的年龄。
其实,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处,只要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都是好文章。散文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些规定和范畴,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文字,谁不为之感动呢?古诗中的拗句也是如此。
三、《如何在散文里行走?》
纵观近代散文史,被世人欣赏与称道的散文名家很多。
我国当代散文名家有:鲁迅、冰心、张爱玲、老舍、季羡林、张中行、金克木、秦牧、汪曾祺、朱自清、余光中、余秋雨、林清玄、贾平凹、刘亮程……
他们的笔下,散文都表现出诗歌的美学特征。散文的语言像诗歌的语言那样凝练、优美,富于音乐性、形象性和象征意味;并能营造出凄美、迷茫、自然、淳朴的意境,寄托作者对于宇宙人生的热烈的感情与冷静的思考。同时从语言上制造其诗意美。
初学散文写作者,不妨可以去读读他们的散文。之后,以一道风景或一个人开始着笔去写一段你心灵里流露出来的文字。在我认为:散文的语言一定要美,不管是华丽还是朴素;总之要美,美在简洁,行文要流畅。语言要简洁,不要啰嗦,尽可能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有人形象地说:诗歌是跳舞,散文是走路。在走路中抒发个人感情,这是件很浪漫的事情。并且,它不像写小说,需要大费周章。无论某地某物某时,你若有了兴趣,来了灵感,便可即兴写来。所以,这便是我后来爱上散文的原因。
文字本身就是有颜色的,红花绿叶,蔚蓝的天空漂浮着几朵白云等等,这些文字都是有颜色的,就像画师画画,颜色的搭配很重要。要写好散文,文字的颜色必须要注意。
文字本身是有声音的,但怎么让人读出来好听,就是文字的音乐美了。多朗诵名家的散文诗歌,好好学习语言的节奏慢慢摸索,特别是自己写的,修改时反复大声朗诵。
写好散文的五点要素:
1. 题旨(立意)。
精华文章,应内容独具创意,角度新颖,有打破传统的意识和表现。做到了立意出新,题材出新,表现手法出新,文体风格比较独特。或者在别人涉及到的题材、立意上,在纵横深广程度上又有新领域的开掘、发展、突破。
2. 思想含量和情感浓度。
对人生、人性、人的灵魂以及人间苦难等,既有关爱、悲悯情怀,又有积极的考量及灵魂拷问;从而把个人生活感受、生命体验和人生经验上升为社会经验,并镜像化、细节化构成较强的表现力、感染力,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宽度和厚度,并集娱乐性与教化力于一体。
3. 布局和节奏。
一般说应视角巧,进入快,富有诗歌、音乐的节奏美。同时层次清楚,衔接自然,布局合理,起承转合圆润完整,有较高的情技。(倒叙、横截、延联、翻尾等为另例。)
4. 语言魅力程度。
做到了文字流畅,富于表现力,既不塞满,也不稀薄,简而不柴,厚而不腻,手法纯熟,文采斐然,有阅读的快感和美感。而不是将题旨和蕴意直接“说”出来,避免了“说教式”、“评书式”,而具有可读、可品性。
5. 遵章守规。严格遵守国家对网络管理的有关规定,在涉及敏感问题时,言论不出轨,不突破底线。
把握好了以上五点要素,你的散文便可以成为经典之作。无论写景写人叙事,你都可以如行云流水,得心应手。
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与写作水平
阅读,是能最好地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与写作水平的工具。当然,与生俱来的天才写手可以不用阅读他人作品,独自在文海里自由行走。否则,请你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一定能给你在今后的散文写作中带来惊人的突破。
1. 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如朱自清散文《春》中的“文眼”------“一年四季在于春”)
2. 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如张爱玲《迟暮》中的开篇: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了人间,桃花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这风力,俯下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轻云,结了队儿,……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干上;她的眼,才从青春之梦里醒过来的眼还带着些朦胧睡意,望着这发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这人生的谜。---由“形”见“神”)
3. 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④屏风式:如《风景谈》。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4. 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5. 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