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记得那首脍炙人口的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吗?请听抗美援朝的亲历者、江苏省淮安市文联原副秘书长齐文英老师的歌声多么嘹亮……
战歌嘹亮
——文艺女兵齐文英
和她的抗美援朝故事(七)
(纪实文学)
武 勇
凯旋回国
朝鲜战争在欢庆的锣鼓声中结束了。1954年4月,齐文英随部队凯旋回国。他们登上了开往祖国的列车地是在一个叫元山(元山,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江原道首府,位于朝鲜东部,是朝鲜重要的贸易港口)的车站。列车一路奔向祖国丹东,然后直达浙江金华。部队原中国人民志愿军转换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5年春,师文工队撤编人员多数都复员转业了,惟有齐文英等一批业务素质高、有发展前途的文工队员被留了下来并重新组建了12军文工团。
1959年,部队编制调整,军文工团撤销。齐文英被时任军长的李德生钦点留在12军宣传处国庆办公室做了一段时间的秘书……国庆10周年结束后,依依不舍的齐文英离开部队,在金华师范附属小学做了音乐教师。

谁曾想,是金子在哪里都可以发光。因为齐文英出色的教学,让金华附小刮起了“齐”风异彩。许多同业的以及其他科目的教师纷纷到齐老师班级来听课。无不啧啧称道,以致该校的老师们对这位志愿军教师念念不忘。直到前些时候该校因为编写校史,那些离退休的老教师们特意提起了她,以至于现任校领导刮目相看,专程前来六朝古都南京邀约这位当年的前辈返回金华去做客……

即便从部队到地方,大家都认可这位不是科班出身的音乐高手。但是为了继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齐文英忙里偷闲,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的函授学习。本来是四年毕业,可惜读完三年后,中央对函授教学进行整顿,齐文英只能以肄业的文凭结束了深造。

而就在此间,1961年的11月,12军移防到了苏北的淮阴地区。于是,齐文英跟随还在12军工作并已经与其结成正果的爱人张于,来到了她的第二故乡:淮阴地区。
淮阴,即淮阴地区,后更名为淮阴市,再后来更名为淮安市。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此地人文荟萃。历史上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更为当地人引以为骄傲的是这里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的故乡。
12军军长李德生计划准备新建警备区文工团,选留了一部分储备骨干,如此,齐文英就被留在了军子弟学校当音乐教师。谁知道后来情况有了变化,及至1964年,部队的子弟学校被撤销。齐文英与部队的缘分就此别过,开始了在第二故乡淮阴(淮安)的耕耘之路。

六十年代初的清江市,文艺舞台还比较冷清。齐文英决意要在这里开辟出一片莺歌燕舞的新天地,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
随之她便以自己十多年专业文艺工作的厚实功底,开始了辛勤的耕耘。就像那默默吐丝的春蚕一般,为了第二故乡的文艺事业,齐文英不停地吐出自己洁亮的丝。让我们沿着齐文英的足迹探寻她的耕耘之路吧!
耕耘之路
1964年,齐文英被安排到淮阴地区的清江市文化宫做文艺干事。10个月后的1965年1月,齐文英被调任清江市文化馆文艺组组长。
培养文艺骨干,营造群众文化氛围,是齐文英致力的职责所在。无论岗位在哪里,齐文英的事业就在哪里,群众文化工作总有声有色。然而没有多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与许许多多有良知的共产党人一样,齐文英陷入了迷茫之中。然而齐文英继续热衷于为群众文化活动在做事情,在奋斗。尽管遭遇社会上许多人的不理解不支持,但是齐文英却是不忘初心!


当时齐文英虽然是清江市文联的工作人员,但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基层的文艺工作者,可文化革命一开始在市委大院出现的大字报,居然就有人点了齐文英的名,指责她是文艺黑线人物!然而在事实上,齐文英用行动驳斥了这些人的无稽之谈。
她当时负责组织文艺创作,群众自然有自己的判断,看见她把当时流传的歌颂党、歌颂毛主席、歌唱祖国新貌的多种形式的文艺节目,模仿《东方红》的形式串连起来,市里不分大派小派,剧团、文工团和红卫兵宣传队都纷纷联系要求分摊一些演出任务,齐文英要求团结一致排练节目,谁搞派性谁承担影响演出的后果。近似音乐舞蹈史诗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大型歌舞演出成功,三支两军办公室的解放军赞扬说:大家一起唱红歌,是消除派性的好办法。
1966年到1976年的一段时期,虽然文艺界遭受人为的干扰,但是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文艺工作者仍然创作了一些能够长期流传的经典节目,如:《军民鱼水情》《智斗》《打虎上山》《万泉河水.》《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交响音乐等等。至今还为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
期间,1972年的7月,齐文英被下放到清江市服装厂,出任厂工会副主席。没有想到,齐文英在这里又是如鱼得水。她忙碌的身影在服装厂又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进厂后,齐文英首先亲力亲为,自己深入车间,与工人姐妹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及时地把他们关心的任何事采访成报道,自己亲自播报。她的标准普通话,让全厂女工如痴如醉。齐文英还抓了几件得人心的事情,使得她成为这里颇有威信的领导,当然也忘不了利用自己的专长,不时地组织女工们歌舞一番,乐呵一番。
服装厂内外到处有她们齐文英主席的身影。后来,她的英姿不时地出没于淮阴地区文化局,清江市文化馆,驻军宣传部等单位文化场所,她经常受邀前往帮助组织指导群众业余文艺演出活动……齐文英的工作表现,工作能力,上级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一年清江市准备组建文工团,一位领导直接发话,让齐文英做党支部书记。
闻听此言,齐文英不由得露出羞赧的神色:“我还不是党员呢!……”原因就是齐文英爱人张于的父亲下落不明,受此问题影响,所以在动乱的年代,作为其亲属必然受到了不应该有的牵连。
获悉此情,时任服装厂书记、原淮阴地区检察院检察长的许德功对着组织部门的领导向组织部门详述齐文英的一贯表现,这样的好同志入不了党,今后我们服装厂都不好发展党员了!

在许书记仗义执言之下,组织上终于批准了齐文英入党!齐文英的眼眶湿润了。面对着党旗,她暗自下定决心:要在第二故乡为文艺舞台创出一片新天地!……
齐文英把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广场舞的伴奏乐曲,新选编十五个歌曲为一套的《我们心中的红太阳》,以此重新编配了一套广场舞动作,在齐文英当时任教的老年大学示范推广,再依靠老年大学学员推广到社会上去,效果很好,淮阴县有关部门还举办过《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广场舞比赛。

八十年代初,齐老师从清江市文联调入淮阴市文联,出任副秘书长。她分工抓音乐舞蹈家协会的工作,这就更加开阔了齐老师施展文艺才华的天地。在这个位置上,齐文英展示了她的雄才大略。团结老中青艺术家,发挥文联组织的凝聚力,为提高淮阴(淮安)地区文化质量和影响力做足了文章。
于是,第一个歌曲训练班,第一个舞蹈训练班,第一个手风琴训练班等等,在齐文英老师的组织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之后,她又陆续领衔举办过20多期各种类型的学习班,都由她自编教材并亲自执教。她把自己的艺术才华,毫无保留地悉心传授给了学员,为淮阴的文艺天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骨干。




这些来自工厂、农村、学校和社区的学员,就像火种一般,将各种规模的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地在淮阴大地上发展和兴盛起来。这个时候齐文英的称呼在不知不觉中被另一个富有尊敬和崇拜的称呼所替代,她就是:齐老师。
为了提高音舞工作者的素质,她首先从组织壮大歌曲创作队伍着手。在她的奔波操持下,全市首次大规模的歌曲讨论会于1983年11月在宿迁召开。会上交流了57首歌曲,8首歌词,其中有6首歌曲在《江苏音乐》杂志上特辟专栏发表。这次讨论会开创了全市歌曲创作的新局面。
在淮阴的文艺界,人们不会忘记:
是她,积极倡导并亲自组织省内外音乐家及本市音乐骨干,举行了气氛热烈的“洋河歌会”、“酒乡歌会”以及“酒乡行”专题音乐创作会;
是她“搬来”了时乐濛、晨耕、田歌、石祥、刘诗召、任红举、陶思耀等在中国音乐界享有盛名的“大家”现场作词作曲,进而张罗制作了中国第一盒“酒歌”磁带,让酒乡的歌飘到全国的四面八方;
是她,组织参加了省首届“三新”电视歌曲大赛,在激烈的角逐中,淮阴队获优秀奖、作品奖和荧屏奖共十个奖项;
是她,相继组织和协办了30多次全市范围的大中型活动,还经常组织文艺骨干在市内外观摩演出;是她,积极组织开办了多次集体舞、民间舞、国标舞等各种类型的学习班;
是她,为了辅导群众文艺而撰写下有关音乐、舞蹈、文艺等业务方面的论著16篇;



也是她,积极为淮阴争得多出作品、多出人才的机会,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不辞劳苦地四处奔波,以争取社会各界的资助,先后在省市相关刊物中出专集、辟专栏,还多次为淮阴音乐界请来名家大师。提到名家大师,诸位记得中国淮安有一位当代杰出诗人赵恺吗?君可知:这位大师级的中国一级作家的伯乐是谁吗?那人就是齐文英。
当年,齐文英有幸在淮阴市(今淮安市,下同)文联工作,负责征集群众文艺作品,她真正的慧眼识珠,从茫茫人海中淘到一粒珍珠:在市区闸口一家税务所做普通税务员的年轻人赵恺,齐文英如获珍宝,立马向领导极力推荐,经过一番努力,赵恺被组织上调入清河区文化馆,而后又调到了市文联,这才使得这颗珍珠在淮安发出璀璨的光芒,以致闪耀全国,并为世人所瞩目。

在这件事情上,一般人也许会不知道个中分量。殊不知,如果一个人才没有机缘出头,没有伯乐引路,他也许就会被彻底埋没的。诗人赵恺深有体会。他对齐文英大姐十分敬重,直至今日,书信往来也好,偶尔相见聚会也罢,赵恺对年长几岁的齐文英敬重有加,一口一个齐大姐,齐大姐!
齐文英大姐还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八十年代中期,配合当时已经成为她领导的同事赵恺等人创建成立“中国诗人录音馆”筹委会,并收录了当今中国60岁以上著名诗人的录音音带,包括艾青、冰心、严辰、绿原、邹狄帆、牛汉等名家大师。为了把国知名大作家大诗人的声音流传于世,他们穿梭于名家大师的单位和住处,留下各自宝贵的声音。

冰心就是瑰宝中的瑰宝,齐文英对此记忆犹新。
那是1986年盛夏的一个上午,齐文英和赵恺、王欣等同事一起,前往京城拜会冰心老人。驱车到了清华园,叩响了冰心寓所的大门。开门的是她的一个晚辈亲戚。当老人听说他们是从周总理家乡来的文艺工作者时,欣然召他们进屋。在客厅里坐下几分钟后,86岁的冰心手扶着三面环身的不锈钢助行器,一步一拂地向他们走来。
他们赶忙上前搀扶着她。哦!这就是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文学大家冰心老人,就是那以她的《寄小读者》等作品滋润了齐文英苦涩童年的母亲!忍不住的泪水噙满了双眸。齐文英禁不住激动地说:“冰心老师,您好!我们是读着您的《寄小读者》成长起来的哦!……”
人如其文,她清雅、纤弱,恬谈、隽永,完全就是齐文英想象中的那个形象。老人虽面带病色,身子略微佝偻,但是说起话来,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语言清晰。目光里溢出慈祥与关爱。
记得谈话中,她针对写诗而谆谆教诲地袒露心声:
“年轻时,很多人都会写诗,那不算是诗人,只有到老来会写诗,才是真的诗人。”言简意赅地道出了诗的真谛。
冰心对淮阴市文联的构想给予了鼓励,并赠送了她的照片及文集。因见老人身体欠佳,实在不忍心过多打犹,齐文英他们就依依不舍地告辞了。就这短暂的会面,齐文英已经感到十分地庆幸和满足了。
如此的创意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流连忘返的事情也很多。正因为此,我们对齐文英老师充满了敬佩之情。我们深深知道,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右眼所受的伤残,多年来一直痛苦地侵扰着齐老师,为此她曾先后开刀达14次之多——仅在眼睛上做手术就有6次。而她仍然以坚强的毅力,怀着对事业的热爱和赤诚而付出自己的每一份努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齐老师几十年的辛劳,自然得到了社会的承认。1983年底,她被吸收为本市第一个省舞蹈家协会会员;1985年,她又被推选为省舞蹈家协会理事;同年,她被推举为市音乐舞蹈家协会副主席;1987年“三八”节期间,她受到省妇联的通报表彰;同年,她出任省音乐家协会社会活动家委员会委员;1989年她又荣膺“淮阴市建国四十周年有重大贡献的文艺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1990年1月,齐文英老师依依不舍地从岗位上退了下来。然而人老心不老的她觉得自己在文艺舞台上还有劲可使,于是,她开始筹划新的发展空间,以便发挥自己的余热。
适逢一些部门和单位搞文娱活动,需要找专家指导。齐老师闻讯后二话没说,便应邀来往穿梭,自编自导,一练一整天,常常是忙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来。
接着,她又应聘在市老年大学教授舞蹈,还领衔开办各类培训班,教授爱好者学跳交谊舞、健身舞和国标舞。短短时间里就开办了数十期这样的培训班。此间,她还参加创作排演了市三届城运会大型开幕式,上上下下好评如潮……
省里举办首届中老年时装模特大赛的消息传来,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齐老师心动了,在有关部门力荐下,她毅然跻身于大赛行列并不负众望一举夺得了二等奖;而后又参加编导并主演了中老年健身舞,更获得了省一等奖……

人都说,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确实,人世间有这么一种伟大的女人,这种女人站在男人的背后,让男人的背影挡住了属于自己的所有阳光。我们这里有必要这样说:成功女人背后也会有一个伟大的男人。更有必要这样说,成功女人背后同样站着一个伟大的男人。
这里有必要提到齐文英的老伴张于,作为抗美援朝时的老战友,他可是齐老师工作的积极支持者和极好的帮手。虽然年纪轻轻的就投笔从戎,但是居然样样精通,干什么像什么,在朝鲜战场上,做侦察兵,摸敌情,收容伤病员,他毫不含糊,两次立三等功受奖。历任实习副排长、排长、见习侦查参谋、参谋等职,中尉军衔。擅长射击、游泳等;回国后移防到金华期间,他参加全军体育运动会,他率领全队破武装泅渡国际记录,亲手接过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授予的奖牌;还曾获得南京军区军用步枪射击冠军,军用手枪速射运动健将等奖项,亲手接过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上将授予的奖状!
请君不要离开: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此后!且说在转业后从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张于虽然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却依旧自学成才,居然成为高级知识分子,他居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证书,居然为了第二故乡做出了一个又一个让人刮目的贡献!
适逢淮阴(今淮安)体委领导准备上马市体育场馆等一些项目,不知道怎么得知他是体育方面的人才,临危受命,调他担任体育馆副馆长,而人们不称呼他官衔,却公称他为“张工”。而张工的确不辱使命,为淮安的体育场馆包括游泳馆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为这些项目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筑高级工程师,受到淮阴地区机关党委授予优秀党员并记功和奖金奖励……
至于几十年来,在家庭里也是与老伴齐文英相濡以沫,大事小事都会抢着做,尽量不让齐文英分心。在齐文英的工作上业务上还积极给予协助。他深知齐文英的性格和需要,经常将媒体上有关她所需要的资料收录下来,剪辑下来,还为她“播讲”,帮助她克服视力微弱的种种困难和不便,遇到重大的业务活动还帮助她出谋划策呢!
正因为有家人的理解,尤其是老伴张于的支持,齐文英才得甩开膀子心无旁骛地孜孜追求自己主管的本市的群众文艺工作,在她退休后对离退休同志的文娱活动也才能够义无反顾地倾心辅导,尤其是后期在弘扬抗美援朝的精神而从事的老战士艺术团工作上的不忘初心以致达到了痴迷和忘我的境界。

说齐文英忘我,名至实归!由于朝鲜战场负伤,齐文英被评定为二等乙级革命伤残军人,在几十年的忘我拼搏中,她的眼部并发多种疾病,做过大小手术11次,视力已降到0.03以下,经民政部门重新评定为四级伤残。就是这样的残疾军人,却拼命三郎一般地扛起了那些健健康康的人都不一定能够担负得了的许多分内事和分外事!
正因为齐老在淮安的文艺天地里的辛勤耕耘,业绩非凡,得到了当地各路同仁上上下下的一片喝彩声,也正因为此,齐老在淮安文艺界的老少爷们中间享有特别的盛誉!换句话说,齐老之所以深受众人的尊敬,不仅仅是她的才艺出众,更由于她的德高望重。且让我们回望一下齐老的60岁寿宴的场景就可略见一斑。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原载于2020年《淮安文艺》第四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