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秋
·秦人

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不知始于何时,《周礼》有“中春昼,击土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亦如之”。“中春”是指春季过半的中间一天,这一日须在白天举行击土鼓吹名《幽雅》乐曲的祭祀仪式,以迎接夏季快要到来的暑日;“中秋”是秋季过半的中间一天,这一日须在夜晚举行同样的祭祀仪式,以迎接冬季快要到来的寒日。这可能是“中秋”一辞最早出现之一,是一种季节更换的祭祀活动。
不过《礼记》中又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意思是天子在中春这一日,须在朝阳出来的早晨祭拜日神;中秋这一日,须在月亮出来的晚上祭拜月神,故有“朝”“夕”之说。在这里月亮似乎有了神的色彩,但尚只是敬畏的意思,并没联系到人事上来,也还没有“中秋节”这一说。
据一些相关的民俗资料和史料记载,晋时的士大夫即有中秋赏月的习惯,到了唐朝,官民始盛行。唐朝的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月之数,则蟾魄圆。”大意是八月对于秋来说,是季秋的开始和孟秋的终结,是秋季的中间;八月十五这夜,又是一月的中间。考察自然规律,中秋是寒暑均匀的时候,按照一月的天数,正好是十五月圆的时间。也就是说八月十五的晚上,时好月圆,大家都来欣赏着美好时光,却仍没有将她作为节日提及。

将“中秋”定位节日,有明确记载的,大概始于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孟元老是南宋人,记的却是北宋都城开封的事;中秋作为节日,应该在此前已盛行了。《帝京岁时纪胜》:“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则团圆月饼也……道院送疏,题曰月府素曜太阴皇君。至于先丁后社,享祭报功,众祀秋成,西郊夕月,乃国家明禋之大典也。”说明八月十五的祭月活动是国家的大典。既然是大典,自然就要列入节日了,故各僧道寺观举行奠祭时,称月亮神为“月府素曜太阴皇君”,这大概就是中秋节的来由。
古人对中秋节的重视,在于她象征圆满的意义。因为月亮从初一开始,一点一点地圆满着,到了十五,就完全圆满了,而中秋节的月是最圆最亮的,以这种自然现象来喻人事是恰当不过的。此时一年的时间已过大半,各行各业已到收割果实的时候,想到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不管成就多少,总是该高兴的。由于都有这种心情,自然有了快感和喜悦,一边欢庆自己的既有,一边又期望着更圆满的未来,故产生了丰富的中秋文化,内容包括祭月、赏月、玩月。
“祭月”思中秋节礼敬神灵的仪式,也是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活动,故节物供品都切景而备。《燕京岁时记》引《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品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跌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花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緻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撒家之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餽遗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关于祭月必有月饼之说,《清嘉录》引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中秋食月饼,夜设祭月,取人月双圆意。”又诗云:“粉膏圆影月分光,不是红绫亦饱尝。只恐团圆空说饼,征人多少未还乡。”古人常聚少离多,拜月祭饼,期盼家人团聚,亦可谓用心良苦。这是祭月的大概与心意。
“赏月”是中秋仪式的延伸,表示对中秋佳节的欣慰。《梦梁录》记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平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赏)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衙不禁也。”宋朝是我国国势最弱的朝代,却大兴奢靡之风,卒亡国咩朝,实不足取,但当时中秋盛况,虽不尽属实,亦可窥一斑。至明清民初,遗风余韵犹存,中秋给人带来的快乐心情,却是不能小觑的。
“玩月”自然是与月有关的活动,这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应景常有的,如年节有年节应景的事,端午有端午应景的事,都是玩一类的,中秋也一样。我现在从《清嘉录》中抄录几节,以观前人中秋节的情趣。
一、斋月宫:比户瓶花、香蜡。望空顶礼,小儿女膜拜月下,嬉戏灯前,谓之“斋月宫”。案:陆啓浤《北京岁华记》:“中秋之夕,人家各置月宫符像,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中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二、烧斗香:香肆以线香作斗,纳香屑于中,僧俗咸买之,焚于月下,谓之“烧斗香”。尤崧镇诗云:“拈将香线匀柔细,长短编成斗样同。祇合灵檀和木屑,岂宜旨酒荐琼宫。佳人撤帐腰须折,处士占星柄自空。吴俗中秋传韵事,满庭馥桂正临风。”
三、塔灯:村民于旷野以瓦叠成七级浮屠,中供地藏王像,四围燃灯,谓之“塔灯”。案:梅霜崖《中秋瓦塔》诗云:“不须缩版筑崚嶒,一柱擎空七级灯。铜雀台灰余片片,灵光殿砾积层层。烛龙鳞甲冲霄动,蛤蚌珠玑拔地升。士女倾城齐伫望,芳辰皓月景弥增。”
四、走月亮:妇女盛装出游,相互径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蔡云《吴歈》云:“木犀球压鬓丝香,两两三三姊妹行。行冷不嫌罗袖薄,路遥翻恨绣裙长。”案:今虎丘踏月听歌之俗,因不逮昔年,而画舫妖姬,征歌赌酒,前后半月,殆无虚夕。并录蔡云《吴歈》于此,词云:“七里山塘七里船,船船笙笛夜喧天。十千那够一船费,月末上弦直到圆。”
《武林旧事》也有记中秋夜玩月之事:“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以上都是过去吴越间祭月、赏月、玩月之大观,不过这种情形非官府或富家巨室不能为。杭州曾是南宋都城,故我觉得中秋能这么有滋有味,大概也只是天子脚下的得天独厚,他处穷乡僻壤,即使“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上面我所录的,并非普天同庆之事,一般只是果品月饼,象征性的了了心愿而已,没有那么多的乐事。
其实中秋虽谓之“团圆节”,因各种原因,它又未必不是一个带有乡愁色彩的节日,这方面,由于古人多处乱世,离愁别恨是常有的事,故团圆之情更浓。这种情结虽不一定都在中秋日,然而见到月圆,自然难免不思人圆,如李白的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还只是直观,杜甫见到月圆,其心情就更切了,我们看他那首《月夜》的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发髻)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可谓句句催人泪下,与那尽情享受中秋美景美食的人,实在大异其趣。
我们现在仍然爱过传统节日,由于时代的进步,国家的昌盛,心情自然也变得现代了。比如过去的“父母在,不远游”,现在惟恐时间短,不能远游;又如月饼,原是节日象征之物,现在则务求其精美,以享口腹之欲;曾经“每逢佳节倍思亲”或“月是故乡明”那种感情,似乎也不太在人头脑中显现。今夕何夕,感慨系之,故作《话说中秋》,希望传统的节日,还要有些传统的因素在内,不要仅仅是一个旅游节日就好。
二〇二二年五月廿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