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钩沉

(二十二)
明珠暗投的事其实早就发生了。早在北平还没有解放的1948年,满怀希望迎接新社会的沈从文竟然被打成“新月派”,某在新中国文化界一言九鼎的大人物说沈老师所写的文章都是反动文学,充其量也是个“粉红色”文学。
一句话就判定了沈从文在文学领域的死刑。
因为“反动文学”这一标签,沈从文多次受到批判。而且因为他的低学历,他在同行中也被人揶揄得一钱不值。
著名国学大师、也是西南联大的同行、北大清华的教授刘文典就曾说,陈寅恪可以拿400元(大洋),我可以拿40元,朱自清可以拿4元,那个沈从文,我连四毛钱都不会给他!

当年在昆明的西南联大也时常遭遇日军飞机的空袭。联大的师生们也时常惊恐万分地跑防空洞躲空袭。
一次,跑得气喘吁吁、腰膝酸软的沈从文刚刚跑进防空洞,就遭到早已在山洞里安坐的刘文典的刻毒挖苦:“你跑什么,陈寅恪跑是为了中国的国粹,我跑是为了‘庄子’。你呢,你为什么?你跑个什么劲儿!”
已经累得快要断气的沈从文又被气得张口结舌,只能唯唯诺诺,忍气吞声。
但是,经受了打击改行后的沈从文又在新中国成立后锲而不舍地投入了中国文物学、服饰学、风俗学的研究,并发表了数百万字的权威著作。

至今沈老师的专著还是这些领域的天花板,还没有学者或者论著能够达到沈从文的高度。
特别是对中国古代服饰演变与传承的研究,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这一切,都仅仅建立在一个“乡下人”仅有的小学文化水平之上的。
沈从文还有不少的第一,如,第一个以出卖作品养活自己的“职业作家”;第一个写作乡土文学的作家;第一个以“乡下人”自称的大作家。
乡下人有乡下人的性格,从来都是不屈不饶,百折不回。就像他当年给张兆和写情书,一封接着一封,不把美人追到手绝不罢休。
正在他在情书中的一段话打动了姑娘的芳心:“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形状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句话也被纳入了民国经典语言的集锦。
沈从文从来都是以“乡下人”自居,每当受到刺激精神恍惚的时候都会念叨:“回湘西,我要回湘西。”
1988年沈从文逝世后终于回到了他日夜念叨的湘西,就静静地睡在清澈翠碧的沱江之滨、苍松翠柏的听涛山下。

这个地方以前是清朝钦差大臣、云贵总督,同是凤凰人的田兴恕为孝敬他娘而重金修建的花园。现在也成了国内外仰慕沈从文大师的文人雅士必来的打卡之地。
这里没有坟冢,仅立一块圆润斑斓的五彩碑石,正面是“沈从文墓地”五个遒劲朴实的大字。后面是他的表侄、中国现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黄永玉题写的碑文:“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石碑后面还有一块巨大的重达6吨的天然彩色花岗岩,正面是沈从文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石碑后面也有沈从文姨妹张充和的撰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每句后面的一个字连起来读就是“从文让人”。这真实地透射出沈老师一生的性格为人和高风亮节。
解放之初,沈从文就因为受到不公正待遇,被剥夺了文学创作的权利并被开除出北大而万念俱灰,从而割腕自杀过,因被人及时发现而救了一命。
他离开这个世界最后的一句话是:“对于这个世界,我没有什么好说的。”
这就是沈从文。

一句话,沈从文代表了湘人典型的性格:不拘一格,不信天命,锲而不舍,不屈不饶。
笔者是沈先生的崇拜者。还是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对其文章爱不释手。
2004年笔者还在文化部门工作,正逢湖南少数民族艺术节在凤凰举办。曾带着邵阳获得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个传承人前往参加演出。

记得有绥宁文化馆馆长黄民祥的侗笛,有邵阳县刘老师的布袋戏,还有隆回小沙江刘老师的呜哇山歌等。
在艺术节演出的空隙,笔者去瞻仰了沈从文的墓地。并在旁边的小书斋里购买了一本新版《边城》。
看着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简陋的归宿之地,说句不好意思的话,笔者忍不住落泪了。
虽然他没有战死沙场,但他回到了家乡。
不错,沈从文是一名真正的战士。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