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字赋》发表后
庞 进

我家藏有一本出版于1915年的《学生字典》,是父亲少年读书时用过的,书皮上有父亲1994年写下的话:“随身携带五十年,从中学字三五千。汉字卓越真灿烂,中华儿女记心间。”这本字典和父亲写的话,使我多年前就萌发了应该为中国字写点什么的念头。这个念头于2021年冬天付诸实现。至今年元月,《中国字赋》初稿写出。推敲、修改,反反复复无数次,直到发表于光明日报2022年4月1日16版。光明日报是国家级文化大报,发行量超过一百万份、光明网的读者有数亿之多,加上转载此赋的云南网、荆楚网等地方大网的读者,保守估计,《中国字赋》至少已被几百万人阅读。如此大的阅读量,产生反响是自然的。有教学单位将其作为学生们的诵读文本,有雅好者请书法家书写后精致装裱悬挂于厅堂,网络上也有了“深受教益”“绝妙”“经典”“字赋第一人”等评价。

对这些评价,我的反应和思考有三:
首先是感谢。一篇或一部文学作品,无论从创作者的角度看还是从接受者的角度讲,都是一个审美的链环,如果只有创作者的叙事、状物、抒情、达思等等,没有接受者的品读、感知、悟解、联想等等,这个审美的链环就不算完整。于是,面对不仅花时间赏读,还给予美好评价的读者朋友,是需要真诚地道一声谢的。
其次是觉得过奖了,尤其是“字赋第一人”语。这倒不是我矫情或者故作谦虚,而是一种理性的审视。古往今来有一句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无第二”,是说“武”有硬指标,武林中人武艺如何,擂台上切磋比试一番,胜就是胜,输就是输,强弱高下立马可见。“文无第一”,是说“文”无硬指标,文章写得再好的人,也不敢自夸自己的文章是天下第一,所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对待同一篇文章,因艺术风格、欣赏角度、判断标准、时空条件等等的差异,往往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况且,就文章本身而言,即使已经面世,也往往还有可再升华、更完美的空间。
第三,可以作为鼓励和鞭策。
从鼓励的角度讲,人是社会性存在,人的前行动力,是内驱力和外驱力的结合。来自他人的鼓励就是一种外驱力。“虚心使人进步”不假,属于内驱力;“表扬使人进步”也是真的,属于外驱力。表扬鼓励为什么会使人进步呢?因为表扬鼓励含有对人由努力追求真、善、美所构成和显现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和肯定。只是被表扬鼓励者,头脑一定要清醒,要知道自己的吨位斤两,不可几句好话就听得飘飘然起来。
从鞭策的角度讲,褒扬性话语可以作为一种追求的“高标”。对文学创作者,甚至任何领域的立志创造者而言,“绝妙”“经典”“第一”等等,都是不易达到的,却也是内心向往、孜孜以求的高标。有这样的高标,和没有这样的高标,效果是不一样的。高标在前,奋发踔厉,是有可能抵达的。即使最终达不到那个高标,你因体验、享受了奋斗的过程,心灵上也会有一种无悔此生的慰藉感。我们看古今中外那些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杰才硕彦,哪一个不是高标卓然、终生奋求呢?就说唐代那些诗人吧,卢延让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而诗圣杜甫更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作者简介 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院长、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已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龙情凤韵》等著作三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 pang_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