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深扎在现实的土壤里》之我见
一一 王春老师作品赏析
钢 笔
王春老师乃松原知名媒体人,他一生与文字结缘,痴心不改。早年从教时便打下了坚实的文学根基,从事新闻职业后更是如鱼得水。《松原日报》原副总编才文秀先生曾对其有极高的评价:“他的文章观点独到,以笔锋犀利见长,尤其是杂文,每每发声便入木三分。” 王春老师在省内外蜚声文坛,称其为评论家及杂文家实不为过,名副其实。
读罢《把根深扎在现实的土壤里》,开卷受益,意犹未尽,可谓精品之作。足见王春老师视角之独到,观点之鲜明,论述之精辟。稍一出手,便是不凡。
作品评价梁晓声先生以《人世间》开篇,说梁先生又火了一次,我亦赞同。正如作者所说:“其实梁先生一直很火,在一线作家序列几十年不动摇,他的书一直卖的不错。” 但作者笔锋一转,说 “如果不是拍成电视剧会不会火起来呢?” 诚然,过去王春老师读其小说的时候还有点读不下去,也不来电,但硬着头皮去读才能读出一些味道来。这便是一个评论家应有之风骨,不是一味的阿谀奉承,其对名人敢于直言的精神难能可贵。
然而,从文中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王春老师早年便熟读梁晓声先生的作品,而且崇敬有加。诸如文中例举了从《年轮》《今夜有暴风雨》开始,到《九三断想》和《九五随想录》,再到如今的《我相信中国的未来》《人世间》等,充分地肯定了梁晓声先生一直保持着不变的创作态度,坚持把根扎在现实的土壤里,对现实生活有着高度的热情和冷静深刻的观察、思考,继而以特有的梁氏话语风格表述出来。这是作者对梁晓声先生最真实、最客观的评价。所以,三十多年来,梁晓声先生的粉丝与日俱增,而今大红大紫,实属必然。
读王春老师的作品,使读者对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其人、其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这便是一个评论家的责任与担当。
王春老师无愧于杂文大家,在其文艺评论中仍不难看出有杂文的影子,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稍不留神便露出了冰山一角。但其成文却相辅相成,读着过瘾。
在此不妨与众读者重温文中的精彩片段:“他(梁晓声)不像某些自命不凡的所谓作家、艺术家,对琐碎的现实生活缺乏热情,不屑一顾,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模样。可现实中哪有活在海市蜃楼里的作家、艺术家呢?大家都是肉眼凡胎,再怎么为艺术而艺术,也会时不时地回到地面来,舒舒服服地喝一碗小米粥,啃两个白馍馍,顺便诅咒一下西红柿上抹了避孕药,烧菜居然用的是地沟油。” 寥寥几笔,淋漓尽致,一针见血!
另外,或许作者曾是教师出身,文中对当前的幼教现象也是敢于直言不讳。文章的结尾可谓精典之笔,如利剑闪光,似滚滚惊雷。作者如是说:“殊不知人类社会从古到今都是由平凡人构成,精英历来都是稀有动物。我犯晕的是,假设人人都是精英,那么精英们住的别墅不知由谁来建造,精英们的豪车不知由谁来组装,精英家里的下水道堵了不知由谁清理?” 拍案一问,语惊四座,问得好,问得直抵人心!
王春老师无愧于松原文化名人,博览群书,笔耕不辍,创作颇丰。其成名作《白色乌鸦》至今在广大读者中余温不减,口口相传。此外,还常常有新作发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域外知名报刊,读者广泛,影响深远。
近年来,尤其是对文学名著《围城》的研究,可谓独树一帜,不同凡响。其《围城》“人物琐谈”及钱钟书先生的 “奇妙比喻” 也是开了《围城》研究之先河。在广大读者中产了热烈的反响。
王春老师的作品,笔风酣畅淋漓,情节丝丝入扣,文彩老道深谋,回味悠长甘甜。《把根深扎在现实的土壤里》是王春老师的成功之作,值得学习,受益匪浅。本篇集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之大成。祝愿王春老师在文学的这块沃土上焕发青春,继续耕耘,佳作叠出,再攀高峰,我期待,读者亦期待。
2022—5—26

姚宗希,笔名,钢笔。吉林省松原市人,喜欢收藏钢笔及痴迷写钢笔书法。自九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以文艺评论居多,偶有随笔、杂文。多年来,作品散见于《白城日报》《松原日报》《江城晚报》《吉林日报》《文学月报》等报刊杂志或文学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