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罕第九
(本篇提要)本篇中心是通过集中记述孔子的生活态度,进一步阐发其思想观念,可以说是对前半部《论语》思想内容的梳理和进一步发挥。所谓生活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涵,包括生活观念、行为表现及其对待具体事物的态度等等,集中反映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

诚实、质朴的品质
【原文9·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原文9·7】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这两章文字连起来读才能读出意思。“太宰”是一个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至于是哪一个国家的官员,无从考证。这两章连起来读,大概意思是说,有一个国家的太宰问子贡说,你们的老师孔夫子真是圣人吗?他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才能呢?子贡就对这位太宰说,那是当然的!上天要让他成为一代圣人,所以才赋予了他那么多的才能。“纵”是“使、让”的意思。子贡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他的智慧与才能也是与生俱来的。孔子听到之后,当然知道这是弟子在吹捧他、恭维他,于是就对弟子们说,太宰真的了解我吗?熟不知我年轻时家境贫寒,地位低贱,所以才能去做许多非常卑贱的事情,学会了许多技艺。真正的君子就一定是多才多艺的吗?那是不一定的。
弟子们在记述孔子的这段话时,有一个姓琴名牢,字子开的弟子就说:是的,老师还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年轻时没有当过官,为谋生才学会了许多技能。”“试”是任用的意思,“吾不试”即“我没有被哪个国家任用过”的意思。孔子的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他在年轻时没有做官,是一介平民,地位低下,所以才不得不去学习许多谋生的技艺,故而掌握了多种技能,当然也体察到了人世冷暖,懂得了许多人世间的道理。
孔子的这两段话,告诉了弟子两个道理,一个是实践出真知。一个人的才能是完全能够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获得的,而且,人为了生活,就应该在不同的环境下努力学习掌握生活所必须的技能。
再一个道理就是:多才多艺并非就是真君子。君子重道,首要的是“德”而非“能”。因此,考虑一个人是不是真君子的标准,首要的不是看他是否多才多艺,而是看他是否坚守仁道,有没有仁德。而且,一个真君子也不一定就非得要多才多艺,这就是“道以率能,能以辅德”的道理。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反映出了孔子诚实、质朴的品质。他虽然相信有天生的“圣人”,但他自己却不以圣人自居,尤其是,在春秋那样一个十分看重出身、门第的时代,孔子敢于承认自己出身卑贱,始终认为自己的学识、才能都是后天在环境的逼迫下学到的,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我们现在有些人,总是千方百计证明自己是名门望族之后,总希望借祖先的光环以证明自己出身的高贵,倘若出身低微,就感到自卑,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身世。更有甚者,攀龙附凤,将自己依附于权贵。媒体上,不断有大学生因为怕乡下父母给自己丢人而不肯认父母的报道。有一位农村的老妇人,千里迢迢带着土特产来到城市看望读大学的女儿,结果是遭到女儿指责,被拒之门外。诸如此类的报道,读来叫人十分心寒、心酸!

正是由于孔子是一介布衣,所以,他的政治立场从本质上讲是站在“民众”的立场上的。他认为,人的出身不同,地位不同,但人格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任何人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天下从本质上讲是天下人的天下,理所当然应该由有德有才的圣贤之士来管理,这便是他“大同社会”理想的根源。他创立仁学的目的就是企图改良家天下的政治制度,极力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之道,就是在为普天下出身低微的志士登上政治舞台谋求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