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闲话(496)
一一文化的视野与襟怀
文:杨忠敏
读过《史记》的人,想必对其中的《货殖列传》和《匈奴列传》,还有很深的印象。就因为这类千古绝唱展现出了中华文化远大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尤见文化大家的历史洞察力和立论的生命力。 
货殖就是谋求“滋生资货财利”,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流而进行商业活动,通过互通有无来以物生物,以财生财,商贸物流,以富天下。翦伯赞先生赞其:以锐利眼光,注视着社会经济方面,而写成其有名的巜货殖列传》。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在比较西方学者的思想和论著后,在他们巜管锥编•史记会考证》中评论到"于新史学不啻乎辟鸿蒙矣"。无疑,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见识见解和见著。 
《匈奴列传》,更是一篇民族问题的开山之作。司马迁可贵可歌之处有二:其一,当时西汉王朝开国不足百年,边陲战事频仍,与匈奴关系弓张弩拔。这个话题,是十分敏感的政治问题,一语示人,就可能是灭顶之灾。可司马迁不容自己的历史洞见和政治见解湮没于威权和流俗之中。他委婉地批评那些为权为利为名为誉而在"匈奴"问题上歪曲历史、制造祸端的掮客们。其二,当时已经形成的封建嫡传和家天下的政治局面,容不得对少数民族的血缘和社会地位如此正名。同室操戈,嫡庶血争,竟然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王朝朝政的一页。若有太史公的襟怀和见识,何以至此。《匈奴列传》开卷有言: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一言九鼎,一语千钧。反潮流反正统的气势震古烁今。此论昭告天下:华夏大地,四野族酋,都是炎黄子孫。这种民族观社会观和政治观,超越狭隘的种族观宗族观和地域观,为大一统的国家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黄河滨、芝水之畔一条瘦瘠而兀立的石梁上,当地官员才为太史公修起衣冠冢。这时,距太史公又爱又憎的王朝相去百年了。必定,后代总有读懂他老人家的人。这就是思想不朽!
太史公上溯,儒家的以仁治世,道家的循道而为的微言大义启迪着一代代先祖圣贤们的思绪和智慧,他们构建起的文化图腾无不见证着华夏文化的大开阖大格局大气象。文化有了如此视野和襟度,才可能有了古今对话,才可能有一脉相承,才可能有继往开来,才可能有大一统政治局面。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华夏民族,应当不忘前贤,不辱使命,以更广阔的视野和襟怀承接历史的未来。
作者介绍
杨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就个人来讲,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过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军营里,最爱闻靶场上射击时飘出的硝烟味。最终,有幸走上血与火的战场。虽无前辈的艰苦卓绝,也不及先烈血沃中华,算是尽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责任。为祖国平安,站哨几十载,算是个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风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常与战友们切磋互励,网上闲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