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端午
·秦 人
端午是我国民俗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据《荆楚岁时记》:“京师以五月初一为端一,二日为端二,三日为端三,四日为端四,五日为端五。”清顾禄的《清嘉录》引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说:“端五之号同于重九。世以五为午,误。”在这里我们知道“端”是“始”或“首”的意思,按次而至于五即月之始五日。“五月五日”与重阳的“九月九日”称呼相同;将“端五”称为“端午”是错误的。其实端午节的称谓按地域习惯有很多种,除此之外还有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诸种,但“端午节”较为常用。而以农历五月五日为正节,则各地都是相同的。
端午节的起源,大抵由传说附会史料形成的,从最初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产生的缘由主要有三种:一是春秋时期吴国的伍子胥,二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三是东汉时期的曹娥。近人有将革命女侠秋瑾也列入其中,似乎两千多年前的英雄榜,现代人也可随意加入,不知是否合适,大概还要经历一些时日吧,就姑不置言。
用三位古人的事迹作为端午节的起源,不像是某代皇帝钦谥的,而是民间道德价值的认可,觉得其事可以怀念,于是,为了这种道德的传承,由当时的追思,逐渐演变为节日。伍子胥是吴国灭越的功臣,因奸佞陷害,被吴王夫差赐死,悬头于姑苏城上,至五月五日投尸江中。屈原是楚国的爱国忠臣,因直谏而结怨于楚君与奸佞,被流放民间,由于不能伸展爱国情怀,终含冤于五月五日抱石沉于汨罗江。曹娥是东汉浙江上虞的一位十四岁的少女,因父亲溺水江中身亡,便不惜生命投江寻父;于五月五日,父女尸首相抱浮于江面,时人感动她的孝行,给她修坟立庙,改其居地为曹娥镇,所投之江称曹娥江。三人不在同一地域,也不在同一时间,却都是传统道德的典范,又都与五月五日有关,这样看来,端午节的建立,是合乎逻辑的。然而究竟谁是这节日中的被纪念者,虽有不一的说法,但屈原著有《离骚》《楚辞》等著作,影响远大于伍子胥和曹娥,故后世一般认为端午节是为屈原而设。
中国重视传统节日,大概始盛于北宋,并产生了许多民俗文化。端午也不例外,最主要的:一是以端午划龙舟为代表的娱乐类,一是以端午吃粽子的食用类,这二者都有其产生的渊源,我不妨略作一点介绍。

一、民俗的龙舟娱乐:据《记纂渊海》引《岁时记》:“越地传云竞渡起于越王勾践。”《越绝书》和《越地传》对此的解释是:越王勾践为了要报吴王夫差的仇,以嬉水竞舟为名,暗练水师。这是战备演习,只是舟船竞先,并无龙舟竞渡一事。后来《吴越春秋》和《曹娥碑》却将伍子胥事附会在上面,说伍子胥五月五日皮革裹尸,投江不沉,时人便在钱塘江口竞舟打捞,后为了纪念伍子胥的不幸,每年于这一日遂有了“龙舟竞渡”的习俗。这可能是吴越地方端午划龙舟的起因,其意在伍子胥而非屈原。
但楚地多以为划龙舟是纪念当时拯救屈原的情形。据梁代吴均所著《续齐谐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午竞渡,乃遗俗也。”后有人作诗:“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最怆神。”即詠其事。《隋书·地理志》记述南郡、襄阳一带亦盛行龙舟竞渡,都是为了纪念屈原而非伍子胥。可见划龙舟,在隋朝以前,南北朝时期就有了。
不过上面两说,据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我以为这种说法较为可靠。因为吴越多水患,而龙是水神(即图腾),先民为了防灾避难,将舟船改造成龙形,在水上举行龙舟竞渡仪式,祈求水神庇护,以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是很有可能的事。这样说,端午节划龙舟与上面的三位古人就没有关系了,未免太让人扫兴,所以我觉得端午节划龙舟还是因为纪念这三人而产生的,比较的符合民意。
划龙舟由开始的祭神仪式,逐渐发展成民俗的娱乐文化,自宋至清,可谓已达极致。顾禄是清朝人,他在《清嘉录》中引《吴县志》说:“端午为龙舟竞渡,游船聚集,男女喧哗,管弦杂沓。投鸭于河,龙舟之人争入水相夺,以为娱乐。”他在书中引他高伯祖《咏龙舟》诗:
(一)
“锣挟鸣涛鼓骇雷,红旗斜插剪波来。
锦标夺到轩腾处,风卷龙髯雪作堆。”
(二)
“香波琵琶内府调,紫枟截管玉装箫。
绝怜天上«霓裳曲»,吹遍红栏四百桥。”
他又引无名氏《划龙舟》乐府诗:
“ 汨罗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端阳前。
苏州龙船夸绝胜,百万金钱水中迸。
冶坊浜口斟酌桥,楼头水面争妖娆。
小龙船划疾如驶,大龙船划乱红紫。
胜会争夸十日游,青帘画舫结灯球。
四更堤外笙歌散,博得人称假虎丘。"
诗中均为纪实,可见当时吴越龙舟的娱乐民俗。

二、民俗的食用节物:这里首先不得不谈吃粽子。据《燕京岁时记》:“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餽贻,并副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其供佛祀先者,仍以粽子及樱桃、桑椹为正供。亦存其时食之义。”说明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祭品,是必需要有的,故朱门富家并以此作为礼物相互赠送,以示对节日的器重。
《燕京岁时记》又引《续齐谐记》解释说:“屈原以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不为蛟龙所窃。是即粽子之原起也。”也就是说粽子纯为祭奠屈原之物,开始并未包裹,只贮于竹筒投入水中,后改进了,才用菰叶(俗称粽竹叶)包裹投水。但粽子终究是粮食可以吃的,大约口味还不错,故祭祀之后,就不将它投水而留下来自己吃了,因而遂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粽子的种类有很多,《清嘉录》引《事文类聚》:“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筩粽、秤鎚粽、九子粽等名。”又引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说:“杭俗,端午尚角黍,亦有依古作筩粽者。”诗云:“裹就连筩米宿舂,周遭彩缕系重重。青菰褪尽云白肤,笑说厨娘藕覆松。”这里只是说粽子有各种形状及吃时感想,并未涉及粽子的内质,不知粽子里面除了米还有没有其他添加物,也不知那时粽子的口味如何,很让人觉得可惜。
端午除了粽子,还有许多节日应景物品,也是很有其文化意义的,如《东京梦华录》载:“杭都风俗,自初一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胡桃),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蕴纸,当门供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或仕宦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此日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藏之,果有灵验……其日正是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不特富家巨室为然,虽贫乏之人,亦且对时行乐也。”
又《西湖游览志余》:“端午为天中节,人家包黍秫以为粽,束以五色彩丝。或以菖蒲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盘中,围以五色蒲丝,剪皮金为百虫之像铺其上,却(遮盖)以葵、榴、艾叶,攒簇华丽。或以彩丝杂金线缠结经筒符袋,互相馈遗。僧道以经筒轮子、辟恶灵符分送檀越,而医家亦以香囊、雄黄,乌发油香送于常所来往者。家家买葵、榴、蒲、艾植之堂中,标以五色花纸,贴画虎蝎或天师之像。或朱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揭之楹间。或采百草以制药品,觅虾蟆以取蟾酥,书‘仪方’二字,倒贴于楹,以辟蛇虺。”
上述情形大抵都始于两宋,后渐式微而趋淡漠,至明清尚有余习,已是强弩之末了。新中国成立,移风易俗,许多午日仪节物品已在人们的视线中渐归于无,我们虽然仍旧过节,却非昔日之节,所余大概就是能吃喝玩乐地轻松一下罢了。因此之故,我不惜复古之嫌,抄了一点旧的风俗资料来作话头,主要是觉得像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她是有我们的道德要素在内的,即使不谈发扬,略能择善而予以保留适当的形式,只要我们不太将时间放在金钱上,让节日过得有意义一点,也是不难做到的。当然,也不能奢靡,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
二〇二二年五月廿二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