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棉花生产的一面旗帜
一一 夏津县原新盛店公社任宫庄大队棉花创高产纪实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它给予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发出的热情 。今天,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把那段艰苦奋斗的创业史,重新呈现出来,或许能使我们有所感悟和启迪,为每个人带来一点裨益。

任宫庄曾是鲁西北平原上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坐落在夏津县最北部,与武城县域相邻。解放初期,全村仅有200多口人,一代又一代人在贫脊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洒下了苦涩的汗水,整日为吃饭穿衣而操劳奔忙。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宫福成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战天斗地,苦干加巧干,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用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1963年,全村537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突破109斤大关,创造了棉花生产的神话。任宫庄村干部群众,不骄不躁,再接再厉,连创棉花高产。,1979年,全村430亩棉花,单产皮棉227斤,又一次刷新了全省纪录。任宫庄村因此而远近闻名。报纸电台电视台和刊物纷纷报道。德州地委曾发出《远学大寨,近学任宫庄》的号召。省内省外来此参观取经者,络驿不绝。七十年代初,珠江电影制片厂,曾在任宫庄村选取现场,拍摄了科教片《巧施化肥》。村里曾连续五次出席了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村党支部书记宫福成,曾作为代表,出席了第三届四届全国人大会议,出席了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1979年12月28日,宫福成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并被吸收为中科协自然科学硏究会会员,山东省棉花协会会员,山东省农委棉花顾问。

绘蓝图 创大业 勇攀新高峰
宫福成,是任宫庄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一位基层的优秀的党员干部。他虽居农村,心里装着百姓,心忧国家。六十年代初,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物资极其贫乏。当时的任宫庄,就是在他的带领下,村里靠种地瓜,让群众吃上了饱饭,不再饿肚子。全村没出现一户逃荒要饭的。作为一村之主的村支书,宫福成并没满足现状。他在反复思考,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作为一个党员干部,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我们要为国家分忧,为国家做出一份贡献。渐渐地,他心中谋划出了一份蓝图,发展农业生产,做到粮食自给有余,创棉花高产为国做贡献。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努力奋斗,实现棉花亩产皮棉过百斤的宏伟目标。
说干就干。村里立即召开党员干部会,统一思想。接着,一波又一波的召开群众大会,大讲国家的困难,大讲发展棉花生产的重大意义,大讲实现百斤皮棉的有利条件,把大家的思想聚拢到创棉花高产上来。
棉花亩产百斤皮棉,好象是天方夜谭,老辈子都没听说过,是想都没敢想的事。通过初步动员,大多数都把心聚到了一起,把劲拧到了一起。但是,也有人在揺摆观望,也有个别人根本不相信。有人说,搞百斤皮棉,秋后算上棉花柴还差不多。
村里的党员干部和大多数群众,与保守落后思想开展斗争,坚定信心不动摇,大刀阔斧向前冲,为实现棉花百斤皮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向新的目标冲刺,湧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和模范人物。“铁队长"“铁姑娘”就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他们风里雨里,不怕苦,不怕累,不图名,不图利,一心扑到棉花生产上。他们的事迹,至今仍在村里口口相传。本村女社员任张氏,下地时看到地头上一棵棉花果枝折了,她没多想,就从自己衣服上撕下一段布条,把果枝捆绑起来。这一闪光的水滴,被记者捕捉到,发表到《大众日报》上。象这样一心为发展棉花生产的事迹,不胜枚举。全村从党员干部到一般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一个人人为集体做贡献,争创棉花高产的新局面。:

与天斗 与地斗 向旱涝碱宣战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任宫庄有近千亩耕地,旱涝碱并存。春天一片白茫茫,夏天一片水汪汪。棉花要创高产,改变生产条件必须先行。1962年冬天开始,村里着手治理旱涝碱。他们请来技术人员,制定规划,从挖渠修路植树,旱涝碱综合治理。村里动员全体整半劳力,奋战两个冬春,挖渠12条,总长4000米,修路4条,植树上千株,植紫穗穗近万株,打机井近20眼。呈现出了地成方,渠成网,条条道路树成行的新景象。保证了旱能浇,涝能排,改善了土壤,控制了盐碱的泛滥。
在打机井过程中,最缺的是资金。为解决这个难题,村里东拼西凑。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拿出不多的积蓄,交给集体,解决燃眉之急。你三块五块,他十块八块。众人拾柴火焰高。机井终于开钻了。为打好机井,村里成立了二十来人的青年突击队,在县水利局技术员的指导下,日夜奋战,精心组织,精心施工。他们分两班,昼夜不停,分秒必争,用人工推动搅磨,不叫苦,不喊累。手上磨起血泡,没人吭声。晚上困了,就用凉水洗把脸。拼搏几个月,硬是打出了十几眼机井。确保每百亩地有了一眼机井。初步实现了旱能浇,棉花高产有了一个可靠保障。

棉花生产的过程,也是一个同自然斗争的过程。任宫庄的干部群众,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上九天揽月的雄心,勇于下大力,出大汗奉献精神,走过一道道坎坷,栉风沐雨,才迎来了丰收的喜悦和甘甜。1963年春天,棉花刚播种完,就劈头盖脸下了一场大雨。一片片棉田全泡在了泥水里。真是应了那句,春雨贵如雨,多了人发愁。全体干部群众不等不靠,全力以赴抗灾自救。400多亩棉花大家一齐用手扒,把一棵棵棉苗从泥土中扒了出来。接着,又松土散墒,提高地温,确保了苗全苗旺。

1977年,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年7月14日,村里遭到冰雹的袭击。450亩棉花重灾达260亩。面对灾情,大家订措施,鼓干劲,抢时间,争主动,打响抗灾夺丰收的人民战争。首先,把倒在地里的棉花一棵棵扶起来,然后培土固定。并按照科学的管理措施,一环扣一环,使棉重新焕发了生机,大灾之年,仍获得了好收成。

抓关键 强科技 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要依靠科学技术,棉花生产才能突飞猛进。在实践中,任宫庄人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他们依靠自已勤劳的双手和实用的科学技术,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好收成。科学种田,越种越甜。首先,村里利用各种场合,宣讲植棉的科学技术。无论开党员干部会,还是群众大会,都把推广植棉的科学技术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让其日益深入人心。二是成立文化科技夜校。组织群众一边学文化,一边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除特殊情况外,夜校常年开课。三是请进来,走出去。村里定期聘请省市县农技人员和乡土专家当教师。这些年来,听了科技人员理论结合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课,受益匪浅。村里还经常组织干部群众,到外地植棉先进单位参观取经,取长补短,开阔视野。并派人到省农业科硏部门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科技素质。四是结对子,一帮一。特别是刚结婚的妇女,植棉技术欠缺。村里就固定专人,一对一的帮,手把手的教。使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打药,修棉等植棉技术。五是建立了村农科站。集中60亩耕地,划分了试验田,示范田和丰产田。为棉花创高产提供了物资和技术支撑。
在棉花生产中,任宫庄的干部群众善于总结经验,探索出了一套植棉技术。概括为三个字:促,逼,保。从而实现了庚桃铺底,伏桃满腰,秋桃盖顶的目标。任宫庄棉花生产年年都上新台阶,一步一层楼。

曾经的辉煌,荡气回肠。它给我们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载入史册,永不磨灭。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水平有限,本文可能有些不足,甚至错误。望读者批评指正。本文所用照片,为任宫庄村实地拍摄的历史照片。部分来自网络)
作者 任 金 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