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魂魄在薛峰水库游荡
精神在韩原大地飞扬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诗中的一句名言。
韩城县 红旗民兵营相里堡连的陈双锁、陈学文、陈向生、张耀宗就是死了还活着的人。红旗营相里堡连有10个排,125名民兵,其中女民兵36名。1973年10月,该连在胜利完成大坝回填任务后,根据指挥部的指示,又挥师到抢修薛峰水库南干渠工程中。从水库放水闸到山底村,属于山内工程。他们具体任务就是山里工程,承担五号渡槽改线工程,在板桥公社东泽村河对岸以西的悬崖上炸石凿壁、浆砌渠道。

他们修渠的工地呈马蹄型或者U型,长度大约有150米左右,石崖是悬壁,有二十七八米高。向石崖纵深要炸出大约10米宽的渠底,二十七八米高的悬崖。要在这样的石壁上开渠,唯一的办法就是靠人工打眼放炮,每天把人用棕绳绑在悬崖空中,靠手工一锤一锤去打。由于是空中作业,脚都站不稳,打一锤晃动一下,打不了多长时间,体力就支持不住,就要赶紧换人。
村支部副书记张文祥是相里堡连指导员,大队民兵连连长是孙伯祥,连部班子成员还有黄耀南、吉丰学。他们根据指挥部和营领导的指示,分析了他们的具体任务后一致认为,要想按时完成任务,制定出必须放大炮的施工方案。

1975年1月15日,他们和指挥部领导同志,安全组组长及营连排的主要负责同志来到施工地点,定了大炮的炮位。连队突击奋战了五天五夜凿打炮眼,在中途安全组郭组长还多次亲临现场作施工指导。公社革委会的薛主任和营部几个营长也时常到施工现场,叮咛安全工作必须放在第一位。放大炮必须打大的炮眼或者叫炮洞子,连队把具体任务分配到排,各排又落实到人。每排十米任务,排与排之间连接作业,互相配合。你看过河南林县修红旗渠凌空挥锤打钎的镜头吗?相里堡连队此时承担的任务和他们几乎一模一样。没有风枪,没有任何机械化,全靠人工的一双手。一锤、一钎、一钎一锤,炮洞在一锤一钎中慢慢在增大。往前进一点,放一小炮,往前再进一点,再放小炮。随着炮洞的增大,人就爬在里边用锤打。由于炮洞越深通风就越不畅通,洞里灰尘弥漫,碎石四溅。每天下来,每个人的脸上和眼睑都沾满了石粉,要分清是人只有在相互说话时露出的白牙齿和滚动的眼珠才能分清。换班时几个人脱下衣服一摔,满天的灰尘使人眼睛难以睁开。

由于地质结构不同,有时碰见太硬的花岗岩石头,几天也打不好一个炮洞,里边光线太差,他们就点上蜡烛。炮眼打好了,深的有一丈多深,50-60公分高,里边能躺三个人。五排排长陈双锁、六排排长贾生福、七排排长贾文华,分别带人到营部领来几麻袋炸药,每麻袋有25公斤重。装药手在忙碌的准备着装炸药、插雷管和剪导火索。
别看放炮这门活,也有它的诀窍,炮窝的大小、座向、深浅、怎样装、装多少,就是安装雷管也有好多学问。
当年的民兵连长孙伯祥,今年已年过七旬,对当年他们修建南干渠这段工程记忆犹新,更是刻骨铭心。他说,薛峰水库这么大的工程放了多少大炮,用了多少炸药,我没有统计,但我估计我们相里堡连那次放的炸药量是最多的一次。最小的炮筒装50斤炸药,一次装200斤炸药就有好几个炮筒。

放炮手把炸药、雷管和导火索装好后在点炮前,先要记清一共装了多少炮,炮与炮之间的距离,安全撤离距离及避炮位置。并通知疏散人员到事先选好的安全地点。
1975年1月20日下午4时,轰隆隆一声声闷响,整个山崖像地震一样一下子掀了起来。随后山崖上的大石头、小石头哔哩哗啦地滚了一山坡。有的骨碌骨碌滚到山底,有的悬在半山空,有的看起来有些松动,但还懒的躺在原地。
为了清理这些炸下的石块和石渣,首先要排除这些悬在半空隐藏的危险,为的是确保第二天清渣施工人员的安全。指挥部安全组组长郭建岐、公社民兵营营长高怀旺在放完炮后还专门召集安全员、施工员、政工员开会,制定第二天排险方案。高怀旺营长说:“炮放了是工程的开始,重要的是排险,要组织精干劳力,提出排险办法。自上而下,能撬的撬,不能撬的用炸药放小炮,催促石头滑下,排险时必须上下观察动向。”当晚相里堡连连夜召开连排干部会,专题讨论研究了如何排险工作。

元月21日5时20分,寒冬的天刚麻麻亮,公社领导薛明彦根据指挥部的通知精神,专门派副营长刘小梅、施工组组长师伯存、安全组长韩忠民、施工员李启生对相里堡连安全排险进行部署。要求各排挑选2-3名精干的青年民兵负责排险。营安全组长韩忠民、施工员卜桢祥在工地具体帮助指导。各排排险队员上工后,个个精神振奋,激情很高。
各排排长带着排险队员陆续来到工地进行排险。五排长陈双锁带着陈学文、孙向生、张耀宗、陈学礼这几个18岁到24岁的小伙子更是一马当先,抢先来到工地,分别手拿铁撬,肩扛着一大捆棕绳,前去昨天放炮工地,排除险情。
为了安全考虑,他们排险前先要在悬崖最高处把铁钎打在石缝内,把棕绳用刹猪蹄的方式(一种绑绳的方法)牢牢绑在钢钎上,然后把绳的另一端放在下边,让陈双锁等五人依次捆在自己的腰上,一只手拽着大绳,另一支手在空中用铁撬把松动的石头往下撬。

碎石一块块在往下滚,险情在一点点得到排除。时间走到上午九时许,摆在陈双锁他们面前有一块两米左右长、一米上下高的松动石头,从下边撬,只见晃动,就是也撬不动,一会儿他们又从左右两个方向撬,还是只见晃动,就是滚不下去。他们决定站在石头上边往下撬,陈学礼去旁边叮哨,其余四个人一二三喊着号子用力在撬这块大石头,忽然,扑哧一声脚下的石头滑下山崖,一瞬间把四个人一下子卷下石崖,只见砸断的绳索在半山飞起,人和石头跌下,顿时把周边正在施工的几个排人员全部惊呆了,人们慌不择路的从不同方向向出事点跑去,大家只有一个想法:“救人要紧”。
六排排长文选法火速跑到距工地两公里的营部汇报求救,营部领导薛明彦和其它几位领导带着姬光前医生急跑赶到工地,到现场一看,现场惨不忍睹,陈双锁、陈学文、张耀宗已没有生命体征,唯陈向生还在撕裂的叫喊着疼痛。红旗公社薛永昌书记见到后说:“这娃把罪受扎啦!”急救车没走多远陈向生就闭上了眼睛……
水库指挥部和红旗公社党委为此在相里堡大队举行了追悼大会,红旗公社党委认为,陈双锁等四位同志的家属站的高,看的远,路线觉悟高,认为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他们不但能想通,而且还动员兄弟继续上水库工地。他们是为人民而死的,比泰山还重;他们是为兴修水库而死的,值得人们永远怀念。号召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学习他们为韩城水利事业做出的巨大壮举。当时台上庄严肃穆,台下哭声一片。人们为失去这样的好同志、好战友而悲痛。家人为失去这样的好儿子、好兄弟、好丈夫而悲伤,让我们记住他们年青的名字:

陈双锁,时年22岁;陈学文,时年18岁;张耀宗,时年24岁;陈向生,时年22岁。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最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造出来。在修建薛峰水库工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陈双锁、陈学文、张耀曾、陈向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为了韩城的水利事业,为子孙后代的幸福,不怕吃苦,不惧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不愧为修建薛峰水库的功臣,不愧为韩城人民的优秀儿女,对于他们的英雄事迹,我们世代铭记,崇敬和感激!


茹韩勤,生于1956.1月,祖籍山西晋城人,韩城市商务局退休干部,《韩城文学》会员,曾有巜来之不易的薛峰水库》巜莲池上集》《匆匆新疆游悠悠天山情》等作品。曾参于《薛峰水库》一书的编写工作,主编过《赵村村志》,《韩城市地方税务志》,《韩城环保》简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