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三藏遇阻葚仙坡
孙大圣结义六马河
文/张光瑞
诗曰:
南风五月过桑园,葚果繁枝展素颜。
抻紧蓝包接紫玉,拨开绿叶抖长竿。
但求沿路游商在,不惧当头烈日炎。
汗透衣衫筐篓满,换得八块六毛钱。
话说在黄河故道深处,齐鲁会盟要津,六五河东西,六马河南北有这么一群人,整日骑电三轮带竹筐,驮长杆布包于其上。见面互相招呼道:“你打了吗?”对方回道:“打的不多!”“赶明还打吧?”“没事儿就去呗!”这些话来自于当地打椹子的习俗。其实这里边还牵扯到唐僧西游的故事,若欲知其事如何,且听我为你慢慢道来。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这一日,行至黄河改道之旧地,齐晋会盟之要津。面前遇一大河,流水悠然,波光如绢,在绿柳白杨之间,逶迤西去。师徒驻足桥边,抬眼望去,河对岸花木繁多,红绿掩映。斜坡上一棵棵不知名的大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时近中午,三藏腹中饥饿,令悟空化缘而去,自己和八戒沙僧继续前行。
且说唐僧师徒三人过河身置浓荫下,凉爽而舒适。三藏正欲打坐诵经,忽听沙悟净道:“师父!您看这树上什么果子,花里胡哨像胖胖的毛毛虫?”三藏观之,果不其然树上星星点点,如同颗颗晶莹的彩珠。提鼻一闻,还有特别的香气。这时八戒囔囔道:“师父!要不咱搞点尝尝,俺老猪肚子饿的厉害!”三藏正色道:“不可不可!主人不在,岂可妄而食之。”
正在纠结时,树后忽转出几位青衣童子,众皆语:“看圣僧远道而来,此树正是我家所有,树名桑树,果称桑枣,时值采摘之季,几位尽可随意品尝。”三藏见悟空迟迟未归,也备敢腹饥难忍,便不再客气,和沙僧、八戒摘食起来。三藏采一颗在嘴里轻轻一嚼,液淌汁流,甜香四溢,那种蜜滋滋的甜味儿一直渗到心里,随即赋诗一首:
“日啖葚果一百颗,不辞长作鄃北人。
奈何身系唐王命,岂可因食负圣恩。”
正感叹间,忽觉四肢酸软,天旋地转,眼前一黑,便失去了知觉……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话说悟空化缘辗转几处,耽搁了些时间。回到六马河边,却不见了师父一行的踪迹,东寻西觅,左呼右唤,仍是找寻不见。急得大圣抓耳挠腮,暗想:莫不是师父又遭遇了不测?无奈只得念动咒语唤出本地河神,河神听悟空召唤,不敢怠慢,急忙现身相见。见此河神身高八尺,长臂蜂腰,相貌清奇,披发文身。自称姓马名六合,人送绰号:“孤帆远影碧波客,侠胆仁心净水侯。”乃掌管马颊、钩盘、鬲津、六马、徒骇等河流之小神。
大圣询问:“可知唐僧师徒去往何处?本地可有妖邪为祸?”马六合躬身答道:“此河名为六马河,河对岸本来叫做椹林坡,后来其中一千年古树,得黄河故道之灵气,受天地日月之精华,修炼成精,自号椹仙,由于对当地百姓并无骚扰,甚至有的村民还大有膜拜之意,因而此地也改名称,唤作椹仙坡。”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