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钩沉

(二十一)
上文说到,沈从文在最艰难、几乎快饿死的情况下幸运地遇上了郁达夫。
郁达夫不愧当代中国文学界的领军人物,除了自己的大作等身,更是特别的爱才,重视和培养了不少文学新人。而沈从文就是得益于他的帮助。
看见沈从文的窘境,郁达夫请他吃饭,并把身上的钱全部留给了他。
郁达夫走的时候,带走了沈从文所有的文稿,包括多次被退回的小说稿件,说,我来帮你想想办法吧。
有了郁达夫,还有后来的徐志摩、丁玲、巴金这些享誉中国文坛的大文豪的鼎力相助,沈从文艰难的处境很快就改善了,不仅是改善,而且是声名鹊起,跻身了中国大作家的行列。
另一个对沈从文有恩的人是胡适。
没有拘泥于沈从文的学历,胡适破格特批他为北京大学的讲师。这个学生曾在北大旁听过,胡校长了解他的为人,也看过他写的文章,了解他的真实水平。所以才敢大胆破格聘用他。

可是沈从文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却被大教室里攒动的人头吓住了,足足在讲台上站了有十分钟没有说话,只是不停地擦汗。当有前排的同学小声地提醒他“老师、老师,该您讲课了”。
惊甫未定的沈从文这才定了定神,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我第一次上课,看见你们人多,怕了。”
这行字引得满课堂的学生哈哈大笑。
学生们善意的笑声鼓舞了沈从文,但他还是紧张,结果将几天辛辛苦苦备好的课在十多分钟的时间内就讲完了。加上他那带着浓浓湘西口音的普通话,听得许多学生一头雾水。
后来许多人反映到校长胡适那里,说,校长您都聘请了些什么老师啊,这不误人子弟嘛。

可胡适不这么看,他说,他不是站了十多分钟后来还是开了口吗?十多分钟学生都没有把他轰下台,我看他行。
胡先生后来又替沈从文说情,他不是第一次上课嘛,谁没有第一次,谁又能保证第一次上课就讲得精彩?
在北大,沈从文其实还闹过笑话。
他刚来北大做旁听生的时候,自己提着行李提累了,就将行李放在路边休息。这时候他看见一个衣着朴素的老年人路过,他觉得这应该是个老校工,就请他帮自己提着行李,并让他带路去中文系。“老校工”微笑着满口答应了。
后来,在学校召开的全校大会上,沈从文忽然发现这个“老校工”怎么坐在学校领导的位子上。他一打听,原来这个“老校工”竟然是北大的副校长季羡林。
季羡林是一个学贯中西、满腹经纶而又低调和蔼的老学者。
后来胡适又聘请沈从文到上海暨南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又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可以说,没有胡适就没有沈从文的日后的地位。
伟大的不朽的文学巨著《边城》写作于1934年,那是沈从文爱情与事业双丰收的一年。
这本书奠定了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奠定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

这本书极尽完美地描写了朴素的人性美,极尽完美地描写了比真实山水更美的像梦幻的香格里拉一样的湘西自然风景。以至于世界各地的读了此书的文学爱好者不惜漂洋过海到湘西来寻觅瞻仰那神往的神圣的山山水水。
沈从文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得益于他那天赋的文学才华,得益于他那骨子里传承的“芉军”忠君尚武的血性。(沈的祖父父亲都曾为军人,都曾有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梦想。其父还曾亲自参与刺杀袁世凯。)

沈从文的文采还得益于他五年的军旅生涯。他曾参加湘西的军队,在湘、川、黔一带驻防,非常熟悉那里的山山水水,非常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
他在《边城》中多次提到的“茶峒”就是今天在湘、黔、渝三省交界处的湘西花垣县,还有那个大家都熟悉的青山绿水间云霭彩霞缭绕的十八峒。
沈从文与熊希龄(曾任国民政府总理)、陈渠珍(号称湘西王)三人并称“凤凰三杰”。

1987年和1988年,沈从文两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可惜的是,1988年,沈从文去世,中国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不是什么人都能叫“三杰”的。凤凰这个地方山川毓秀,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出了不少的英雄豪杰。
就在这样一个抽一支烟能把县城转一半的弹丸之地,进士举人一大把,将军出了几十个。
和葛云飞一同在抗击英军的战斗中壮烈殉国的“定海三总兵”之一的郑国鸿,就是凤凰人。
在定海竹门山战斗中,清军弹尽粮绝。65岁的郑国鸿以重伤之躯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挥刀连砍数敌后英勇捐躯。
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他领导的“同盟会”是个秘密组织,人数在全国也是寥若晨星,可是在凤凰能数出来的就有七、八位。
科学家有中科院院士肖继美;桥梁专家田云耀。他设计建造的乌巢河公路大桥至今被称为“天下第一大石桥”。
黄永玉不错吧?书画皆为现代中国一绝,堪称文学艺术大师。可是把他放在自己的家乡凤凰,也只能算人才,不能称豪杰。

令人叹息的是,当诺奖评委主任问时年驻瑞典的中国大使“沈从文是否还在人世”的时候,得到的回答居然是“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