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人民公仆张子良
作者:伊春市评论家协会 邴玉君
朗诵:安湛 南屏晚钟 祥会 聽琴
音频配乐合成:祥会

我站在巍巍大箐山之巅,大声的将你呼唤。我在美丽的永翠河畔,倾听无弦的流水在深情将你呼唤。我在纪念馆前凝望着你依然守望着工作和生活过小城的塑像,我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走进纪念馆,心中轻声的轻声的将你呼唤……
我和山里人在呼唤着一个人的名字;一个刻在林区开发建设史丰碑上的名字——张子良,一个将延安精神带进大山薪火相传铸就的红松精神,林区开发建设的开拓者——张子良;一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永远活在山里人心中的——张子良,一个两袖清风来去,先山里人之忧而忧,后山里人之乐而乐,始终把山里人装在心中的——张子良,一个守住山里人守住巍巍大山,风吹不倒,金钱推不动,为党分忧为党添彩,为人民无私奉献一生的人民公仆——张子良。

林都伊春的美丽五月,我随同伊春市评论家协会,驱车百里来到林都伊春最美的童话小镇大箐山县首次采风。我怀着膜拜的敬畏之心再次走进张子良纪念馆。寻找张子良踏遍青山的足迹,寻找红松精神根和魂的铸就者张子良。寻找张子良与林区开发建设先行者,舍小家为国家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寻找张子良带领工人打响冬运采伐大会战,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英雄“交响曲”。寻找张子良带领工人春天造上一片林,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的家国情怀。我在一幅幅珍贵照片和文物中寻找,我在那段难忘的时光岁月里寻找,寻找张子良那让人为之动情和撞击人们心灵的感人故事。
纪念馆里陈列的珍贵照片和一张张一本本发黄的纸页,仿佛在向我们娓娓倾诉着:张子良身体力行诠释着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使命担当的责任。诠释着张子良心中装着山里人,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诠释着张子良廉洁奉公,艰苦奋斗,从不搞特殊化高尚的道德情操。诠释着张子良将一种宝贵精神延续和相传,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延安精神。
张子良,延安时期的陕北红军,模范共产党员。东北林业开发和建设的开拓者,林都伊春开发建设的领导者,延安精神的传承者。张子良,一生忠诚为民,廉洁奉公。张子良,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人民,献给林区开发建设,生也青山,死也青山,父老生死系。
让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走近张子良。去讲张子良那不胜枚举的感人故事,用散发着浓浓墨香的华章将张子良的模范事迹传扬,激发起新时代林区儿女追梦奋进的无穷力量。

一顿让我感动的泪水在眼圈打转的特殊饭菜,一顿让我说给后人听的特殊饭菜的故事。1936年秋天,中央副主席周恩来陪同后来写了一本《西行漫记》,也就是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视察保安县任家坪。当时斗争极为残酷,物资十分匮乏。学校校长董必武悄悄找到张子良,让他准备点吃的招待埃德加.斯诺。他苦思冥想,最后用自己新发的单裤和老乡换了六个鸡蛋、半缸菜籽油、一捧辣椒和几个萝卜,做了两菜一汤,第一次招待了这位国际友人。也让周恩来副主席和董必武校长,很久以来吃到了唯一一次饱饭。
1942年在延安,张子良负责中共七大中央礼堂的监建和管理。他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在建设工地,最后以最低的造价和最好的质量完成了任务。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的称赞。先后两次荣获毛泽东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授予的《特等模范工作者》称号。
1947年,张子良任黑龙江省牡丹江金矿局局长,在工作中他真正做到了“砂金千粒,一粒不染”。
1954年,张子良从黑龙江省森工总局调往北京工作,未开的工资帐面上积攒了2000多元钱。他坚持献给国家,最后用这笔钱修建了托儿所。
1958年,中央根据张子良下基层工作的申请,调任他为中央林业部带岭林业试验局党委书记、局长。从此,张子良和大山结下不解之缘,他将自己交给了大山,交给了山里人,交给了这片红色的土地。在他调离前,国家林业部财务室跟他说,帐面上有他未开的工资5000多元,他还是要将这笔钱献给国家,后来林业部用这笔钱在北京和平里建了一处体育场。这样一心为公,让人为之动情和感动的事不胜枚举。许多感人的故事,将放在下篇《再写人民公仆张子良》文中。
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张子良上任之初背着行礼卷,打着腿绑坐着森林小火车去林场。下车步行十七公里走到林场后同工人住在一起,先去食堂看伙食。工人私下说咱林场新来了一个伙夫,当工人知道他的身份后不好意思的同他说,我们以为你是新来的“伙夫”。张子良听后开怀大笑,工人也和他一起笑起来,他这个“伙夫”和工人笑的人仰马翻,笑的是那样开心。

张子良,在工作期间出差都是自己掏钱,从不坐卧铺从未报销过差旅费。张子良从未全额领过工资,将未领的工资献给国家。张子良一生扶养了两个孤儿,直到他们长大成人参加工作。1962年,张子良去林场检查工作,食堂给他做了一碗鸡蛋黄豆汤,他将汤倒在食堂大锅里搅匀,和工人一起喝大锅汤。
1940年1月15日,在中共中央为吴玉章补办六十寿辰大会上伟人毛泽东有感而发的说:“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的啊!”。张子良就是这样的模范共产党员,张子良的一生,是一部厚重的革命纪实的书。张子良的一生,有“长篇连载”的感人故事。张子良的一生,就是一面镜子。张子良的一生是为党和国家,为广大群众一辈子做好事的人民公仆。张子良的一生,在告诉人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坚持人民至上才能守住民心,守住江山。
张子良从参加革命的那天起,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坚定信念走公仆之路。张子良在工作中,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腔浓浓的公仆情怀。张子良每时每刻都想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有一颗不忘的公仆之心。
张子良的名字,不会因时光岁月的渐渐远去而被淡忘,它早已刻在山里人的心间。张子良和林区开发建设先行者铸就的红松精神,也不会因岁月时光的跨越而黯然退色,它早已成为一代代林区儿女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红松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焦裕禄精神”同在。早已写进中国共产党百年岁月精神谱系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和党的宗旨,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
写到此处,对人民公仆张子良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我的心中生成一首小诗以表一种缅怀吧。巍巍箐山一幅画,永翠河水无琴弦。百姓怀念张子良,心底深情在呼唤。两袖清风来去谁,造福一方始清廉。延安精神进林区,薪火接力永相传。踏遍青山留根魂,浩气长存天地间。

1961年7月20日,国家主席刘少奇到带岭林业试验局视察。1964年7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到带岭林业试验局视察。见到张子良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和延安时期一样,都称赞的说“他把延安精神带到了林区”。
走进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路上,需要千千万万个张子良。这是伟大时代的需要,这是守住人民就是守住江山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振兴的需要,这是共产党人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需要,这是新的历史结点时期走向下一个百年的需要。
魂飞青山盼归来,红松高耸月如昔。此山此水此地情,把泪箐山化作雨。致敬!致敬!人民公仆张子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