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
文/王瑞竹(青岛)
搬家到热河路59号后的这段时间,我4至10岁,上小学。有好多的记忆很深刻。这时,我会听收音机广播了,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开始广播了》节目、《灰姑娘》广播剧。再长大一些后,也认真听过郭沫若的诗歌《长江大桥》。这时,我也开始有五月端午节的记忆了。
每当端午节早上醒来,我就会发现自己的中指根和手脖子就会被母亲带上端午必带的五锁线。五锁线是由五颜六色的绣花线并到一起的粗线,很好看,好奇特。为什么要在这一天带上,我一直不知道,也从未想过原因,只是觉得好玩,高兴。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据说,拴上五锁线的小孩儿可以避毒虫;扔到河里,会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孩子可以保安康。还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早晨起来,母亲还会把做好的小小香荷包挂到我的脖子上了。书上叫“佩香囊”。佩香囊这个习俗,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因为香囊里包有朱砂等香药,外包心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可做成不同的形状。据说,香囊在古代还作为一种保命吉祥的象征。香包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蕴涵了母子连心的深情挚意。香包可以说是我们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端午还有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吃粽子。父母亲在头一天就会准备好包粽子的糯米与粽叶,用清水把粽叶泡好。然后,会包上一大锅粽子,蒸煮粽子的大锅还得用沉重的大盆等压起来。我家的粽子,主要是糯米,有的也放上枣子、花生米。锅里同时还有鸡蛋。端午节粘糖吃粽子,吃有粽子味儿的鸡蛋。这记忆是非常深刻的。
端午节那天,大人们会早早出去採回艾条插在门、窗旁,用以僻邪驱瘴,避免毒虫,及恶劣环境的威胁。这习惯我们一直持续,我也是端午节一早就出去採回艾草来插到门窗旁。
另外,艾草可以点燃熏蚊虫,这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的。 那是在即墨我大姑家。蚊子多,傍晚饭后,大姑父就会在屋门外屋檐底下、用艾蒿的烟雾熏蚊子,完全有效。
端午节还有耍龙灯,即舞龙灯的活动。这是源自人们对龙的崇拜。在中国人心目中龙是祥瑞的灵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在古代每逢喜庆节日都会舞龙,后来这习俗一直延续,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动。现在,人们还会在端午以舞龙的形式来祈求平安和吉祥。
我小时候就喜欢追着看,这耍龙灯最有看头。尤其是在晚上,这龙灯金灿灿的,最逼真。龙的身子约有一米的直径,好像有二十米长吧,每隔两三米有一人举着一根木棍,木棍顶着一个圆筒状的架子,里面有灯,是龙的身子的一个部分。所有的架子外面包裹上红绸子,从龙头包至龙尾,外面画上黃色的龙身鳞片。龙身架子之间,要隔开一米多长的间隔,只有外包装的绸布龙身链接着,这样,耍起龙灯来可以灵活自如。龙身里面 ,加上龙头、龙尾巴,都有灯。除龙角、龙尾的灯饰外,两只龙眼睛也是两盏灯。整个长龙火火红红。整条龙至少有十人举起吧。这龙灯舞起来可逼真了,真真像……在龙头前,有一个人用棍棒举着举着亮晶晶的圆球,边前进,边忽而左右,忽而上下,一会儿走划8字形线路,一会儿又走划波浪形线路,一会儿又往回下穿过自己的龙身。龙头则追赶着圆球,龙身子便随龙头轨迹运动,活脱脱一条真龙!圆球和龙头的运动花样,不断变化,令人难忘。
端午节文化影响广泛,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举行庆贺端午节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已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2年5月23日于青岛

王瑞竹,男,1948年1月2日生,山东青岛市作协会员,退休教师,中共党员。出版图书多册,如《诗画崂山》。投稿诗歌,曾获2021“相约七夕”第三届文学大赛“永恒之恋诗歌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