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 美食当前,总能有所思,或馋性千娇,食前观察、吃中思想、品后体味。白杨杜记麻花是享誉宜阳及周边县域的地方名吃,作者不辞辛苦,驱车百余里,对手艺传承人进行了专访,对麻花制作的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究。倘你想吃正宗的杜记麻花,就来白杨吧?

我不是吃嘴的人,粗茶淡饭吃饱就好。可昨天吃了白杨麻花,它是我有生以来不能忘记的人间美味。香而不腻,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唇留齿香,回味无穷!
前几年曾去过山西绵山旅游,带回稷山麻花,没记住啥味。只记住了这样一个典故。
麻花还有个别名叫“寒具”,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逃难之时,饥饿难忍,遇到了介子推,向他表明自己的身份,想讨口饭吃。介子推家里十分贫寒,没有粮食,怎么救晋王呢?他急中生智,忍痛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让晋文公解除饥饿。后来,晋文公取得江山后,想起介子推的救命之恩,便让手下人去山里请介子推出山,想给他一官半职,让他享受荣华富贵。
介子推是个忠孝两全之人,他不愿出山做官,怕母亲受到委屈。为了孝敬母亲,他陪伴母亲大人隐居大山。有人献计于晋文公:“大火一烧,人就跑出来了”。于是晋文公命人用大火焚烧山峦,但终也不见有人出山。晋文公焦急万分,便派人去大山寻找,却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介子推母子俩的尸体。
晋文公十分悲痛,便迁怒于火,是火夺去了介子推的命。时值春天,他下令举国上下,介子推去世后的三天里,不准烧火做饭,挨饿三天,以纪念介子推。后来便有了寒食节,也就是清明节的前一天。
不让老百姓生火做饭,怎么能行呢?常言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高人出于民间,老百姓心灵手巧,用盐、碱、面,和成面团,醒置,搓成细条,拧成绳状,放到油锅里一炸,金黄焦脆,保质期长,可泡吃,可干吃,别说三天,哪怕十天也饿不死人。这便是山西一带人叫它“寒具”的缘由了。这种食品后来就演变成了麻花。

为了探寻白杨麻花的神奇之处,我专程驱车从洛阳市区来到了白杨麻花的诞生地---宜阳县白杨镇。在杜家祖传麻花店,由于主人一家三口手头的活实在太忙,女店主接通了自家的婶子、同是杜家麻花传承人的魏蓉君老人。她是一名退休教师,现常年居住在洛阳市内。
据七十多岁的魏蓉君老师口述:白杨麻花起源于清朝,杜家麻花最为正宗,祖传五代。第一代:杜须娃,第二代:杜彦,第三代:杜建堂、杜文杰,第四代:杜五印,第五代:杜义博。第一代传人杜须娃是从山西洪洞迁徙至白杨镇的。这样说来,白杨麻花和前边提到的山西稷山麻花还有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呢?
杜须娃在清朝时期,挑着担子走乡串村卖麻花养家糊口。这也反映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无论何时,无论哪朝哪代,民以食为天是根本!
魏老师介绍说,过去做麻花的面粉都是石磨磨制的,用的是前三遍上等的精面,又细又白。制作时,加入盐、鸡蛋、黑芝麻,在水里加入曲做的酵子,然后和面而成。面里不放任何添加剂,纯天然。麻花全由手工盘成,做工精细,程序繁多,这也是它好吃的一个主要原因。
杜家麻花和面所用之水非常讲究,用男主人杜五印的话说:和面全凭耍(用)水,一年四季,季节不同,所用水的温度也不同。春秋两季水温30至40度,夏季用常温水,冬季80至90度。杜家麻还很讲究火候,火大不酥,火小不脆,想酥脆,掌握火候是关键。杜家麻花,好看好吃,充饥开胃,好消化,老少皆宜。老一辈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白杨杜家麻花是出了名的好吃!
魏老师举了一例子。有一年,二月二白杨镇古刹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镇上来了几车外地的麻花,可压根没几个人问。杜家麻花店却门庭若市,人头攒动,挤夯不动。人们都争先恐后,伸着胳膊买麻花,准备捎回家里让老人和孩子当零吃。杜家麻花,无论胃口好与坏,吃不伤人。

魏老师在电话里说,她一个朋友的姐姐去了广东,想吃白杨麻花,托家里人买了20根,刚好杜家麻花快卖完了,凑不够20根,家人只好去别家添了两根,毕竟寄一回也不容易。谁知广东那边收到后打过来电话说:有两根不是杜家麻花。还说:杜家麻花从头到尾都是酥的。
白杨麻花在白杨一带是娶媳妇,嫁闺女的标配礼品。民间流传有“新女婿望夏,高挂犁耙”的说法,意思是五月端午,结过婚的新女婿再忙也要放下手头的活去女方家孝敬感谢岳父岳母养女之恩,这叫望夏。除了其它的营养品,麻花是必不可少的。在白杨农村,有人家添小孩,问添个啥?添个女孩便说是添了个“麻糖篮”,意思是说做父母将来能吃上闺女家的麻花了。
当地人家结婚前订吉日,也少不了拿麻花。女方有多少家亲戚,男方便要准备多少箱麻花。这也是让亲戚家知道闺女要结婚出嫁了。这麻花形似绳状,或许寓意: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成了一家人,拧成一股绳,日子长长久久,家庭和和美美!这麻花可能是对新婚者最美好的祝福吧?
听着魏阿姨的口述,我忍不住直流口水。店主递给我和两位同行者每人一根麻花,让我们品尝。我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一边啧啧称赞。我对女店主说:“到时候俺孩子结婚,也来你家订麻花了,咱加个微信吧?”
我亲眼目睹了他们搓麻花的过程。第四代传人杜五印和儿子杜义博,面对面坐在案板前,两只手一搓,一按,一捻。他们头和身子随着手动,一点,一仰,一甩。他们神情自若,娴熟老练,像在弹一曲麻花传承之歌,美妙之极!

杜五印之妻梅在炸麻花。两根长筷子不停的一拨,一动,麻花在油锅里伸了个懒腰,长长的浮在油面上,溅起许多油泡花,任油花拥抱。香气弥漫开来,浸润着鼻腔,醉了心房。做麻花能做到如此极致,传承一百多年,我向他们高高地竖起大拇指。此刻,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不简单!
我很崇拜老板娘,也很好奇。她打开库房,有两堆做好的馓子,像花一样摞起来,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又像一把把小扇子,在展示着面食的前世今生。馓子的谐音是扇子,扇子象征着友谊。友情、亲情,莫非真有这寓意?
当地农村结婚行礼,男方要拿馓子,平常人家68把,88把,殷实人家128把,168把,180把,反正都带8字。8谐音“发”,便是发财致富吧?在麻花店停留的一小时里,买麻花的人络绎不绝。问起买麻花的用途,有走亲戚用的,有娶媳妇用的,有送闺蜜的,有送发小的,有送同学的……

白杨麻花是一种用语言无法解释的乡愁!第四代传人杜五印说:白杨麻花远销到东南亚的新加坡。一箱麻花60元,运费却高达200多元。杜家麻花还销往国内的湖北,湖南,北京,上海等地。
望一眼白杨树街,街道宽阔,各种小吃和饮品店,还有其它商铺门店,一街两行。有好几家卖麻花的,形成产业链,美食一条街。加上熙熙攘攘的人流,这里构成了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白杨杜五印鸡蛋麻花是宜阳的一张美食名片,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白杨麻花将会走向全国更多的地方,走向千家户,成为旅游产品,成为休闲食品,成为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

作者简介:韩草知,女,70后,原籍宜阳县高村镇,现居于洛阳涧西区,文学爱好者,有多个作品发表于网络媒体并获奖。相信: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不简单!

主播简介:玉华,本名郝玉华,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学英语高级教师,爱好广泛,尤喜播音、唱歌、旅游等,用声音传递人间的真善美,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好河山。

(责任编辑:刘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