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敬信,笔名仙人掌,甘肃榆中人。喜欢读书写作,参加公益活动。作品散见于《哈密开发报》、《星空》、《甘肃陇源文学》、中国青年网等,多次在各级各类征文中获奖,多次在《榆中教育》发表各类教学随笔和文学作品。
杀年猪
文|宿敬信
杀年猪,是甘肃农村的习俗。每到寒冬腊月,奔波在五湖四海的打工人陆续返回自己的家乡。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多少游子的愿望。冬至一过,乡亲们就会杀年猪,摊血面煎饼、吃心肝肺、洗大肠小肠猪尿泡,提前品味喜庆的年味。因为杀年猪对乡下人来说,是一件可与娶媳嫁女能相提并论的大事。 自古就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杀年猪的风俗古而有之,冬至节一过,农村就开始陆陆续续有人家杀年猪了,邀亲请邻,呼朋唤友,热闹一番,分享他的劳动果实,过年的序幕也随之拉开了。在我的记忆里,杀年猪的风俗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被上演的淋漓尽致,那时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民的积极性不断被释放出来,农村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每当年前,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同时还要比看谁家杀得年猪大,杀得越大的说明他家人越勤劳,家里也就越富裕。后来,农村渐渐成为空心村,杀年猪的风俗几乎快要绝迹。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渐至尾声,乡村振兴闪亮登场,一大批外出务工的农民返乡创业,农村的生机又开始凸显,因而杀年猪的风俗得以传承。 每到杀猪的时候,乡亲们便在九叔家屋后的空地里,支起的一口用废弃油桶改造的大“灶锅”。黎明前的黑夜里,寒风肆虐着脸庞,耳朵冻得直痒痒。杀猪前的准备就是捡柴火、提水、往大锅里倒上十几桶自来水。一番忙碌之后,灶孔里炉火熊熊,灶锅里热气腾腾,旁边站着几个虎彪大汉,拿绳子,拿面盆子,拿着尖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随着主人家一声令下,拿绳子的几个人冲到猪圈周围,铁钩子勾住猪嘴巴,铁钩使劲往前拉,猪就会使劲往后窜,后面一个人牢牢提起猪尾巴。在“嗯!”“嗯!”“嗯!”……声中,一头两百多斤重的膘肥体壮,身长超过一米的黑猪被掀倒在地上,大家手脚并用,将黑猪死死摁倒在地上。猪的四个蹄子悬空了,人们紧紧撕住猪的腋窝,扳着猪的蹄子。此刻的大黑猪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发出最后的咆哮。 在众人的配合下,前面拉,后面扯……这时,手拿尖刀的汉子,俗称“杀猪匠”,别看杀猪匠身板薄,对杀猪行当早已轻车熟路,人称村里的“宰把手”。只见他提着一尺多长的尖刀,对着嚎叫惨烈的黑猪细端祥几秒,嘴巴动了几动,说时迟,那时快,那把尖刃“噗”的一声捅进猪脖下靠心脏部位,扭了两下,然后再顺势拉出尖刀。霎时,一股猪血如喷泉般喷出,溅了杀猪匠一手,这就是俗话说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这时,拿盆子的汉子赶紧将盆子放在地上接猪血,猪血“哗哗”地流进盆子里,盆子里翻动着红色的泡沫,瞬间接了满满一大盆猪血。接血的人用特制的擀面杖不停地搅动着,防止血凝固。这时,家里的妇女便接过男人手中的盘子,满意的看了看盆里还冒着热气的猪血,便径直向家里走去,准备摊面煎饼,这也是杀猪饭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猪血流尽后,黑猪声嘶力竭的“嗯”了几声,就不动了,瘫软作一堆。用车子拉到杀猪的地方,架在灶锅边事先准备好的铁架上,在热气腾腾中开始烫猪、刮毛,烫猪要用开水烫,不然不易刮毛,这就是所谓的“死猪不怕开水烫”。烫猪的目的是为了刮毛,只见特制的刮刀在汉子手中上下翻飞。主人家说,之所以将猪架在灶锅上刮毛,有几个好处,一是节约用水,水可以反复利用;二是地上干燥,便于刮毛的人来回转动,鞋子和裤子不被打湿;三是刮毛水是上好的农家肥,浇在果木树下,来年结的果子格外脆甜。 倾刻间,猪毛褪尽,黑猪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变身为大白猪。于是,众人退居二线,由杀猪匠唱主角,“开膛破肚”。杀猪匠将锋利的尖刀在猪肚子上一划,裂出一条缝,三指厚的膘呈现在大家的眼前。这时,杀猪匠举起屠刀,对着裂缝,几刀砍下去,裂缝变大。遇到骨头时,杀猪匠又拿起一把快刀,对着骨头,屠刀在快刀上敲击几下,骨头裂开,猪肚子内的宝贝暴露无遗。随后,杀猪匠将猪肚子的肝、肺、大肠、小肠等内脏掏出来,放进一个大盆子里,由主人家安排人进行翻肠子,最后在清洗。心肝肺和猪尿泡是好东西,村里的老人经常说缺什么吃什么,吃什么就会补什么,这些下水杀猪的当天晚上就能吃掉。 宰杀只是杀年猪的一部分,吃肉才是正题,主要是图个喜庆。摊血面是大家最擅长的美食,瘦肉,蒜苗,辣椒都是最美的搭配。那天下午杀完年猪,我家院子里支起一口大锅,第一锅煮要排骨和一块五花肉,还有一块腿肉,随后熬点冰糖汁子,色泽红润,容易入味。第二锅就是心肝肺和尿泡了,香喷喷的肉煮熟了,晚饭可以美美的吃上一顿,感受一下年猪的味道。晚上便会宴请帮忙杀猪的邻居们,醉翁之意不在肉,而在那粮食的精华里,在那主人喜笑颜开的笑容里,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里。亲亲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为的就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幸福生活。一桌丰盛的杀猪饭准备好了,吃肉变成了幌子,喝酒谈笑才会成为晚宴的主场。吃完饭后,陪乡邻小酌几杯,送走朋友后,嘱咐大家有空常来。朋友们又去别人家吃肉喝酒,看来,乡村的年味气氛越来越浓了。 接近年关,家家户户都会做糟肉,那是一种灵魂,老兰州人的情怀。这道菜可是典型的年菜,但凡在兰州生活的老兰州。春节走亲访友,几乎家家餐桌上都会有这道硬菜。无论搭配花卷,米饭,还是兰州臊子面,都令人欲罢不能。春节越来越近,远离家乡的兰州游子们,看到这道“兰州糟肉”,有没有勾起你思乡的情绪?那么,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亲手做一道“兰州糟肉”,就会发现,你与兰州并不遥远。 日月轮回,星辰辗转。每当我在街角看见肉 店的猪肉,家乡父老乡亲杀年猪的情形又浮现在脑际,思乡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