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亭联话
胡盛忠
“鄂南是我国古茶区之一,悠久的茶叶历史孕育着丰富而又灿烂的茶文化。”(摘自《鄂南茶文化》)其中茶亭茶联文化又是其中的一枝奇葩。鄂南因山多溪流也多,人们为了便利通行就在溪流上架桥,象咸宁县(今咸安区,下同)因桥多而被誉为“千桥之乡”。古人出行主要是徒步行走很辛苦,为了缓解行人途中的困乏,便在桥上或山岭间的大道旁修建茶亭,每年农历六月初一,也有五月初五从端午节开始,到八月中秋节停止,免费为行人供茶三到四个月。
茶亭是南来北往行人歇息的驿站,人们走一段路后坐下来喝喝茶解解乏,倍感轻松,茶亭中的楹联亦是根据这种行人心态而作笔,读后给人一种舒适感。正如通城县分水岭茶亭一联所言:
分道扬镳姑驻马;
水光山色最宜人。
在古咸宁县城南门外通往通山、崇阳、通城的大道出城约一公里处,有座"十好桥"茶亭,亭柱上有副楹联:
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歇息一下,分清南北;
条条是道,谁宾谁主,饮茶两碗,各自东西。
该联与通城分水岭茶亭联都是劝人休息一下,坐下来喝喝茶再从容赶路。
古人没有电报、电话,更没有手机,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各自的所见所闻互相转告。茶亭居于大道途中,来往行人坐下喝茶,交谈一下自己的见闻,互通外界的消息,的确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在咸宁县高桥山垴万山岭主道的"万益亭”中有一副亭联:
茶留过客新闻广;
亭坐闲人逸趣多。
这副茶联不仅对仗工稳,而且生动描述了茶亭中来往行人互相交流“新闻广”的特点,还赞扬了人们分享"逸趣多”的愉悦。
在众多的鄂南茶亭茶联中,有一副用得较普遍的茶联是:
来不迎,去不送,礼仪不拘方便地;
烟自奉,茶自斟,悠然自得大罗天。
茶亭每天接待的都是匆忙赶路的南来北往、南腔北调的行人,大家坐下喝两碗茶,交谈片刻又怱忙各奔东西。在这里可以谈天说地,逗笑取乐,不拘礼节,去来自由,确是一片悠然自得的“大罗天”。
笔者还在《咸宁茶文化》一书中读到湖北新州县的两副茶联和英山县陶家茶亭的一副楹联,一并摘录于后,以供分享。
新州县孔埠茶亭联:
饮水思源,何曾望报;
吃菇念树,岂可忘恩。
新州县龙王墩茶亭,西有八里湖,东有八里畈,晚清秀才夏伯渠撰有一联:
来为利,去为名,百年岁月无多,到此且留片刻;
西有湖,东有畈,八里程途尚远,劝君更尽一杯。
英山县陶家坊有一茶亭,亭内有清末名儒李仕林撰的茶联一副:
三楚远来肩且歇;
六安前去味先尝。
作者简介:
胡盛忠,男,自号石硼,1945年生于咸宁县马桥潜山村下屋胡,1956年随父母迁居温泉白茶村石硼巷。初中文化, 中共党员,助理政工师职称。曾任温泉镇企业办统计、副主任,企业单位支部书记,咸宁市(县级)民协理事、温泉民俗学会秘书长、咸宁市诗联学会第四届副会长兼办公室主任。现为咸安区、咸宁市、湖北省诗词学会、湖北省楹联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咸宁市“乡土作家(诗人)”。2014年被咸安区委组织部、区老干局授予“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15年获得第二届“鹰台杯”诗词大赛优秀奖,2020年获得“抗疫金色大脑杯”全国诗词大赛优秀奖,同年被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评为“2016-2020年度湖北省诗词先进工作者”。著有诗集《鄂南英烈颂》,编有《中共党史知识问答》《温泉风土故事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