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迟涛(太湖学院)

清明,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相传其俗起于西周时期,在周公作时训时,定二十四节气制。宋末元初时期吴澄在其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天气清和明朗,草木开始萌茂,自此便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的说法。
清明,不但是我们的节气,更是一种节日,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万物已然复苏,大地再造生辉,我们便油然而生了对故去之人的思念。便产生了清明祭扫的习俗,缅怀那些为美好生活而失去的英雄与先贤,在清明节这天别具风味的习俗还有那些?清明时节,与三两好友结伴踏青折柳,还真是别具春的味道,早上他踏完青来去市场,随便带些凉糕,高梁果(草莓),品尝清明节中春的韵味,校园的孩子可以一块拔河,踢蹴鞠(中国古代足球的雏形),放风筝,荡秋千(荡千秋)等文化活动,真所谓偷得浮生半日闲。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时节可谓春意盎然一片生机,碧绿萦绕着四周,梨花在风中飞舞,游子们还记得儿时清明的春天吗?那个时候我们又是和谁度过的清明呢?曾经的伙伴,踏青放纸鸢,而现在的你们又在何方,少年何时,缅怀先烈,青年何时,现在的你还在做什么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遇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千古绝唱,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被印刻在我们脑海之中了,而雨有事清明不可或缺的部分,古来有之,清明的雨,是柔情的雨,终有千般柔情,也冲刷不尽那一丝悲凉,那是活着的人们对失去的亲人感情的寄托,清明的雨,是离愁的雨,是春天那即逝的雨,它告诫人们故去的人已去,活着的人更要珍惜眼前的生活,这不也是人们现实生活的一种写照吗?

清明是一种文化的灵魂,清明前一天便是寒食节,古文有证,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节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为了纪念帮助他登基被火烧死的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清明节中的踏青也是文化的体现,“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处几清明。”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流连忘返,梨树花开,柳絮飞舞踏着草丛一路走来,感受那踏过的几处清明,踏青习俗的出现也伴随着另一个习俗的出现踢蹴鞠,蹴鞠是我们中国古代足球的雏形,拥有深厚的文化传承,“寒食塌青蹴鞠”,为清明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
中国这个拥有着5000年文化底蕴的国度,清明节便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可为半部国史,“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那些在历史遗迹中出现过的英雄先贤,清明节来了,你们还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