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依燃
几个人约好要去大通河看风景. 大通河旅游风景区,距县城23公里,位于通河县东北部浅山区。那里三面环山,树木茂盛,山势峻险,还有一条从大山流出的河叫大通河。悠悠绿水与青山交融,山水相依,如诗如画。
正是盛夏时节,沿着平整回环的山路,我们的车走的很慢,大家都目不转睛的看着车窗外, 山路两旁的树绿得透亮,一棵棵高大的老树,挺拔的身躯迎着山里清凉的风,神采奕奕。
晨风带着山里的清新的甜味从敞开的车窗吹进来,整个人都好像明净起来。目不转睛的看着前方的路,思绪却随风飘到很远。
相传大通河是一条通天河,从东海龙宫直通天庭,东海的龙子们和天庭的天兵天将,经常在这条河上穿梭往来。每当龙子们去天庭,就会伴着劈雷闪电,狂风大雨,大通河两岸的人们深受其苦。人们虔诚地祈求,能按着农时行风降雨,希望龙王保佑一方百姓平安,丰衣足食。终于东海龙王知道龙子们去天庭给河两岸的百姓带来了不少麻烦,便对龙子们下令,不准惊扰百姓。从此大通河一带风调雨顺,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一百多年前的八月,时值盛夏,一驾官车行进在古驿道上,张熙知县,带着开创大通县的使命来到了崇古尔库驿站(今通河三站西三公里处),就在那里, 在大通河见证下,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9月1日,通河县正式建治立县,始称大通县。
从此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拓荒者的足迹。
大通河静静地闪耀在时间的长河里,伴着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一代又一代人。
1937年,侵华日军打破了大通河的宁静。侵略者在大通河上建造了面积550亩的水库,重山峻岭,树木丰茂,成为水库的天然屏障。
八年间,依山傍水的通河和许多中国大地上的其他地区一样,饱受屈辱和苦难。
从许多年前得知大通河水库的来由,我就不喜欢“大通河水库”这个名字,也很少去那里,仿佛刻意回避着什么。
随着时代的发展,祖国富强,人民生活富裕,通河小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通河正按照陶渊明《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的景致和意境进行建设,大通河更名为桃花源风景区,它力求突出“一池山水画,两岸田园诗”的特色,正在建设中的景区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一路上一直想象着桃花源风景区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奇,不多时穿行于青山绿岭间的车子享受般停了下来,我们下了车。
正在建设中的桃花源风景区隐在丛林山坳里,这个世外桃源好像被刻意藏了起来,只为等待揭开景区神秘面纱的那一刻的震撼。
只有眼前大通河那一大片绿汪汪的碧水优雅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都睁大双眼目不转睛的看着,在群山的怀抱中这一汪柔情,绿得纯粹,亮得淡雅,美得心醉……我不由得想起晓峰的诗《一湖碧水》:
山闲白云绕
一泓碧水蓝
廊桥接春浪
渡头隐野炊
鸡犬相闻处
清水过庄田
依依村舍里
世外一桃源
大家好像忘了去登山观景,去感受天井飞瀑奔流而下,一泻千里的惊心动魄;去亲历叠水洞碎玉迸溅,响声震天的的美景。忘记了去看东岩洞、西佛掌石,去登高南望,赏涛涛松花江万亩粮田。此刻大通河宛如一块晶莹的碧玉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在天地之间历经日月精华的洗礼,被琢磨成无价之宝。
车的发动机声早已经消失了,人们不愿挪动自己的脚步,索性坐在水边,天为幕,地为席,静静的沉醉于眼前的这片纯净的世界,无关名利与世俗,不想刻意地去寻华美的词句来描摹,大通河,你的美丽,你的深邃,没有什么语言可以诠释。就让我们这些世间的俗人们在青山环绕的碧水边,敞开心扉去感受着那一股股流进心里的宁静,去追寻心灵的归处吧……
车行向东,下一站是二龙潭。二龙潭位于通河镇东20公里处,是松花江沿岸最大的内陆水面,水域面积近4万亩,平均深2米,由妖精泡和哈什哈泡组成,二泡相对故此得名。
下车的时候阳光正好,闪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烟波浩渺的水面,波光粼粼的二龙潭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这里是通河县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盛产鲤鱼、鲢鱼等鱼类,年产商品鱼50多万斤,周边湿地近5000亩,芦苇丛中栖息着野鸭、丹顶鹤等20多种珍禽水鸟。
二龙潭最初的名字叫妖精泡, 传说在很久以前,泡子边有一个名叫连河的屯子,有一天,一个人找到了一户人家租了餐具。奇怪的是来人带着餐具,出门就不见了。
两天之后,屯子的人就听见有喇叭声传来。人们顺着声音向找,来到了泡子边,看见泡子边雾气茫茫,人影穿梭,接着就什么都不见了。到了第三天,喇叭声更响了,热闹非常,人们议论纷纷,都说泡子里有妖精。第四天,租餐具的那个人送回了餐具,主人问他谁办喜事,那人说是他们头儿黑鲨星和嘎啦小姐成亲,说完就往外走。主人赶紧跟着他出门,只见这人出门就朝泡子方向走,到了泡子边就不见了。妖精泡由此得了名。
蒙上一层神话面纱的二龙潭让人心驰神往。 到了“文革”期间,人们把妖精泡称为“跃进泡”。“跃进”与“妖精”谐音,到了如今这里称二龙潭。二龙潭因时代变迁而来。
二龙潭已经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度假区。建有中心服务区、水上游览区、湿地观光区、生态渔业休闲景观区、田园风光区5个功能区。接待中心旁边的欧洲风情的小别墅更是吸引了游人们的目光,绿树成荫,野草野花相簇相生,一树一草一花一番情,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中人们感受到得是纯净的幸福。“穿芦苇荡、品特色鱼、观湿地鸟”,是二龙潭生态旅游的一大特色,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和旅游团在此留恋忘返。
向导告诉我们,二龙潭最吸引游人的是夏日清晨的雾,今早就有一次难得的晨雾。正在惋惜间,一位早行的旅者拿出了自己录下的晨雾画面。
天刚刚亮,二龙潭上浓雾遮天,远望去偌大的二龙潭消失在奶白色的雾气里,远处的群山只有模糊的轮廓,淡淡的山影,映着近处的能看得见的几棵小树,小树的影子隐隐约约的倒映在近处的一小片水中。眼前分明是一幅淡雅无比的名家山水画。这个有雾的早晨静极了,没有风,没有强烈的阳光,偶尔几声轻柔的鸟鸣传来还是怯怯的,仿佛谁都不愿意打扰这个缥缈的仙境。渐渐的雾气淡了些,散了些,近处的风景清晰了很多,远山朦朦胧胧的现出了身影,慢慢的慢慢的,清楚起来。十几分钟后,晨雾忽然消失了,二龙潭如出浴的美人般现出了美丽的面容。
意犹未尽间想起了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语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通河小城因二龙潭更传美名。
一行人坐上了小船,荡舟湖中,沐浴在夏日灿烂的阳光下,饱览着四周丰美的水草,姹紫嫣红的野花,沉浸在婉转清脆的鸟鸣声里。天蔚蓝,水盈盈,鱼跃水清,犹如到了江南水乡,良辰美景乐事,此生足矣。
带着不舍上了车去向下一站——太平山。太平山旅游区位于通河县祥顺镇。
通河在抗战时期是伪三江省的边界,是上下松花江的联络交通要道。 哈罗公路,是松花江北岸哈尔滨和佳木斯之间联络的唯一公路,太平山军事要塞遗址就在哈佳之间,战略地位极佳。
车行缓慢,不多时发现前面离开公路不到一百米,看到如同两只头南尾北的下山猛虎的一座山,山的周围,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再细看时,是一个倒梯形的战壕。下了车,绕着战壕漫步,发现这条战壕环抱着太平山,半山腰枯树暴露下山洞和掩体等军事设施均与战壕相通。 同行人记下了向导的介绍,战壕宽达10米,平均深度为3米左右,下宽约6米。全长达8公里。
上山的路十分笔直,穿过山门,豁然开朗处是一块半山处的平地,操场边上有一座平房,房前的牌匾表明这里叫太平山庄,正对着山道的山顶处立着一尊去年塑成的太平大佛。距离峰顶太平大佛20米左右,侵华日军的靖国神社遗址还能看出当年的模样:一个类似中国凉亭的建筑,平坦的成四方形水泥地面,水泥的墙壁,神社中间是土底儿。当地人在此立着一块简易的牌子:日本军国主义神社遗址。
最令人惊异的是要塞中的山洞。距离操场右侧不足50米的地方有一处山洞,洞内分主洞和副洞,不仅可在洞内直立行走,还可同时容纳三人并排进出。操场左侧不远处有一处被太平山庄当仓库的山洞。我们沿着松木搭成的几字形掩体进入洞穴,洞穴高约1.7米,前行约40米是一处面积约百米的宽阔地。这里不是风景区,而是一个应该让人们铭记历史的地方。
1942年,侵华日军把通河太平山作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和据点,在山上修建了大量的战壕、防空洞和山洞掩体,山洞里存有武器弹药和粮食。据说当时,日军抓了近3000人的无辜百姓做劳工,仅开凿近300米的山洞掩体就花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死伤几十人。现在那里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日军遗留的战壕、防空洞,还有几百米长相互贯通的山洞掩体。
通河县现有保存和修建革命景点41处,其中抗联密营遗址26个,修建革命烈士陵园3处、革命烈士纪念碑10座,日本侵略军修建的飞机场、小库、军事要塞遗址5处。当时,日军把通河作为进攻前苏联的战略后方,长期驻军600多人,又从日本国内分五批向通河移民1283户、4303人。
提起通河,文史学者习惯把这里称做革命老区,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等曾在这里的山区抗击过日本侵略者。
2013年,由省委宣传部和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策划出品的大型电视连续剧《东北抗日联军》就在通河县祥顺镇抗日历史遗迹的太平山拍摄。由我省著名导演李文岐执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共30集,全景式地展示了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抗战史实。
夏日的太阳渐渐滑向西方的天空,车子行驶在归途,眼前的太平山在渐渐模糊起来,在那个痛苦的年代太平山上怎么会太平?这里留下的难道只是神社,哨所,战壕,洞穴,操场,掩体,营房这些建筑遗迹吗?不,这里还留下了那么多为了祖国献出一切的英雄们的足迹,山间的密营,艰苦的游击,决然的起义,一个人倒下,千百个人站起来。忘记就等于背叛!让年轻的一代在历史渐远的和平年代,仍能铭记当年中国人遭受的战争侵略,就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
太平山渐渐远去不见,通河小城正紧紧拥着我们这车,还有车上的人。
闭上双眼,心仿佛也在这一刻平静了下来,只是瞬间仿佛穿越了千年……
这片土地传承于我们的何止是山水的秀丽,它的厚重与期待,已不知不觉间进驻于我们的心,我们的魂。又有什么力量能阻挡炎黄子孙的生生不息的民族魂?
天高地迥,宇宙无穷,脚下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啊,我们要为你千百次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