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艺术特点
文/梅坼晓风整理
《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在艺术上有其突出的特点。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所表现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都直接来源于现实,而其艺术表现则是自由驰骋想象,完全摆脱现实生活的固有逻辑而进入了奇幻神奇的想象境界。《离骚》前半部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际基本上是写实的,但在铺叙夸饰自己美好品质时,其比兴手法的运用亦具神异想象的色彩,后半部分对未来的道路的探索则更是将火一样的激情,通过上天入地的奇幻想象,淋漓尽致地倾泻出来。他追求理想时上下求索,朝发苍悟,夕至悬圃、令羲和驾车,望舒前驱,飞连后合,鸾皇雷师,凤鸟随以左右…当其追求失败,理想幻灭。将远逝以自疏时,仍对祖国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并凭借想象展现出非人间所有的境界,充分表达自己不忍离去的复杂心情。强烈的抒情与奇幻的想象的结合,更深沉更充分的展示了他的心路历程,他那深厚的故国情怀和追求理想的激情,在壮美奇幻的描写中显得更为真挚而执着,美丽而动人。
二、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深厚的深挚浓烈的感情,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他一心报国,却不断被谗毁、被流放,而他始终不放弃理想和追求。屡遭打击,但九死不悔不变初衷,最终理想破灭。他以身殉国。《离骚》塑造了这样一位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颇具象征意义,很好的体现这首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比兴手法的拓展。
屈原继承并极大地拓展了《诗经》所开创的比兴手法,这不仅表现在他运用了比《诗经》更为丰富的喻象,也不仅表现在他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更在于他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使之熔铸成浑溶的艺术境界,具有象征的意义。如其:余即滋兰九畹兮,哀众芳之芜秽一段,把培植香草和栽培人才完全融为一体,而香草的"萎绝" "芜秽",也就是培养人才的被摧毁和变质。《离骚》所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儿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
四、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
《离骚》全诗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乍看上去,他从历史到现实,从人间到仙界,从自然到社会,开阖抑扬,变化多端,但其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乃是全篇毛篇布局的中心。诗歌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写实,后一部分虚写,一虚一实,回还往复,使诗作跌宕起伏,艺术境界层进层新。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既采用了民歌的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形成了一种长短不拘,韵语散句相间的新的表现形式。同时又开创了长篇巨制。《离骚》中的铺排描写后半部分的主客问答。这种形式、体制特点对汉赋颇有影响,《离骚》的语言丰富多彩,鱼虫鸟兽纷至沓来,双声、叠韵比比皆是,不仅丰富了诗歌境界,而且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诗中又大量吸收方言,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