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钩沉

(二十)
民国18年(1929年)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头。
这一年发生了蒋桂战争、蒋粤桂战争、蒋冯阎大战等一系列的国内战争。一会儿是冯玉祥联合阎锡山并带上韩复渠和石友三打蒋介石,一会儿是韩、石倒戈帮蒋打冯、阎。一会儿是原本是冯阎盟军的张学良突然宣布拥蒋了,一会儿又是老冯老阎自己个儿互相掐起来了。
反正是风云变幻、时局动荡,头顶上都是云,但不知道那块云朵有雨。

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年初国民政府的一次裁编整合军队的会议引起的。蒋介石想通过这次会议达到削弱地方军阀势力同时壮大中央军实力的目的。
这些地方军阀都是千年的狐精,老蒋那点花花肠子一眼便能看穿,于是战云密布、狼烟四起,终日打得不可开交。
这一年除了炮火硝烟,还有一些大事。如,从该年开始,除夕改称春节;年初梁启超去世;年中,国父孙文的梓宫奉安南京中山陵;中央苏区成立;澎湃就义;邓小平张云逸发动百色起义和红四军召开古田会议等等。

当然,除了血腥的厮杀,也有些许玫瑰色彩的芬芳和浪漫。
1929年,出生在湖南凤凰的中国文学近代史旷见的奇才沈从文在上海松江公学(上海暨南大学的前身)任讲师,主讲《新文学研究》、《中国小说史》等主打课目。
一日,他被一篇学生的作文深深吸引住了,那篇文章字体娟秀,文字清新,有理有据,娓娓道来,让沈老师不禁击案称绝。
后来他一过细了解更是不得了,这位叫张兆和的苏州女子不但是当年公学考试所有科目的总分第一名,而且出身大家闺秀。不但人长得漂亮,楚楚动人,而且气质高贵,温文尔雅。
堪称性情中人典范的沈从文一下子就堕入了情网。
一天,刚刚下课的张兆和接到了一封信,打开一看吓了一跳,信的开头就是一句“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爱上了你!”信末尾的落款是“沈从文”。
张兆和理所当然地拒绝了这份鲁莽而近乎荒唐的求爱。她出身名门,祖父和父亲是徽商中家资巨万的大户,曾祖父张树声是晚清十大重臣之一,是当过两江总督的朝廷一品大员。
她家四姐妹,元和、允和、兆和、充和,个个儿才貌双全,淑德贤良,美若天仙。她们的名气之大江南一带无人不知,人说,无论娶了张家的那一位姝丽都堪称天大的艳福。

尤其是三妹张兆和,收到的情书都装了几麻袋,连小妹充和都说,三姐这几年就是什么都不干,天天给人家回情书也回不完这么多。
追求兆和的人几乎没有等闲之辈,算起来,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条件实在是不敢恭维。兆和的姐妹给追求她的人划分了等级,有“白马王子”、“天鹅”、“青蛙”和“癞蛤蟆”等种类,沈老师被她们排在“癞蛤蟆”级,而且排在第十三位。
但是情痴沈从文不管,他继续以几乎每天一封的频率给他的心上人写情书。
收到了近千封情书的张兆和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就去找她的老师、也是沈从文的恩师的胡适先生。
胡适先生也没有办法,他对这桩“一头热”的婚姻公案不置可否,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只是说,“沈老师他是顽固地爱着你”。张兆和立刻表态:“我却是顽固地不接受他的爱!”

后来,又去了武汉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的沈从文打了一个迂回进攻,找到与张兆和关系最好的二姐张允和。
还是在张允和的帮助之下沈老师才遂了心愿抱得美人归。
说起沈从文,不得不提到他的两位恩师。一个是郁达夫,一个是胡适。
1922年沈从文初到北平“北漂”的时候,刚刚20岁,身无分文,举目无亲,加之仅凭小学毕业的文凭无法考取北平的众多公立学校,生活那叫一个“窘迫”。

为了在“长安米贵”的北平能活下去,沈从文只得卖文。但是他没有名气,文风也不合当时还盛行文言文的文坛的胃口,他的呕心沥血写作的文章几乎全被退稿。没有办法,他只得给大文豪郁达夫写信求援。
当郁达夫推开那间低矮破旧的小屋木门的时候,几乎惊呆了。在一张简陋木桌上,骨瘦如柴、满身冻疮的青年正在伏案写作。零下一二十度的严寒中,这个贫困潦倒的青年只穿着几件单衣。
郁达夫看过青年的文章,他觉得文章朴实清新,充满了灵气。他觉得这个年轻人应该是个被埋没的人才,一股怜悯惜才之心油然而生。
他当即解下自己的羊毛围巾给青年围在脖子上,又带着青年到附近的饭馆饱饱地吃了一顿,然后把剩下的钱和身上所带的钱都给了青年。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