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作者:邓育秦
原载:老家万荣
作者简介:邓育秦,1950年1月1日生,山西省万荣县皇甫乡东埝底村人。闫景中学68届毕业生,农村信用社退休职工。曾在教育和广电部门就职。热爱生活,爱好文学。近年来有诗歌、散文、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的文章刊发于《故乡万荣》、《中山文苑》等新媒体网刊。

今天,袁隆平院士离开我一周年了。
袁隆平院士以“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为毕生追求,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院士生活的年代,人民忍饥挨饿,他曾亲眼看见骨瘦如柴的人饿死在街边路旁,他暗暗立誓,一定让中国人民过上能吃饱饭的生活。
他的一生有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实现这两个梦想,他毕生把生命浸润在稻田,把梦想扎根于泥土,不断攀登粮食科技高峰,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是1975年11月,袁隆平(右三)和同事李必湖(右一)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先后组成科研协作组,开展群众科学实验,成功地育成了杂交水稻。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 摄
九十一年的岁月,漫长得让人觉得他的身份是属于上个世纪的幻影,这其中经历的艰难困苦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当他真正到了弥留之际,我们才幡然醒悟,自己早已习惯了他的存在。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他种着中国的农田,心里却装着全世界的温饱,他的身影在试验田上,默默地守护着这个国家。他是真正的共和国巨匠,他的功勋与成就正如广大农田中的一颗颗稻谷,长久地照耀着祖国的疆土。
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但他把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后来人。那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泥泞的田埂上的背影,那一件件廉价的花衬衣,那台世界“名车”奇瑞,在摇曳的微风中,那立于田埂之上,双手插腰站定,极目远望,咧嘴憨笑,满脸的自豪与兴奋的模样,都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里。他奋力逐梦的精神,不仅改变了杂交水稻,也永远激励着我们在追梦的路上奋勇前行。当时数万民众排起长队,前来送别袁隆平院士的场景还在眼前,日后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飘自人间的怀念。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们更加怀念袁隆平院士——
近期,河南、山东等地出现小麦青贮现象,多个灌浆期小麦被收割的视频在网上热传。一亩亩即将成熟的小麦,倒在收割机下,变成饲料;一车车拉运青贮小麦的车队,在路边一眼望不到尽头。范围之大,毁麦之广,实属罕见,让人心疼,让人愤怒!一些农民虽有不舍,但考虑到小麦成熟后每亩只有700元收入,而现在毁掉麦子不仅能卖1500~2000元,还能腾出土地种其他庄稼,一举多得,很是划算,导致不少地方出现了毁青麦事件。
有人说,这可能是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上最荒唐的事情了;从表面看,固然有“谷贱伤农”的因素,农民种地挣不了钱,毁青麦是为了多挣点钱;有人批评农民短视,没有道德;有人认为事出必有妖,怀疑这是俄乌冲突背景下西方大国的阴谋使然;甚至有人认为,割青小麦作饲料是一股歪风,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了威胁。这些讨论有一个共同的预判——小麦青贮影响了国家的粮食安全,相关行为不合情理法,必须对“割青小麦作饲料”零容忍。

事实上,小麦青贮其实是常态,并非只在今年才出现。往年有一些高档牛羊肉的育肥会用到小麦做青贮,但使用量很小,只不过今年因种种原因,需求量大一些,才引发了比较强烈的社会反应。
我们都知道,小麦是我国两大主粮之一。小麦能否丰收,关系到十四亿中国人的生存问题。大量收购青麦,如此糟蹋粮食,让每一个心怀正义的中国人无不忧心忡忡。这将会严重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一旦粮食危机爆发,将有可能把14亿中国人民置于危险的饥饿处境。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粮食战争当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后,用粮食灭吴之战了。越王获释返回越国后,谎称越国遇到灾荒向吴国借一万石粮食,几乎借光了吴国存粮。次年,越国挑选一万石颗粒饱满的粮食稍微蒸一下,然后晒干如数归还吴国。吴国见越国归还的粮食个个粒大饱满,第二年春天就当良种播种下地,结果自然是绝收,导致吴国发生严重饥荒,饿殍满地,越国立即出兵灭吴。

美国也是粮食战争的高手,对国内,通过操纵粮食价格,让数百万农民因粮价暴跌而血本无归,不得不贱卖土地和农场,最终,美国资本如愿以偿,成功消灭了中小种植户。对国外,一是通过粮食战争促成苏联的解体。二是通过2007年的《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造成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成功控制全球粮食市场。
以粮杀人,兵不血刃,这就是粮食战争的恐怖之处。就是因为这场粮食危机,我国开始特别重视粮食安全,制定了储备粮制度,得以让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粮食危机时,能确保我们的粮食不受制于人。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有一句话流传甚广: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全世界;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那天,看到一个工地旁边的围栏上面写着一句话:“国无粮不稳,民无粮不安”,瞬间就被惊到了。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常说,“囤里有粮,心中不慌”,“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我们这代人都曾尝过挨饿的滋味,深知粮食安全大于天!
我们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解决了14亿人吃饭问题的国家,不必为缺粮提心吊胆。想想看,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掌控粮食安全,需要依赖进口的话,等于把国家命运和前途交给别人。一旦有人想要卡中国的脖子,只需要减少粮食供应,国内就会立即出现饥荒,就不得不签下屈辱的城下之盟。什么5G,什么芯片研发,什么2025发展计划,什么产业升级,统统要在别人的“指导”下进行,哪还有什么独立自主权可言?易子而食,盗匪横行,还有比这更恐怖、更危险的事吗?试问,袁隆平院士如果在天有灵的话,他老人家会答应吗?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情国情农情,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始终把解决好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实现了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谁来养活中国”到“中国人的饭碗装中国粮”的历史性变革,粮食安全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没有了美元、黄金、石油,也许会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但绝不会威胁我们的生存,可如果没有了粮食,我们将以何为生?粮食的战略意义空前深远。因此,我们必须牢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树立“广积粮,高筑墙,备战,备荒”的意识,站在“两个大局”的历史高度,“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这可能是对袁隆平院士最好的纪念吧。
一别一年,袁老,真的很想您……
2022年5月22日
责任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