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金城江湖气——隍庙
文/木泽
历史总是在永不停歇地向前。为了证明过去曾发生过,人世间便存留了琳琅满目的旧风物。“乱世黄金, 盛世古董”。从“忠烈侯坊”到“府城隍庙”,再到“兰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即使多次遭遇火灾和战争,但它始终在多方修葺和城隍庇佑下存留了下来。历史长河淤积而成的人文厚土孕育了一部鲜活的城市发展史,而在它遥远的尽头是地方人文得累积和重启。隍庙作为一张不可多得的历史人文名片,它始终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默默注视着时间轴上不断向前推进的金城兰州。
(一卷柯达摄)
忠义千秋,中国人刻在基因里的情感元素。于是,被高祖封为“忠烈兰州城隍”的成纪大将军纪信自宋以来便开始以城隍的身份在此接受当地人的祭拜,享受那令人着迷的人间烟火气。每每初一十五,信男善女们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前来祭祀这位“汉代孤忠”。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何况是在这位汉族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庇佑的圣土上。算卦,上香,文玩,小吃,游艺…一段时间里,逛隍庙成了兰州老少每天必做的事情。和全国各处一样,这些玩家在淘宝与情怀的支撑下游走着。
潘家园,琉璃厂,鬼市,隍庙…这个行业在几千年的累积过程中汇成了一片深不可测的江湖。
福兴巷里,形形色色的人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别人的和历史的传奇。“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于不起眼处现传奇,隍庙的商贩们用切身行动在证实这这句话。他们每天都在与几千年历史积淀和三教九流的玩家打交道,却鲜有几个是著书立说、光鲜亮丽的专家学者。往圣先贤们或许万万没有想到,原本奉为高雅的文明竟在几千年后成为了一群“白丁”们谋生的手段。更戏谑的是,正是这些市井细民中有人在参照之后仿制出了数不胜数的“上周的古董”。即使后人使尽浑身解数,也无法达到古人的精神境界。一旦将仿制锤炼到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那便也是一种令人折服的艺术。展柜里的文物大抵归属于坟墓,一大批关乎文物的大案要案也在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上找到了幕后推手。
(一卷柯达摄)
既是买家又是卖家,买卖之间,自成乾坤。这里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是一场博弈,一场关乎见识,心理素质,知人论世和讨价还价的博弈。买与卖之间的斡旋也由此开始。捡漏,打眼…终究是知识,见识和胆识的归宿。不言之中,“老江湖”们就能将一个人看到心底里去。惊天骗局还是一本万利,全凭自己。在特殊的行业规则之下,稍有不慎就会交上一笔价格不菲的智商税。但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罕见地公允欺诈行为的存在合理。这里游走的每一位弄潮儿每一步都在与自己,别人和历史较劲。痛并快乐着,在惊心动魄中获得生存与惊喜。特殊的货物,异与寻常的交易方式,小众的流通圈子使得这个行业在时代发展中始终保持着它所独有的神秘性。
文明与市井相糅合,便形成了江湖气。飞檐,古树,每一处个角落,每一个物件都散发着神秘与机遇。得益于文明的积累和市井生活的乐趣,历史过往与现实生活不断地在激发它的活力。一旦走进隍庙,老老少少的玩家便脱离了现世的身躯,以探索者的身份在文明与市井中拾贝。这里离古人最近,也行走在智慧与阴谋的沟壑里。而隍庙自身,也在一步步走进博物馆,由博物馆本身变为陈列品。
作者简介:杨家乐,笔名木泽,甘肃平凉人,在校大学生。现任甘肃省高校文学联盟主席行政助理,兰州文理学院河柳文学社第二十一届社长,陕校文联5号宇宙创作团成员。作品见于《奔流》杂志,《小作家报》,《台湾好报》西湾子副刊等刊物。个人信条:板凳宁坐十年冷,不使文章半句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