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九十九
作者:康金印 主播:书东
《论语》各章、译文、点评及各篇要点提示(十四)宪问1—4章
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问什么叫可耻。先生说:"国家有正道,做官吃俸禄是正老的:国家无正道,还做官吃俸禄,就是可耻的。”原宪又问:“自己好胜、好自夸、爱怨恨人、又有贪心,都能克制不发作,可以算仁吗?”先生说:“这四个毛病不发作出来太难了,可是我不知算不算仁。"
点评:本章孔子指出政治清明出来做官是对的,国家政治黑暗出来做官是可耻的:还指出能克制“克伐怨欲”还不能称为“仁”。因为国家政治里暗时出来做官是同流合污,是为了五斗米折腰没有人格,所以可耻;因头克制住“克伐怨欲”,并没有根除,遇到适宜的条件还会犯,仁者心里根本没有这些东西,能自我克制“克伐怨欲”只能说向前迈了可喜的一步,离目标还有差距呢!原思大约真接受了孔子的“邦无道做官是耻辱”的观点,38岁就归隐了,真没去做官。后来孔子否定了邦无道做官可耻。

2.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先说:“士人还思恋安乐窝,不值得把他当作士人。”
点评:本章说士人应有大志,不贪安乐。这是孔子在做一些出游的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孔子的带动下,孔子死后其弟子“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交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汉书·儒林传》)当今的“北漂”、出国潮,也多是不怀居的表现。

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译文:先生说:“国家有正道时,高调地发言,严肃地办事;国家无正道时,办事仍要端正,说话要谦虚。”
点评:本章说士人在治世可以直言直行,在乱世要学习严肃、谦和以自保。汉代童谣说,“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后汉书·五行志》),就是教人如何应对乱世的。本章大约是出游期间,孔子告诉学生怎样适应新环境的。

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先生说:“有德的人必定有好言论,有好言论的人不一定就有德;有仁爱之心的人必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就有仁爱之心。”
点评:本章指出德与言间的顺向关系,不能证明“言、德”是反向关系:仁与勇间的顺向关系,不能证明勇、仁间是反向关系。这就是说,从“有言”不能推出“有德”来,从“有勇”不能推出“有仁”来。因为有小人凭小聪明也会编造、模仿别人的“言”,他们更不缺行凶之勇。下边的小故事可诠释“仁者必有勇”:2013年夏,秦皇岛市首钢板材三名女工上班,刚上公交车就下起大雨,到板材站时雨更大了,他们没带雨具,就往前再坐,想等雨小再下车。他们从终点返回板材站时,雨还没停。他们也只好冒雨下车了。司机说:“我往前开开,直接把你们送到公司门口。”车子往前开了十几米,停在没水地方。三名乘客担心司机违规受罚。结果,公司做出“这是人性化服务,不做处罚”的决定。其实司机施仁时也并没忘违规停车可能出现“自食苦果”,只是他遵从“仁者必有勇”行事而已。(据《秦皇岛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