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城人的“端午节”

如果你在端午节前来韩城古城游览,金城大街那挂香包的摊位肯定最吸引你的目光。青石铺设的街道边,几位巧手的老太太坐在浓密葱绿的槐荫下,戴着老花镜各自低着头,用五颜六色的碎布头和五色丝线,十分认真缝制香包,带有药味的香草气息弥漫在空气中,形成了古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男耕女织的遥远年代。

在古代,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是用彩色的碎布和五色丝线缝制而成,内部装有各种香料,戴在身上,不仅美观大方,香气扑鼻,曾经还是青年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还有驱避蚊虫的功效和祈求安康的美好寓意。

面对色彩艳丽、形状各异的香包,看得我眼花缭乱,一位89岁正在缝制香包的大娘热情地介绍说,香包分好多种,青年男女佩戴的形似鸡心,小孩子戴的叫棉疙瘩、馄饨、或者十二生肖小动物等,还有老年人佩戴的朱砂牌,给新出嫁的姑娘送的串串子。它们个个栩栩如生像精美的工艺品,让人看了爱不释手,大娘看我听的兴致勃勃,就仔细地讲起了韩城的端午节风俗。

一、家家在门框上挂艾草。以前的民居都是土墙盖的瓦房或者土窑洞,卫生条件有限,艾草能挥发出芳香的药味,可以驱蚊蝇等害虫,防止瘟疫的传播。艾草易繁殖好管理,人们在田间地头随手栽植,只要在端午节时用镰刀收割,明年春天又长得一片欣欣向荣。现在虽然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但这一风俗却流传下来,端午节时农村的乡亲们互赠有无。我家楼上的大嫂老家种有艾草,每年端午节都会在我们单元的每家门口免费放几支艾草,回家时楼道里充满了艾草的香味,整个夏天免受蚊虫叮咬,同时感受到了邻里之间的互帮互爱。城里集市上也随处可见卖艾草的,一元一支经济实惠。

记得小时候家里没有蚊香,母亲会把艾叶拧成长辫子后晾干,夏天晚上天麻麻黑时点燃,满屋子充满艾草的清香烟味,等到睡觉时一个蚊子也没有,现在看来这是一种最绿色环保的驱蚊法。

二、给新出嫁的女儿送凉席、粽子和“串串子”。凉席大家都能理解,天气热了是生活必需品,粽子有“赠子”的意思。主要来介绍一下串串子,串串子是一种布制工艺品,用竹篾编成六角形架子,用红绸或丝带裹扎,下垂十二条五色丝线,每条丝线上点缀丝绒花朵和各种造型的香包,正中悬挂一个可爱的胖丫头和一个胖小子玩偶,表示对新婚夫妇“儿女成串”的美好寓意,所以有的乡亲们干脆就把送端午节叫做送串串子。

三、给每个未满12岁的儿童戴香包,同时还要系一个红色的“五毒裹肚”(上边分别绣的是蛤蟆、蜈蚣、蝎子、蜘蛛和蛇)。它的寓意是以毒攻毒,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古代医学不发达,小孩子容易夭折,千百年来先祖们不断总结生活经验和智慧,这从保健学的角度来看,端午过后天气变热,给小孩子系上裹肚可以免受风寒入侵身体,非常有科学道理,相当于前几年风靡一时的来辉武“神功元气袋”。

四、给出嫁的女儿送粽子外,大多数人家都是吃黄米甑糕,是为了纪念屈原。韩城当地人大多数不会包粽子,原因一是韩城当地缺少包粽子的芦苇叶。二是糜谷和红枣可以就地取材。糜谷在黄河流域的栽培已经有八千年的历史,糯糜子、糯谷碾的黄米黏性大,口感好香味浓,是北方地区制作甑糕的绝佳原料。三是工艺简单。把黄米淘净后,泡两个小时左右,再放入瓦盆里一层黄米一层枣,蒸一个半小时左右关火,但不能马上打开笼屉,韩城人说“dun”一下,放入白糖或蜂蜜才可食用。

五、 古时成年男女还要饮雄黄酒。酒可以杀菌,雄黄是一种矿物质有消毒功效。儿童不能饮酒,但要在鼻孔、耳孔涂抹少许雄黄,以防毒虫和病菌入侵。小时候经常听妈妈讲《白蛇传》中的白蛇,就是饮了雄黄酒而现了原形,当时不解其意,只是心里充满了失落。端午节之后,气温开始升高,蚊蝇繁殖增多,疫病多发。因此,少量饮用雄黄酒,对健康有一定好处。如果大量服用加热的雄黄酒,就有砒霜中毒的危险了。

听完大娘的详细介绍,我知道了端午节除了吃甑糕纪念屈原外,还是一个预防疫情和疾病的节日,充分体现了韩城先民的生活智慧、对少年儿童的爱护和对多子多福的美好期盼,这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宣传和发扬光大。




樊春亮,女,1970年出生于陕西韩城,爱好文学和韩城当地民俗文化,先后在《韩城文学》、《渭南网》、《都市头条》等公众号发表文章5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