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闲话(494)一一生活得有点雅兴
文:杨忠敏
雅兴,本是指人生兴趣高尚且不粗俗。这个词汇兴起于公元五六世中叶的南梁,流行唐宋时期。后来,人们逐渐把雅兴与舞文弄墨、种花务草和熬鹰玩虫联系起,大众文化变成小众把玩,最终变成不务正业的代名词,一时为世俗不待见。这种误会太大太深太久,说来令人惋惜。 
上世纪八十年代,退休制度终于在改革风潮中落地。一大批长期在工作岗位上辛勤劳作的人,有了属于自己的闲遐时间。
三、四十年以往,人们也由当年的一时不习惯、无所适从,而逐渐适应。时下,许多人一旦退休,又开始一段完全关照个人兴趣爱好,别开生面的新的生活方式。
爱旅游的趁着身体健朗,竟然在数年之间绕地球转了几个圈。当年只是读书看电视听新闻的一点点印象,今日终于身临其境,看个清清楚楚,弄个明明白白。我尊敬的一位将军,在六十七、八岁时,登临青藏高原,硬是走向三江源。在长江黄河源头上感受母亲河的气息,从而留下了一段见底深邃而又感人肺腑的文字。 
喜好书法绘画的,终于有了整块整块的时间,去琢去磨,来钻来研。我的一位老领导,喜好于书。从于老祖屋寻起,沿着老人一生踪迹,寻墨问宝。到现场去感受一幅幅书法诞生的现场文化氛围。一石一帖、一笔一划地揣摩、去临摹。早起晚睡,捡拾零碎时间打磨。数年以往,竟也酿出书法大气象。他习于书的成果,受到书界大家的首肯和好评。
有一位战友喜好收藏,他有自己的收藏理论。他远离收藏市场,不奔着金钱赶风。却主张收藏应为“历史建模”,力争还原一段历史的真实模样。他竟然把一个村子从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起到一九七九年生产队解散的记工本收集整理起来。把一个村子二十年间人口结构、劳动力状况和收入分配情况以“编年史”的方式整理出来。这一成果,引起了一位社会学学者的高度重视。以为整理的资料翔实可靠,学术价值极高。 
老人的老字,绝非岁月的绵长和时间的流逝。而它更包含着人生的老诚老实和老道,所有历练这时都凝结成可支撑某类成就的材料材质,就看你怎么调配使用了。很明显,当年的一点萌芽,这阵子一旦用心呵护,尽心开发,都可能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类本性趋向真善美的倾向,自然而然会因人高贵的情操、高尚的情趣和高雅的情致而变成无比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从而缔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景观。退休老人,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捡起雅兴,追求雅兴,让雅兴成就生活中一道美丽的彩虹。
作者介绍

杨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就个人来讲,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过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军营里,最爱闻靶场上射击时飘出的硝烟味。最终,有幸走上血与火的战场。虽无前辈的艰苦卓绝,也不及先烈血沃中华,算是尽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责任。为祖国平安,站哨几十载,算是个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风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常与战友们切磋互励,网上闲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