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角自选诗10首
桃枝词
桃树一直在往体外掏东西
掏出桃叶,掏出桃花,掏出桃子
到冬天,它已经没什么可掏
灰蒙的天空下
它最后掏出了枯槁的手指
金句
去夕佳山,最美的事不外乎
听白鹤叫,闻桢楠香,看星月沉浮
那夜在聚贤山庄,三者我都赶上了
仿佛手里捏着三个金句,竟一时
不知如何写诗。这几十年
我反复试过,再好的句子一旦
掉进一首庸常的诗里
都会像一个人,入错了行,跟错了群
都会像一粒火,在逃亡途中遇上了雨和大风
望月记
我有过半夜去楼顶看月亮的经历
人间寂寥,孤独有着
瓦蓝色的穹顶
我承认已度过男欢女爱的年岁
夜空比一个中年男人更具沉静之美
在这被爱情统治的世界上
我一次次看见:
星星改嫁深山,月亮独守空房
有问
石头打坐,流水念经。
每读到这样的句子
我就想问两句:
一问石头,坐着睡着有何区别;
二问流水,它不识字,念么个经?
这个世界因了比喻和虚词
已经顾此失彼。
那年我在灯光里走上领奖台
台下观众亲人般鼓掌。
回到故里,有人跟我说起名气
名气是个什么东西?
那么玄妙、刺眼
如一叠假钞,捏在我手里。
过筠州
秋风疾。叶落如马蹄。
昨夜有人在梦中,又悄悄
骑行十里。
那年过筠州,如出祁山。
定水河在第一步
就老了。柿子落地,
黑桃和柑橘,一夜长出老年的斑点。
一路风尘,马蹄声脆。
秋风仍在吹。
只有夜晚看到了佝偻的力量,
一轮弦月,
挂在横山的驼背上。
涂拥的前世今生
涂拥是个女的
一百年前,他还不叫涂拥
叫蝴蝶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时间前移一千三百多年
涂拥仍不叫涂拥
他叫武则天
世事轮回。将涂拥变回男性的人
善莫大焉。性别是座大瓦房
那个穿喇叭裤,一手提吉他,一手提录音机
的青年,回到人间就老了
摇滚随崔健私奔,诗歌从此不再押韵
酒的读法
有人叫它消毒水,叫它解药
遇上青梅,英雄就活过来
强势者被开了头颅
一声感叹
装憨的人,最终获得了江山
来,跟我一起读:jiu
这里是第三声,是人间一团火
自从远离了它,我就没
说过胡话
就没有被风,反复绊倒过
黑夜词
没有谁真正读懂过黑夜
黑丝绒的天幕上
尽是盲文。月升日落
是一层意思
月亮隐去,而灯火出来
意思又推进一层
最后连灯火也熄灭了
在你说出黑是黑夜带来的之前
先想一想
谁的体内没有一团黑
谁又能用这点黑
培育出十万颗星星
各怀绝技
世界复杂,万物各怀绝技
风一出生就拥有了祖先的隐身术
流水自带波纹。白云是天上
的游方道士,来去无踪
树木的叶片不用修剪,最初的
造型也不用藏在体内
一条鱼与一块礁石一直在
比赛扎猛子,还未分出胜负
我来人间快六十年,牙齿和眼睛
已随时间苍老,很多年少
识得的字,因久不使用
而逐渐荒废,至今未写进过诗歌中
猛禽在世
大山收敛起翅膀,它仍是猛禽
是黑背雕和白头鹞的化身
猛禽并未远去,只是藏进了石头
盖着一层厚厚的地衣
在川滇交界的乌蒙山一带
山脉蜿蜒,首尾相接
如一只秃鹫领着一群鹰隼
我曾在月光下走过峡谷
穿行在猛禽之中。远处的山峦
有一只鸮黑白相间的头颅
陡峭的巉岩暴露了它的喉咙
我的先人借一抷泥土
保存着呈堂的骸骨
几千年了,我们说人类古老
其实猛禽更加古老
它们蛰伏人间,没有向人类宣战
但上帝,也没有召回它们

杨角,60后,四川宜宾人。中国作协会员,宜宾市作协副主席。作品散见《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星星》等,被收入多种选本。获过奖。出版个人诗集7部。

阅读从未写出之物
——读杨角近作
张媛媛
“阅读从未写出之物”源自奥地利诗人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mannsthal)的诗剧《愚人与死亡》,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历史哲学论纲》中引用了这句台词,并将这样能够洞察未写之物的读者视为真正的历史学家。那么,这个一直潜隐于历史进程之中却始终未被书写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依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Giorgio Agamben)之见,无法追忆的传统是语言的存在或话语的本质——人类的语言行为本欲阐明,却在臆断中远离自身;或者如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所说,从未写出之物正是“我们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自身是语言的东西”。由此看来,相较于执着史料的历史学家,或许更具禀赋得以“阅读从未写出之物”是痴迷语言的诗人。在诗人杨角的近作中,便可清晰辨认出诗人探索从未写出之物的路径。
翻开历史的无字之书,首先能够阅读到的是自然万物的倒影。时光流转,人事更迭,唯有自然,亘古长存。历史在自然之物的恒久注视中推演变幻,自然不语,却将过往的记忆隐匿为无声启示。诗人杨角借自然的眼眸阅读未写之物,比如《桃枝词》与《黑夜词》这两首题目仿乐府曲名的短诗,“桃枝”与“黑夜”是具象的自然之物,“词”则是相对抽象的人造概念——不仅指涉诗歌体裁篇幅的轻盈隽永,也暗示了诗人对语言自身的探赜。《桃枝词》的意象简单明了,诗思并不复杂,却别有韵味,诗意的关键在于诗人对汉字声音与语义的巧妙勾连。桃枝的“桃”与掏出的“掏”在声音上同频共振,读音相近,声调有别,同样饱满的口腔与微卷的舌头,在舌尖与上牙床触碰的瞬间,化作轻快有力的鼓点,构成诗的节奏与韵律。《黑夜词》开篇即断定“没有谁真正读懂过黑夜”,进而通过不断点亮意象,让黑夜的意思推进一层,又推进一层。天然的月光与人造的灯火,不断加深人们对黑夜的理解,但它们的光芒始终难敌夜幕中闪动的十万颗星星——那是黑夜体内培育出的光亮。与题目的构成方式一致,这两首短诗皆是从自然之物进入语言,并通过对词语游刃有余地构造组合,借助声音的复沓与意象的递进,不断反思并追问语言的存在。
语言作为杨角诗中的核心话题,不断引动新的诗思。比如《酒的读法》与《有问》,都是直接切入语言自身,由对语言的反观或追问延伸至对自我的省察与叩问。《酒的读法》从具体的汉字入手,为“酒”构建出英雄的场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剑起刀落,酒入愁肠,历史烟云随感叹落幕,凝结于“人间一团火”般的音调中。《有问》则以一句俗语为开端,“石头打坐,流水念经”,习焉不察的一句对偶,引出诗人两个疑问:“一问石头,坐着睡着有何区别;/二问流水,它不识字,念么个经?”语言中暗藏太多不可思议的谜团,经省略、讳名而变形或因隐喻、夸张等修辞而重塑,在人们似是而非的理解中,不合逻辑、没有道理的句子也变得习以为常,正如诗人恰切的观察与判断:“这个世界因了比喻和虚词,已经顾此失彼”。由此,诗人联想到自身,何尝不是受“虚词”所累?在诗的末尾,诗人将“名气”比作一叠“玄妙、刺眼”的假钞,以毒攻毒,用比喻化解危机,回答自己悬而未决的疑问。再如《金句》与《各怀绝技》,这两首短诗也关注语言,同时具有元诗品质——是对诗歌自身的凝视与反思。《金句》写出诗人在夕佳山欣赏三种美景,却难以付诸笔端的心理,看三种美景“仿佛手里捏着三个金句,竟一时/不知如何写诗”,难以下笔不是因为才学不足,而是因为诗人深知“再好的句子一旦/掉进一首庸常的诗里
都会像一个人,入错了行,跟错了群/都会像一粒火,在逃亡途中遇上了雨和大风”。这一比喻贴切至极,亦足以看出诗人对创作的谨慎——正因为美景动人,怕语言无法尽然捕捉。正像那些从未写出之物,并非不足为道,而是难以述说。《各怀绝技》一诗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更为透彻,诗人笔下“世界复杂,万物各怀绝技”,例举清风、流水、白云、树叶、鱼与礁石等自然事物的独门绝技后,诗人笔锋一转,省察自身,惊叹“很多年少/识得的字,因久不使用/而逐渐荒废,至今未写进过诗歌中”。诗中未曾言明的诗人的绝技在诗的末尾水落石出:唤醒荒废的词语,拓展诗意的容量。
语言有其自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诗人是语言的奴隶,一首好诗应是诗人与语言相互协调的产物。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诗学》写道,“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尽管他所描述的语境是与当下时空相隔的古希腊,却仍然对今天的诗人有启示意义——诗人应发现尚未发生之事,阅读从未写出之物。

张媛媛,蒙古族,1995年生于内蒙古通辽市。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写诗兼事批评,诗歌与批评见于《诗刊》《星星》《民族文学》《作品》《上海文化》等刊。曾获第二届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二等奖;第十届首都高校原创诗歌大赛一等奖;第六届“抒雁杯”全国大学生诗歌大赛二等奖等,入选第十二届《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著有《耳语与旁观:钟鸣的诗歌伦理》(台北秀威,2021年)

2022年《南方诗歌》05月目录
桑克、杨勇、阿西|美学绝境时代的诗歌写作何为?
白月:真正的死亡还很远
非亚:阳光如此软弱
匙 玉:魔 咒
胡先其:不做梦的鱼
余元峰:每一颗落日都满含热泪
“崖丽娟诗访谈”:钟鸣|每个诗人的梯阶不同
伊娃 . 达 . 曼德拉下戈尔|新一千零一夜
哑石:诗论
朱怀金:风景,是危险的逆喻
王家新 译|沙子眼的歌手:施家彰诗选
上海,春天的拼图(7)
孟松:我决定原谅上帝(组诗)
“零诗社”李可心:和平证言
“零诗社” 徐魏蔚:零点圣歌
“零诗社”李盲:为了让两座悬崖相爱
“零诗社”林妮萲:让谎言来得更猛烈些吧
张卫东:这是一个陡峭且碎裂的世界
张敏华:人间的一切都在这里(组诗)
薛松爽:绛红的黄昏又一次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