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满
作者∶李真微
图片:林帝浣
小满,二十四个节气里,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冬天留下的残缺,已渐渐被春姑娘填补,一切都在由亏而盛,未满向满。树林曾经落叶瘦身,现正在试穿新缝的衣裳;池塘集聚了一春雨水,塘堤还亏了半截,正好是“小满”;春笋已经伸出竹枝,竹叶尚未张开;雏鹰羽翅未丰,正在练习飞翔;春花谢去了,青涩的果实还是翠绿的珠玉;禾苗在田里拔节,茁壮生长。万物的姿态都是蓬勃向上。一个清新温润而羞涩的季节,到处一派疯长。这就是小满的节律,年轮的120度弧圈,生命的第二乐章。
欧阳修有《小满》五绝:“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翁卷也有诗云:“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欧公的垄头麦黄了,翁卷的蚕丝织了。吃的可半饱,穿的已上身,但仍然只是小收小满,一年的大收在秋天。小满,收割了期待,播种着希望。希望——失望——圆望,人们总在这条轨迹上周而复始,这就是生命的律动与支撑。


小满是对田野的问候,对农民的祝福,是农事的教科书。城里人对她陌生,相向迟钝,缺乏感知。乡里人的春风在田野上,城里人的春风在空调里。乡里人初夏雨润心田,城里人四季怨雨带伞。这会,城里人也禁不住青山绿水的邀约,赴宴初夏,牵着小满的衣袖,织个风筝翱翔蓝天。这才放飞了水泥丛林的郁结,去驰骋山之青翠,水之娇娆。江南的小满高兴了,领着孩子们去听泉水叮咚,搀扶着杖黎踱过石桥,与红男绿女牵手共舞,伴乐队奏响琴瑟笙箫。四季的原野偏于静寂,唯有小满最是热闹。
小满,儿时的记忆另是一番情趣。雷声清脆,细雨如丝,田沟里有水流下池塘。于是顺着这脉流水,装上圆圆的篾篓子,鱼儿喜欢逆水而上,用力挤进篓子里,却再也退不出来。晚边把这篓装上,清晨去取来。我戴着斗笠,在泥泞的田间小路,小赤脚跑得泥水啪嗒啪嗒的响。回到家里倒出鱼来,有时七八条小鱼,勉强做餐中饭菜,有时就是瓜子大小的两三条。这时我那清末秀才堂伯便走过来,扶扶眼镜,哂笑着说,毛砣伢仔抓了大鱼啦,两斤有零。我知道他说的是两只眼睛还有鳞。这时,猫儿已“闻鯹”而来,拿出最够朋友的姿态,喵呜喵呜叫得亲切,绕着我的脚蹭圈儿。孩提时候,总是快乐。
满和圆是中国文化追求的终极目标。爱乾坤福满,喜万家团圆。观元节灯海,赏中秋月圆。就连看个脸相,也要天庭饱满,地角方圆。写个小说戏剧,总要大团圆结局,才遂了观众心愿。含冤的烈女,定感地动天,昭雪平反;穷苦的读书人,打马游街中了状元。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定是“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这种圆满情结,就成了我华夏儿女的集体审美观。西方则不同,一个苹果公司做商标,好好的苹果硬要咬个缺。他们不相信世间事物的完美,而相信缺陷,尊重缺陷,从而修补缺陷。比较地看,东方更崇尚艺术,西方更崇尚科学;东方更讲究浪漫,西方更讲究现实。


小满,是人生最佳状态,也是一种向往。世间不会有十全十美,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到了一个极限就向反方向转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知足常乐,小富即安,这说法对一个社会而言当然错误,它基于小农意识的局限性;而对个人追求来看,应该是恰当的。追求个人大满的意识,常常是私欲的无限膨胀。一些贪腐犯,钱已满得用不完,还在拼命的贪,贪的本身就是他人生的目的。他们每向满一步登攀,就是向黑洞的一步陷落。做人最大的德性就是会节制自己的欲念,目标定为小满,你容易实现,也就会常常收获成功的幸福;如果目标大满,很难达到,则时时感受失意的痛苦,人生在迷惘中冲撞,在得失间挣扎。把满足点下调到“小满”吧,就会像这个季节的万物,无忧无虑舒畅地生长。
小满,一个多好的季节,充满蓬蓬向上的力量,闪耀着生命的智慧之光。

作者介绍:
李真微,1938年出生。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四十余年。曾任湖南省中学语文学会副理事长,岳阳市中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省优秀教师。担任省中学高级教师评委两届。著作或主编40多种书册出版。写了400多篇各类文章发于报刊。
编审:方海清
图片:林帝浣
